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生态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生态危机及其解决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生态问题上的阐述。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资本的增长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将成本外在化。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资本主义的成本外在化也获得了全球向度,在将第三世界国家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的同时也将生态危机转嫁给它们。中国要坚持人本和生态原则高于资本和市场原则的立场,构建生态文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标签: 生态 资本 市场
  • 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部十分重要的历史手稿,长期以来,一直笼罩着三大疑团:1.手稿是否真的没有完成?2.这部手稿主要是针对何许人的?3.这部手稿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由于国内外文献研究方面的一些重要突破,我们认为,现在是弄清问题的时候了。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马克思理论对西方新制度经济的影响卢现祥一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政府顾问施蒂格利茨说,新制度经济从新的视角来解释制度并检查它的结果。2l世纪将是新制度经济繁荣发达的时代,它将对越来越多的引导经济事务的具体制度安排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并且为改变这些安排以...

  • 标签: 新制度经济学 意识形态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 马克思理论 国家理论 产权理论
  • 简介:现象方法之所以被纳入我们的视野,原因在于: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完全发生在观念和文化领域的事件,而是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存在领域的事件或现象。马克思主义只有引起了某一国家或民族范围内现实生活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才有可能真正被该国家的人民所接受和理解,并转化为该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才能实现"化"或"被化"。其二,现象的意向性原理、面对实事本身和注重观察的原则、本质直观与权能分析的思想、关于对象性与主观际间构建的理论、关于价值评价与对象感知的理论、关于经验共享与文化认同的思想等,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具有相当的恰适性,都可以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力工具。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象学 意向性 本质直观 经验共享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研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里夫希茨、席勒尔和卢卡奇对此项研究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东欧学术界的马克思恩格斯美学研究日渐僵化,与此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马克思"学者则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 标签: 马克思的美学 恩格斯的美学 苏联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学”
  • 简介:<正>有些同志曾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丰富的,有过系统的论述,而经济思想则是比较贫乏的,即使有一些,也是可以包括在哲学思想之中的,因为毛泽东自己也谈过,“政治经济和唯物史观难得分家。”在此,我想从如何正确理解“政治经济和唯物史观难得分家”这一论点入手,谈谈对毛泽东的经济思想的认识。“政治经济和唯物史观难得分家”,这是毛泽东在一九五九年研读苏联《政治经济教科书(第三版)》时,就政治经济和唯物史观的关系而说的一段话。它表明了毛泽东的看法,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经济学说关系很密切,密切到难以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经济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学说 经济理论
  • 简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内容中,理论品质的丰富化和品质成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品质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内涵的彻底性和意义诠释的普遍性、广泛性。理论内涵的彻底性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人的关怀不断深化,理论对人们的正当需要予以全面关照和真切表达以及理论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彰显某种价值或普遍性规则。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学 理论品质 成长 教育实践活动 学科创新 意义诠释
  • 简介: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对任何一门科学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前提性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在30多年的发展中,学术界关于本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规律说''现象说''关系说'等看法和意见。'规律说'为多数专家和学者所认同,并得到了具有法规意义的文件的承认和肯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这些观点各有所见,同时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某种缺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着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的建设任务',进一步研究并清晰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对完成本学科所面临的当前任务和未来长远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学 研究对象 研究述评
  • 简介: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STS学派就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STS.《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就是马克思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经典著作,包含着丰富的STS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是福同时也是祸;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中必须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的本质确证;建立起关于人的科学以实现科技与人文的统一.总体而言,马克思是结合人的全面发展来考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这对于中国STS学派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STS 指导意义
  • 简介:在《导言》第3节,马克思提出了'第二条道路'作为'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的方法,亦即'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建立政治经济体系的'科学上正确的方法';阐明了政治经济'结构'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层面对象的结构与第二层面思维的结构之间,是政治经济中作为对象的客体同作为思维的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二层面思维的结构与第三层面形式的结构之间,是'思想总体'的内在规定与外在呈现形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提出了《政治经济批判》著作的'五篇结构计划'。在《导言》第4节,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更为恢宏的经济社会的整体结构,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对社会整体结构首次唯物史观意义上的表达以及《〈政治经济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相比较,它留有多方面值得思考的问题。

  • 标签: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方法 抽象上升到具体 结构
  • 简介:本刊1980年创刊,至今已出版92期。设有栏目:1.理论信息;2.国外动态与译文;3.国内动态·简讯;4.文摘;5.史料研究;6.争鸣论坛;7.书评·书讯;8.读者·作者·编者。本刊重点反映有关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的研究动态,并报导有关马列主义哲学、国外哲学思潮,以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观念改革中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国外动态 观念改革 宣传工作 哲学思潮 国内动态
  • 简介:本文从政治的生命现象的新视野,结合当代学术前沿所探讨的生命政治和生命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现代生命政治的诞生”、“卢梭对个人身体的生命政治探索”、“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的生命政治策略”、“对人及其政治性的探索”及“劳动就是生命政治的决定性要素”五个部分,阐述卢梭与马克思的政治生命现象的不同特征,重新考察了卢梭和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为重置两位思想家在近现代政治哲学史上的特殊理论地位开拓可能的前景。

  • 标签: 马克思 卢梭 生命现象学 生命政治 劳动 生存
  • 简介:<正>一无论从知识考古还是从知识谱系的角度看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都可以而且应该看作知识综合的产物。就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总体来说,恰如恩格斯所说的决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或者如列宁所说的"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再者如毛泽东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在研究资产阶级的东西,研究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并且跟它们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概而言之一句

  • 标签: 三个组成部分 原典 哲学手稿 社会批判 古典经济学 问题域
  • 简介:马克思在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建构了科学的劳动实践观。从科学的劳动实践观出发,紧扣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特殊经济本质特征,马克思对以价值和剩余价值为聚焦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剥削的形式与本质、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和劳动解放出路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剖析与批判。因此,劳动实践观既是马克思经济的基本逻辑线索,也是马克思经济的根本理论基础。

  • 标签: 马克思经济学 劳动实践 理论基础
  • 简介:本文认为,西方新经济社会即“经济生活的新社会”是在回应经济帝国主义的挑战,尤其是在将社会网络分析的观点和技术运用于经济生活的研究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虽然格兰诺雏特发现可能将这类研究纳入经济社会的范畴,并且极力为这类新研究寻求其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但是其借用并发挥的社会“嵌入性”观念及其延展的社会结构视角和网络分析,仍然包含了束缚其“经济生活的新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若干严重限制。

  • 标签: 经济生活 新经济社会学 经济学帝国主义 发展 挑战 方法论基础
  • 简介:<正>今天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看西方经济,一方面注意其中的糟粕,一方面注意其中可以为我所用的有益成分。对西方经济学家应当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这是对待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正确态度,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在这方面,马克思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在《资本论》中,他就大量地引用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文献,对它们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考察和批判,并由此而建立起自己的学说。马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正确态度 文明成果 资产阶级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 资本主义经济
  • 简介:作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终极理论抱负,就是要建立一整套具有很大包容性的阐释体系,即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历史化"是他要实现这一理论抱负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剖析传统历史主义的困境的基础上,詹姆逊提出了三个依次增大的同心框架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阐释体系的包容性、灵活性。这对于我们把握詹姆逊的思想轨迹,认识、评价其思想特点,乃至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所处的位置,对于我们建立和完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体系,对于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都具有深刻的启示。

  • 标签: 詹姆逊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 历史化 历史主义的困境 同心框架说
  • 简介:<正>历史迈进了21世纪。21世纪是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五大已确立了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设想。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政治的高度民主,同时也意味着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正如美国学者考尔伯特·罗兹曼在谈到现

  • 标签: 现代人格 文艺学 现代性 现代化建设 人格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正>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李达已经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之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的传播及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翻译,李达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更广泛地介绍给共产党员及其支持者,而且,他的《现代社会》一书是中国第一批涵盖了大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重要著作之一。虽然这部著作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部分很简短,但是它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是"革命阶级"的哲学以及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现代社会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李达 辩证法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文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经绵延了将近一个世纪,并且基本上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进程共同着轨迹。马克思主义文艺在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使得其基本的理论原则实现了东方穿越,另一方面又在吸纳东方艺术智慧的过程中形

  • 标签: 文艺实践 原典 现代性 思维成果 古典文学作品 现实主义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