学科分类
/ 25
48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支持感在男护士人格特质与自我效能感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12月选择山东省20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766名男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状况调查表、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组织支持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766名男护士组织支持感总分为(44.05 ± 9.31)分,条目均分为(3.38 ± 0.72)分,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为(26.19 ± 5.65)分,条目均分为(2.62 ± 0.57)分。766名男护士组织支持感在神经质、开放性2种人格特质与自我效能感间起部分中介效应,效应值分别为21.71%、10.19%,组织支持感在宜人性人格特质与自我效能感间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766名男护士的组织支持感和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且组织支持感在男护士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人格特质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起中介作用。护理管理者应给予男护士更多的组织支持来改变神经质、宜人性、开放性人格特质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从而提高男护士的自我效能感水平。

  • 标签: 男护士 人格特质 组织支持感 自我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与妊娠期糖尿病(GDM)肾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50例GDM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有无肾功能损伤分为单纯GDM组100例、GDM肾功能损伤组50例,另选同期5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对三组以及GDM肾功能损伤组内不同肾功能损伤分度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进行测定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与GDM肾功能损伤分度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孕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肾功能损伤组、单纯GDM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肾功能损伤组显著高于单纯G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肾功能损伤组内不同程度损伤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损伤患者、严重损伤患者显著高于轻度损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损伤患者显著高于中度损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与GDM肾功能损伤分度呈正相关(r=0.55、0.58,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与GDM肾功能损伤分度均呈正相关,通过对以上指标进行测定有助于评估肾功能损伤的发生以及肾功能损伤分度。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肾功能损伤 同型半胱氨酸 胱抑素C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连续纳入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确诊的急性肺栓塞住院治疗患者,依据CHA2DS2-VASc评分将纳入的患者分为两组:低CHA2DS2-VASc组(<4分)319例,高CHA2DS2-VASc组(≥4分)79例。再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平衡两组之间的各协变量,分析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肺栓塞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高CHA2DS2-VASc组急性肺栓塞患者Geneva评分、D-二聚体水平及APE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低CHA2DS2-VASc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风险模型显示,高CHA2DS2-VASc组患者2年内肺栓塞及因肺栓塞导致死亡的发生率是低CHA2DS2-VASc组的2.820倍(95% CI:1.366~5.822)。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重新分组后高CHA2DS2-VASc评分仍为急性肺栓塞患者不良预后的强预测因素(HR:3.421,95% CI:2.164~5.408)。结论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混杂偏倚后,高CHA2DS2-VASc评分仍为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不良的强预测因素。

  • 标签: 肺栓塞 CHA2DS2-VASc评分 预后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的基因型及其地区分布。方法选取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保存的1954-2011年在不同地区宿主、媒介体内分离的1 004株鼠疫菌作为实验对象,采用传统的苯酚-氯仿混合抽提法提取鼠疫菌DNA。分别对3个CRISPR位点(YPa、YPb和YPc)进行PCR扩增、测序,将所测得CRISPR序列与文献最新报道的CRISPRDictionary数据库进行检索比对,以鉴定间区序列(spacer);对CRISPR各位点新发现的spacer,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进行Blast序列比对,推测基因序列来源。根据CRISPR spacer阵列的多态性对青藏高原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 004株鼠疫菌共发现53种spacer,其中新发现6种,分别为a105、a106、a107、b51、b52、c14;1 004株鼠疫菌被分成44个不同的CRISPR基因型,10大类群,新发现基因型15种,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型以G26-a1′、G7、G22、G24-a1′、G22-a1′、G9、G26-a1′a60型为主,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型为G37-a6′型。结论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型具有高度多样性,且地区分布特征显著。

  • 标签: 鼠疫菌 青藏高原 鼠疫自然疫源地 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人群无症状脑小血管病(CSVD)的发生率、影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老年医学部门诊体检、既往无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老年人共201例,完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采用脑小血管病总负担评分对腔隙灶、脑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及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共4种CSVD影像学特征进行总体评估,记为0~4分。分析入组人群不同影像学特征分布情况,并将CSVD总负担评分与其临床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影像学符合CSVD共133例(66.2%)。其中,腔隙灶44例(21.9%),中-重度脑室旁白质病变(PVWMH)88例(43.8%),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病变(DWMH)30例(14.9%),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61例(30.3%),脑微出血(CMB)92例(45.8%)。CSVD总负担评分(OR=1.876,95%CI:1.045~3.364,χ2=4.441,P=0.035)、PVWMH(OR=2.821,95%CI:1.517~5.244,χ2=10.752,P=0.001)、DWMH(OR=2.130,95%CI:1.108~4.092,χ2=5.145,P=0.023)及EPVS(OR=3.258,95%CI:1.675~6.334,χ2=12.129,P=0.000)与高血压相关。CSVD总负担评分、PVWMH、DWMH和EPVS及CMB与年龄增长相关(P<0.05)。腔隙灶与PVWMH(b=0.231,P=0.001)、DWMH(b=0.247,P=0.000)、EPVS(b=0.215,P=0.001)呈正相关,PVWMH与DWMH(b=0.546,P=0.000)及EPVS(b=0.388,P=0.000)呈正相关,DWMH与EPVS(b=0.357,P=0.000)及CMB(b=0.177,P=0.009)呈正相关。结论老年人群中无症状性CSVD的发生率高,CSVD总负担评分可作为评估老年人群无症状CSVD的有效影像学手段。无症状CSVD的影像学特征主要与年龄、高血压相关。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腔隙灶 脑白质病变 脑微出血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小血管病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于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参加查体、有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及血清甲状腺功能检查的60岁以上的被试者314例进行横断面研究。脑小血管病组要求头部MRI达到以下标准:Fazekas评分≥3分;或Fazekas评分≥2分,合并1个腔隙;有新发皮层下梗死灶;有脑微出血。比较脑小血管病组(129例)和无脑小血管病组(对照组,185例)的甲状腺功能有无差异。结果脑小血管病组和对照组的甲状腺功能比较,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0,P=0.001)。有腔梗组和无腔梗组的FT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6,P=0.002),有脑微出血组和无脑微出血组的FT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5,P=0.034),脑白质高信号的Fazekas评分各组间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反T3)(F=3.092,P=0.027)、FT3(F=5.427,P=0.001)、游离甲状腺素(FT4)(F=2.646,P=0.04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高脂血症、反T3、FT4后,年龄(OR=1.044,95%CI:1.022~1.067,P=0.000)、高血压(OR=0.533,95%CI:0.294~0.963,P=0.037)、FT3(OR=0.276,95%CI:0.159~0.478,P=0.000)与脑小血管病有关。结论老年人正常范围内较低的FT3水平与脑小血管病相关。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甲状腺激素类 脑白质高信号 脑微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影响下北京市2021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法定传染病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北京市2021年法定传染病发病进行分析,采用R 4.1.2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地图绘制。结果北京市2021年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90.51/10万,比2020年下降了43.29%,比2017-2019年的年均发病率下降了71.45%。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肺结核和梅毒。从传播途径来看,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占北京市发病总数的50.15%(31 898/63 601)。从病原体来看,以病毒类传染病为主,占北京市发病总数的59.63%(25 259/42 356)。北京市法定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率由2017-2019年的年均16.47%(36 289/220 371)提高至2021年的35.36%(22 490/63 601),其中寄生虫类传染病实验室诊断率为83.33%。肠道传染病高发地区为平谷区、密云区和丰台区;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以延庆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和大兴区为主。结论2021年北京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率有所上升,不同病种间实验室诊断率差异性较大,有必要提高病例实验室诊断率。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呈不同的地区分布特点,不同地区在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时应有所侧重。

  • 标签: 法定传染病 发病率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5—2019年南京市HIV-1 CRF07_BC的流行史、进化模式和传播特征,为精准防控该毒株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南京市319例HIV-1 CRF07_BC患者的pol区基因序列扩增测序并构建最大似然树。使用MCMC(Markov Chain Monte Carlo)算法生成MCC树(Maximum Clade Credibility tree),使用BSP(Bayesian Skyline Plot)法重塑有效人口规模数变化趋势。采用成对基因距离法构建分子网络探究其传播特征。结果319名HIV-1 CRF07_BC感染者中,95.0%为男性,多性伴(2个及以上)比例达82.8%,仅4.4%病例自报一直使用安全套,男男同性性行为(MSM)为最主要的感染途径(77.4%)。进化树结果显示,HIV-1 CRF07_BC呈现两大流行簇:Cluster1和Cluster2,Cluster1以MSM感染病例为主,Cluster2以异性性行为感染病例为主。Cluster1和Cluster2的最近共同祖先时间分别为2002.47(1999.91,2005.43)年、1996.38(1992.55,1999.76)年,进化速率(95% highest posterior density, 95%HPD)分别为1.73×10-3 (1.36×10-3 ~2.16×10-3 )substitutions·site-1 ·year-1 、2.09×10-3 (1.50×10-3 ~2.79×10-3 )substitutions·site-1 ·year-1,有效人口规模数分别在2002年、2003年之后趋于稳定。此外,Cluster1和Cluster2分别形成了11个、8个独特的分支,提示该基因型存在发散性流行的可能。分子传播网络中共形成35个传播簇,平均度数为4.3,92条南京分离序列分布在网络内。男性、MSM、多性伴有更大可能性入网,学生人群及年轻患者入网率较高。结论2015—2019年南京市HIV-1 CRF07_BC感染者存在低龄化现象,多性伴、无保护性行为及MSM突出。建议对学生、青年人群加以重点关注,对高危性行为制定更多有效的防控措施,并对CRF07_BC毒株进行持续的分子监测,为开展HIV CRF07_BC精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HIV-1 CRF07_BC 流行特征 分子进化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全息影像技术建立肾肿瘤手术难度评分系统,探讨其在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4例临床分期为cT1~T2期肾肿瘤患者的资料。男110例,女74例;年龄中位值55(47,62)岁;体质指数23.7(21.8,26.4)kg/m2;肿瘤最大径3.9(2.9,5.2)cm;伴高血压病60例,糖尿病24例,高尿酸血症7例;中位R.E.N.A.L.评分8(6,9)分,中位PADUA评分9(8,10)分;中位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9.7(83.4,114.2) ml/(min·1.73m2);cT1期153例,cT2期31例。184例行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根据患者术前CT或MRI检查进行全息影像重建,综合考虑肿瘤最大径(D),肿瘤压迫肾分支血管程度(C),肿瘤占肾窦体积的比率(O),肿瘤外生率(M),我们提出了基于全息影像技术的肾部分切除手术难度评分系统(DCOM评分系统)。根据DCOM总评分将肿瘤手术复杂程度分为低度复杂(4~6分)、中度复杂(7~8分)、高度复杂(≥ 9分)。以切缘阴性、热缺血时间<20 min、无围手术期重大并发症3项指标均实现(达到MIC)为评价手术效果的主要指标。比较不同复杂程度组患者的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种不同评分系统(R.E.N.A.L.评分、PADUA评分、DCOM评分)预测达到MIC的能力。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各评分系统对于肾部分切除术达到MIC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中14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43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包括3例由肾部分切除术中转为根治术患者)。肾部分切除术患者DCOM评分6(5,8)分,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DCOM评分10(9,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度、中度、低度复杂组中分别有23例(37.7%)、39例(88.6%)、79例(100.0%)行肾部分切除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度复杂组和高度复杂组患者DCOM评分预测未达到MIC的风险分别是低度复杂组的1.76倍(P=0.005)和8.88倍(P =0.001)。中度复杂组和高度复杂组患者PADUA评分预测未达到MIC的风险分别是低度复杂组的3.41倍(P=0.006)和4.86倍(P =0.005)。中度复杂组患者R.E.N.A.L.评分预测未达到MIC的风险分别是低度复杂组的3.11倍(P=0.003)。预测达到MIC的ROC曲线显示,R.E.N.A.L.、PADUA和DCOM评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7、0.655和0.764, DCOM评分明显高于R.E.N.A.L.评分(P = 0.025)和PADUA评分(P = 0.009)。结论基于全息影像技术建立的DCOM肾肿瘤手术难度评分系统可以预测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效果,但结论尚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 标签: 肾肿瘤 肾部分切除术 全息影像 评分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与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2017至2021年收治的下肢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取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骨折部位、疼痛评分及分级、骨折距入院时间、2型糖尿病病程、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入院后血糖控制方案和监测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根据患者围术期血糖控制方案分为CSII组和MDII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有207例患者纳入分析,男性90例,女性117例;年龄(61±15)岁;体重指数(25.5±3.5)kg/m2;CSII组102例,MDII组10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折部位,疼痛评分及分级,骨折距入院时间,2型糖尿病病程,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SII组患者空腹血糖达标时间、餐后2 h血糖达标时间以及2者同时达标时间均较MDII组短[(48.7±30.2)h比(78.7±44.5)h,P=0.003;(66.8±31.5)h比(93.3±47.6)h,P=0.001;(68.4±30.5)h比(96.3±48.1)h,P<0.001]。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同时达标时CSII组患者单位体重每日胰岛素总剂量和餐前总剂量均明显少于MDII组[(0.67±0.20)U/kg比(0.73±0.17)U/kg,P=0.030;(0.34±0.10)U/kg比(0.38±0.09)U/kg,P=0.004]。207例患者中,共17例患者发生23例次低血糖,发生率8.2%(17/207)。2组患者低血糖总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5/102)比11.4%(12/105),P=0.319],CSII组5例低血糖患者无一例发生第2次低血糖,MDII组12例低血糖患者中4例发生2次、1例发生3次低血糖。发生的其他药物不良事件包括过敏、全身水肿、皮下脂肪结节性增生和注射部位持续出血。CSII组有8例患者发生其他不良事件,其中装置故障5例,麻醉期间佩戴胰岛素泵、佩戴胰岛素泵进入磁场环境和佩戴胰岛素泵进入潮湿环境各1例。结论CSII治疗有利于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更快达标,可提供更多的低血糖纠正方式和时机。但实际使用中胰岛素泵需要更多的专业维护,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 标签: 糖尿病 骨折 低血糖 围术期 注射,皮下 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
  • 简介:摘要尿毒症患者对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药物低反应或药物抵抗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现象,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剂量增加会显著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罗沙司他是一种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有刺激红细胞生成和调节铁代谢的功效。我们报告1例应用罗沙司他联合rHuEPO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的血液透析患者病例。

  • 标签: 肾透析 贫血 红细胞生成素 肾性贫血 药物抵抗 罗沙司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2012—2021年四川省输入性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E基因序列的分析,掌握四川省输入性DENV的血清型、基因型等分子特征,为溯源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2021年四川省经Real time RT-qPCR检测DENV阳性的28份血清标本采用RT-PCR方法进行DENV E基因扩增及测序。利用Mega Align5.0软件对核苷酸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利用Mega 7.0软件绘制系统发育树。结果经RT-PCR和序列测定获得了28株DENV的E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和同源性分析表明,20株属于DENV血清型1型(DENV-1),其中16株为基因I型(Genotype-I, G-I),4株为基因V型(Genotype-V, G-V);7株属于DENV血清型2型(DENV-2),其中4株为G-I,3株为基因II型(Genotype-II, G-II);1株属于DENV血清型3型(DENV-3),为G-I。四川株与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广东等地的DENV病毒株同源性最高,与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完全吻合。结论从分子水平证明了2012—2021年四川省输入性DENV存在3种血清型及其多种基因型,输入病例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国家。

  • 标签: 登革病毒 E基因 血清型 基因型 系统进化分析
  • 简介:摘要为总结经右胸小切口微创二尖瓣手术的经验,优化手术细节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136例接受微创二尖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麻、双腔气管内插管、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接受手术。根据操作需要并结合外周血管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体外循环插管策略和方法,合并病变作同期处理。为减少胸壁戳口数量及胸壁出血的机会,部分患者采用了Glauber主动脉阻断钳、经主操作口直接放置特制左心房拉钩、减少胸腔镜应用等措施。主动脉阻断期间每30 min左右予双肺间断通气1 min以预防术后复张性肺水肿的发生。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主动脉阻断平均(55.3±14.4)min,体外循环(93.5±23.6)min;二尖瓣置换或成形效果满意。术中转为正中胸骨劈开患者1例;二尖瓣成形失败再次主动脉阻断行换瓣术1例;股静脉插管损伤髂静脉1例;冷停搏液灌注管拔出后严重出血2例;术后复张性肺水肿2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4例;手术输血32例(23.5%),平均383.3 ml。经右胸小切口适用于绝大多数二尖瓣外科患者,安全微创、术野暴露好。术中手术细节的改进和特殊器械的应用有助于手术操作、提高质量、减少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腔内移植物感染(vascular endograft infections,VEGI)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3例腹主动脉腔内移植物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均行腋-双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腹主动脉移植物切除术。围手术期死亡3例,余10例均康复出院。8例患者得到随访,均无感染灶复发情况,1例人工血管闭塞,1例人工血管外露感染。结论腹主动脉腔内移植物感染病情凶险,手术难度及风险高。解剖外重建手术根除感染病灶安全、有效。

  • 标签: 主动脉,腹 细菌感染 血管腔内移植物 腋动脉-双侧股动脉转流 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2例颅内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采用同期联合手术,23例采用分期联合手术。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相关手术并发症。结果32例患者均全切除畸形血管团,术中出血量为(378.1±179.1)ml(100~900 ml)。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肢体偏瘫6例、视野缺损2例、术野少量出血1例、脑积水1例、颅内感染8例,经积极治疗后均得以控制。术后随访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者26例、1分者3例、2分者2例、3分者1例,预后良好(mRS为0~1分)率为90.6%(29/32)。影像学随访无一例AVM复发。结论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AVM有助于提高AVM的全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内手术 联合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临床以脊髓损伤起病的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病例较为罕见,关于其诊断与治疗的报道较少。2018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治疗1例表现为脊髓损伤的小脑幕DAVF患者,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双下肢肌力明显改善,可正常行走,术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DAVF及回流静脉均完全消失。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即颈静脉球瘤)起源于颈静脉球血管外膜的神经嵴细胞,其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易被忽视。病变可累及中耳、外耳道、面神经、颈静脉球、后组颅神经、颈内动脉甚至颅内,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以及SDHx相关基因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立至关重要。处理策略包括随访观察、手术切除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治疗方案的制定需根据患者年龄、病变范围、全身情况及患者意愿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其手术治疗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手术之一。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老年男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的诊治经过,对相关不良反应是否为类赫氏反应进行探讨。该例患者在培美曲塞二钠静脉滴注后,缓慢静脉滴注奈达铂5 min时突发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发绀及呼吸困难,对症治疗后迅速缓解,次日复查胸部CT显示肿瘤体积显著缩小且肿瘤相关症状明显减轻,推测原因可能为超敏肿瘤细胞在抗肿瘤药物作用下大量死亡突然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引起的类赫氏反应,但需与化疗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进行鉴别。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