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即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发育以弧形构造为特征的前陆薄皮逆冲-褶皱构造,包括了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发育的北西向的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以及沿江南-雪峰造山带发育的北东向的川东-湘鄂西弧形带。详细的构造解析、盆地沉积及物源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弧形构造不仅将早期的前陆序列卷入变形,并且控制了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的盆地演化和古地理格局。总结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的盆山演化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的发育控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及秭归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的沉积,川东-湘鄂西弧形带限制了盆地的东南边界,加之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逆冲带,三面围限构成具前渊沉降的克拉通内盆地或称为“墙围盆地”(walledsedimentarybasin);(2)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的逆冲构造变形逐渐减弱,而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扩展,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在弧形带前缘的宜昌地区形成沉积中心,并覆盖了现今的黄陵背斜;(3)晚白垩世,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推进,构造线呈北北东向展布,弧形带北翼的黄陵背斜初始隆起,沉积中心分别位于北翼宜昌地区及南翼习水地区。与此同时,在弧形带内部薄皮构造的向斜部位形成楔顶沉积,发育如恩施盆地、黔江盆地、来凤盆地等一系列规模较小的背驼式盆地。

  • 标签: 弧形构造 前陆盆地 扬子北缘 背驼式盆地
  • 简介:东濮凹陷沙河街组河口湾环境发育的最初征兆是出现震积岩(Seismites)和水下脱水收缩裂隙(Synaeresis),预示其基底有构造性下沉,海水在间歇性地灌入,接着淡水介形类开始大量死亡。与海水有关的生物痕迹如Ophiomorpha、Tigillites屡屡出现,说明此时此地淡水水体已被河口湾咸水水体所取代,最后剖面中见到滨海高能环境下的生物痕迹Arenicolites和缅粒砂岩、介壳碎屑层等,指示潮道和潮汐坝的存在。至此,这一地区的河口湾以陆相(分流河道)-陆海混合相(河口湾点坝)-海相(潮道)为代表的三元结构,便完整地记录了一次海面升降周期。由陆相动物活动痕迹、植物活动痕迹和古土壤识别出的陆相部分在沙河街组有10层(开31井),由海相生物痕迹、海相生物及海相内源沉积物识别出的海相部分有12层(开31井、新胡4井),说明沙河街组沉积期曾有过10次以上的海面升降过程。海面下降时,河流沿兰聊断裂和内黄凸起间断裂谷地侵蚀切割岸形成可容空间;海面上升期,此可容空间部分或全部被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所充填,形成了分流河道、河口湾点坝砂为代表的下切谷型储层和以潮道、潍坝砂体为代表的超覆型储层。

  • 标签: 东濮凹陷 储层 沙河街组 河口湾体系 储层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