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6 个结果
  • 简介: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产生的机制。方法结合有关精神分裂症发病假说与神经元功能特性的研究资料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神经元功能的异常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并产生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其他症状。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脑神经元 阴性症状 发病 阳性症状 假说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防治措施及预后.方法总结2002年6月~2004年12月我院脑出血住院病人资料,并分为出血量≥30ml组及<30ml组;破入脑室组及未破入脑室组,分别统计其发生MODS例数,以及发生MODS后死亡例数.结果206例脑出血患者86例发生MODS,68例出血量≥30ml组发生MODS62例,134例出血量<30ml组21例发生MODS,二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56例破入脑室系统组51例发生MODS,153例未破入脑室系统组35例发生MODS,二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86例发生MODS死亡32例,123例未发生MODS死亡5例,二者比较亦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出血后易发生MODS,尤以出血量大及破入脑室系统为著,且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治疗上要采用"鸡尾酒疗法"综合、序贯治疗.

  • 标签: 脑出血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鸡尾酒疗法
  • 简介: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可造成严重的躯体、运动、感觉障碍,亦可导致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内脏功能紊乱,导致严重并发症。早期,有关SCI后肠功能变化的研究极少。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发现并意识到SCI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neurogenicboweldysfunction,NBD),给病人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卒中后失语患者非语言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并分析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障碍与非语言性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月就诊的卒中患者共32例,经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ernaphasiabattery,WAB)评估语言功能,分为失语组和无失语组,其中失语组15例,无失语组17例。洛文斯顿成套测验中文版(Loewensteinoccupationaltherapycognitiveassessment,LOTCA)第2版评估患者非语言认知功能。对失语组与非失语组的LOTCA各分项分值及总分分别进行非参数检验;对WAB中各分项得分及失语商与LOTCA各认知分项得分及总分进行偏相关分析,并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失语组的LOTCA总分低于无失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0(69.0~92.0)分vs99.0(86.0~102.5)分,P<0.05];失语患者LOTCA总分与WAB各分项及失语商呈正相关(r=0.587~0.883,均P<0.05),WAB分项中的各分项与LOTCA中各分项之间呈正相关(r=0.521~0.843,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失语商的主要因素为LOTCA总分(β=0.707,P=0.003)。结论卒中后失语患者存在非语言认知功能障碍,失语程度越重其非语言认知功能受损程度越重。

  • 标签: 卒中 失语症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目的:调查宫颈癌放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和家庭功能现况,分析家庭功能对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疾病相关因素调查表、家庭功能量表(FAD)和疲劳评定量表(FAI),采用等额配比抽样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放疗科的124例宫颈癌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宫颈癌放疗患者存在轻、中度癌因性疲乏;患者家庭功能得分低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家庭功能各因子与癌因性疲乏各因子Pearson相关分析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功能中的沟通、行为控制、情感介入和问题解决因子对患者癌因性疲乏有影响。结论:提高家庭成员对宫颈癌放疗患者的关爱,使患者能够比较积极乐观地面对疾病,主观感觉到的疲乏程度就相对较低,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轻宫颈癌放疗患者癌因性疲乏。

  • 标签: 宫颈癌 癌因性疲乏 家庭功能 影响
  • 简介:排尿障碍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卒中后排尿障碍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概述。通过对其影像学特征的学习,从而对卒中后排尿障碍有更深刻的理解。

  • 标签: 卒中 排尿障碍 影像学 神经源性膀胱
  • 简介:目的探讨对致痫灶位于脑主要功能区的癫痫病人,采用病灶切除加多处软膜下横切术(multiplesubpialtransection,MST)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例继发性癫痫病人,在术中硬脑膜切开后,先用皮层电极核实致痫灶的方位和范围,在显微镜下切除非功能区的病灶及其周围的皮层致痫灶;对功能区的病灶也予以切除。第二次用皮质脑电图检查,对功能区存在的或残留的致痫灶(棘波),使用软膜横切刀,切断痫性放电传导的神经元树突。最后用皮层电极复查,如仍有棘波存在,再补行几道横切,直至脑电波全部趋于正常为止。结果在癫痫控制方面,除1例无改善外,其他14例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随访1~35个月,满意6例,显著改善6例,良好5例,较差2例,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5%。结论MST能使脑主要功能区癫痫在不引起任何机能损害的情况下,术后痫性发作得到有效的控制,是神经外科目前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痫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癫痫 外科治疗 多处软膜下横切术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年龄段平衡功能的不同表现,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方法将109例受试者按年龄划分为青少年组、中青年组和老年组。使用Swaystar检查装置记录7项平衡试验中躯体前后、左右晃动的角位移和晃动总面积。结果(1)当视觉、本体觉或前庭觉传入信息受到干扰时,老年组平衡功能明显较差;单左腿站立时,老年组躯体晃动幅度明显大于另外两组(P〈0.05),然而单右腿站立时,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青少年阶段的姿势调节主要依赖于视觉。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本体觉和前庭觉减退会导致平衡功能的降低;而在青少年时期视觉在姿势调节过程中占主要地位。

  • 标签: 正常人 平衡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24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早期施行机械通气治疗,监测患者动脉血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PaO2/FiO2)等指标的变化及观察临床表现.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后较治疗前PaO2、PaCO2、SaO2、PaO2/FiO2均有显著改变(P<0.05),临床生命体征亦有明显好转.结论早期机械通气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对纠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具有明显作用.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呼吸功能障碍 机械通气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头皮脑电图(EEG)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药物难治性癫痫行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的患者,分析病因与术后转归相关性,着重分析术前头皮EEG背景活动、间歇期放电、发作起始及术后EEG特征。结果8例患者以获得性病因为主。术前头皮EEG背景活动多表现为慢波增多,患侧显著;发作间歇期双侧半球呈现多脑区放电特征;发作起始EEG改变多为弥漫性改变;术后复查EEG,1个月内以双侧放电居多,半年以上复查以患侧放电居多。结论头皮EEG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查手段,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术前评估、术后随访中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癫痫 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 脑电图
  • 简介: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s,iPSC)由特定的转录因子转录已分化的体细胞而来,在生物学功能方面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ESC)类似。实际应用中,iPSC在细胞来源、免疫原性和医学伦理等方面面临较少的困境,从而为疾病提供更多的临床治疗策略。在治疗方面与普通干细胞相比,具有更多的优越性,但iPSC的致瘤性、诱导率低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将重点探讨iPSC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现状、发展制约及未来展望。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诱导多能干细胞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早期使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我科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05例脑梗死及脑出血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治疗组55例住院期间使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14d。对照组50例未做辅助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运动功能恢复比较显示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早期使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明显疗效,有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

  • 标签: 脑卒中 肌电生物反馈 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轻中度颅脑损伤(TBI)后凝血功能变化与手术预测之间的关系。方法2013年10月~2015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55例轻中度TB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需要开颅手术分为手术组(8例)和非手术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之间的差异。结果手术组患者凝血功能明显低于非手术组,其中APTT、FDP和D二聚体明显低于非手术组(P〈0.05~0.01);而两组血小板计数、INR和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轻中度TBI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和异常纤维蛋白原溶解与手术预测相关;临床应将其用于预测TBI患者的手术需要及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凝血功能 预后
  • 简介:Ogawa等于1990年首次在活体大鼠显示了血氧浓度对脑血管显影的影响。奠定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实验基础。1991年Kwong小组和Ogawa小组分别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和明尼苏达大学独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批人脑fMRI实验。从而揭开了脑功能研究历史的崭新一页。该项技术以脱氧血红蛋白为内源性对比剂,是一种完全不需要放射性核素和其他对比剂的非侵人性体层扫描成像技术。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和可在同一个体反复测量的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目前相关研究已经成为神经科学、心理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而随着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基础研究的积累。fMRI近年来也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神经科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该项技术正逐渐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

  • 标签: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认知神经科学 心理疾病 内源性对比剂 Ogawa 美国哈佛大学
  • 简介: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肿瘤二科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优质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者恢复情况、睡眠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较早,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d前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7d后2组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患者术后护理中,优质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利于患者胃功能恢复,并改善其睡眠质量,推荐推广。

  • 标签: 胃癌患者 优质护理干预 胃功能恢复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无功能垂体大腺瘤经蝶窦入路手术后MRI随访的最佳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内(早期)、术后3月(中期)、术后1年(后期)的MRI资料.观察术后不同时期MRIT1增强前后鞍内容物的变化及判断肿瘤切除的程度.结果术后早期MRI检查显示多数患者鞍区内容物明显减少,其中28例无法判别残余肿瘤,术后3月后鞍区内容物体积减少,MRI冠状位上鞍区内容物体积减少50%以上的11例,减少30~50%的9例,小于30%的8例.有23例于术后3个月后MRI检查确诊鞍区有残余肿瘤.结论无功能垂体大腺瘤经蝶窦入路术后中期复查MRI容易判断肿瘤残余或复发.

  • 标签: 无功能垂体大腺瘤 经蝶窦手术 核磁共振
  • 简介:目前人们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学仍不完全了解。表现为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expiratoryvolumein1second,FEVl)和用力肺活量(lowforcedvitalcapacity,FVC)减少的肺功能降低是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子,但肺功能的降低是否是SAH的危险因素仍不清楚。本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了肺功能和SAH发病率的关系。

  • 标签: 前瞻性队列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 肺功能 风险因素 一秒用力呼气量 用力肺活量
  • 简介:唤醒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探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本指南基于2013年发表《唤醒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技术的专家共识》,根据近一年来相关领域出现的新的研究成果和各位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了完善.增加基于循证医学的相关推荐,使其成为较具权威性和更具指导的技术指南。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及更好的开展手术工作,本指南参照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的循证医学和推荐级别分类[1]。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脑功能区 唤醒麻醉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