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2013年2-3月,作者赴美国纽约、芝加哥、达拉斯洛杉矶进行外交政策宣示交流.期间,作者与当地智库学者、企业界、金融界、新闻界人士大学师生广泛接触,提出了构建与增进中美两国间的互信、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新观点.

  • 标签: 大国关系 中美 大智慧 外交政策 芝加哥 洛杉矶
  • 简介:国内宗教发展、跨国宗教交流与国家总体外交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已逐渐成为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战略问题.中国在宗教领域更加有所作为的关键,即在于正视一个逐渐浮现的、与“文化中国”“大中华经济圈”并存的“信仰中国”.“信仰中国”的提出,将为中国公共外交两岸关系提供新的战略依托和政策思路,从而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国际形象、国家统一等四方面积极促进中国的国家利益.

  • 标签: “文化中国” 宗教发展 两岸关系 公共外交 信仰 大中华经济圈
  • 简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走出去'战略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不仅仅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而且须高度重视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以及先进发展理念等'软力量'的'走出去'。文化'走出去'不仅需要文化本身必须是优秀具备吸引力的文化,而且需要与时俱进地提高文化传播的手段方式方法,需要善于寻找进入当地文化

  • 标签: 出去新阶段 发展理念 文化发展
  • 简介:爱国主义教育要在正确宣传世情、国情历史使命的基础上,真实宣讲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大国,我们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世纪梦.这样才能引导国民鼓起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之劲,克服浮躁的情绪,避免民族主义民粹主义.

  • 标签: 爱国主义教育 世情 国情 发展中大国 相互依存 中华民族
  • 简介:印度尼西亚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近些年,印尼制定了新的海洋发展战略,推出多项政策措施,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朝着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迈进。但印尼要实现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强国的目标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中印尼应以联合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船舶制造、内海航运及相关产业为重点,深化两国的海洋经济合作。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海洋经济 中印尼海洋经济合作 海洋生态环境 保护滨海旅游
  • 简介:从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已经对中国的周边外交亚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周边外交领域,"一带一路"在理念实践上为周边外交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有效整合了中国的"积极西进"与"海上突破"两种周边外交思路,有助于统筹中国边疆发展与周边外交。在亚洲发展领域,"一带一路"促进了沿线亚洲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了阿富汗、斯里兰卡等亚洲欠发达国家的战后重建与经济发展,为沿线亚洲国家发挥比较优势创造了平台。与此同时,"一带一路"也面临五个方面的潜在风险挑战,中国需要在周边外交亚洲发展层面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工作。

  • 标签: “一带一路” 周边外交 亚洲发展
  • 简介:1980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应中国佛教协会、中日友好协会邀请,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携带'鉴真像'在扬州市大明寺、北京市中国历史博物馆法源寺巡展,成为中日友好关系史上'千载一时的胜缘,一时千载的盛举'。这次巡展推动了中日多方面的合作交流,是公共外交十分成功的一次范例。

  • 标签: 公共外交 日本奈良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历史博物馆 大明寺 唐招提寺
  • 简介:'东亚的多彩发展与中日韩的贡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1月4—5日在复旦大学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韩国国家安保战略研究院、关东大学、南首尔大学,日本国际论坛、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东海大学、新潟大学、明治大学.

  • 标签: 一带一路 东北亚地区 朝核问题 亚洲文化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东北亚合作
  • 简介:本文回顾了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上丝路")倡议的回应。首先分析了影响这些国家态度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利益、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地区地缘政治考量。这两个地区的国家在决定如何回应"海上丝路"倡议时,都会综合性地考虑上述三个因素。这些国家对"海上丝路"计划的反应可分为三种类型:高度积极、积极而有所保留,以及态度中立或者说模棱两可。"海上丝路"倡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中国了解当地情况的水平,以及在行为上是否灵活变通。

  • 标签: 海上丝绸之路 南亚 东南亚 亚洲基础设施
  • 简介:广州历来重视国际城市多边交流,以多边国际组织为重要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而富于成效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了日益完善的城市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城市多边交往有利于深化广州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集聚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国际化优势资源,有利于展示提升城市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新形势下,广州要以世界眼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创新意识来推动城市多边外交,突出广州特色,用好外事资源,打造城市品牌.

  • 标签: 城市国际化 多边外交 广州 交往 国际交流 实践
  • 简介:孙萍长期从事京剧对外交流工作.从无意识的文化交流,到有意识的文化外交,孙萍展现了中国艺术家的公共外交风范.从她的京剧外交经历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主要的形式:一是以京剧交流为基础,完成政府外交任务;二是以京剧交流为核心,开展文化外交;三是融合京剧与西方戏剧,树立中国艺术创新形象.

  • 标签: 京剧表演艺术家 对外交流工作 文化交流 创新形象 专访 文化外交
  • 简介:2015年1月9日,日本宇宙战略本部第九次会议研究决定了新的《宇宙基本计划》及计划工程表,以相当详细的形式规划了日本新宇宙基本计划的定位、推进体制、基本方针、综合实施措施以及具体的实施配套机制工程表。这份新的宇宙计划是在安倍内阁公布《国家安全保障基本战略》后的第一份《宇宙基本计划》。本文基于日本宇宙战略的历史进程,针对安倍两部《宇宙基本计划》的出台背景、动因战略目标进行分析,判析日本宇宙战略及其宇宙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宇宙基本计划》 日本宇宙战略 宇宙外交
  • 简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的。这一倡议与他当年9月访问中亚期间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带一路”这一完整的世纪性倡议。今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吸引了许多来自东盟的国家和政府首脑。“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大踏步走向国际舞台中心的动员令,同时也是中国与周边各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整个世界联动发展的宣言书。中华民族与包括东盟在内的世界各国共襄“一带一路”盛举,将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谱写光彩夺目的新篇章。

  • 标签: 一带先行 东盟有望 中国东盟
  • 简介:2016年6月27—28日,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复旦发展研究院在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了“东盟共同体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国际研讨会(以下简称“国际研讨会”)。

  • 标签: 国际研讨会 共同体 研讨会综述 对接 东盟 复旦大学
  • 简介:利用互联网新应用进行外交沟通,不仅在表面上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实际上也是媒介新技术在外交应用上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外交部利用微博开展公共外交这一现象进行描述分析,以期对这一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外交变化进行诠释,从理论实证两个方面探讨“微博外交”的现状及其在公共外交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积极作用,总结现有新媒体公共外交模式中的问题不足,并提出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具体措施。

  • 标签: 国家形象 外交国家 外交小灵通
  • 简介:“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战略对接是过去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双边经贸关系深化的方向,是双边经贸关系从“边界上”合作迈向“边界后”合作的质的飞跃,必将为双方未来的经济发展与共同繁荣做出新的贡献。未来,中国—东盟需要在产能合作、互联互通和金融合作领域加大对接力度,从而共建中国—东盟共同的经济增长体系。

  • 标签: 中国-东盟 发展战略 “边界上”合作 “边界后”合作 一带一路
  • 简介:本文是当代英语纪伯伦传记代表作《哈利勒·纪伯伦:他的生活世界》中译本的译者序,总结了纪伯伦生命的历史、思想和文化意义,也概述了这部传记的主要内容.首先,纪伯伦的个人成长史,是一部早期阿拉伯移民在美国的奋斗史,他的移民动因、经历生活是20世纪上半叶阿拉伯裔美国人境遇的缩影.其次,纪伯伦的生命存在本身,便标志了一种思想、一种文学、一种艺术,是现代主义的注解.最后,在文化的意义上,纪伯伦的人生、文学与艺术,交相辉映着西方人对“圣经所述”之“东方”既熟悉又遥远的怀恋与好奇,这一经久不息的文化想象,在根本上成就了纪伯伦的人生、文学艺术.

  • 标签: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他的生活和世界》阿拉伯裔美国人 现代主义 东方想象
  • 简介:英国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著作《丝绸之路》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并引起关注实属罕见。该书促使我们去关注国际社会的诸多热点问题,在世界秩序转型的背景下,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宏大的研究内容巧妙的行文结构揭开了人类文明演进和帝国兴衰的秘密。书中有趣的历史事实崭新的研究观点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其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书中有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可资借鉴。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著作《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

  • 标签: 丝绸之路世界史 中国到来 人类文明演进
  • 简介:阿拉伯半岛中国的文明对话源远流长,地理、经济、文化上的因素决定了两个地区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相互交流、融合的必然性,两地的交流往来自公元651年正式开始以来便从未间断.本文以阿拉伯文、中文文献以及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伊斯兰教兴起至20世纪初阿拉伯半岛中国往来的历史进行回顾,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证实中国一海湾关系在最近十年的有力恢复是双方关系的一种常态.

  • 标签: 阿拉伯半岛 中阿关系 文明对话 伊斯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