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将构建携带H1启动子的肌肉生长抑制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导入鲤受精卵核区附近,获得了一批具有RNAi表型的转基因鲤,PCR和分子杂交检测证实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鱼的基因组中,阳性率为32.78%;一龄鱼的生长实验表明,转基因鲤比普通鲤平均生长快0.99倍,其体高和体厚分别平均增长0.22和0.26倍,其中有31.82%的群体平均体厚是普通鲤的1.6倍。结果显示,该质粒表达的发夹环型dsRNA可以有效降解其转录产物,对阻抑肌细胞中同源基因的表达、鲤肌肉的再生能力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抑制作用表现为鲤背部肌肉增厚、体质量增加,说明该基因经转录产生的双链RNA在鲤体内具有RNAi效应。RNAi技术为获得具有特殊功能的转基因鲤提供了新的手段。

  • 标签: RNAI技术 生长
  • 简介:DNA条形码技术(DNABarcoding)是一种用短的标准DNA片段快速、准确地识别与鉴定物种的技术。近年来,物种分类和生物多样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DNA条形码开始广泛应用于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本文主要概述了DNA条形码技术的原理、标准基因片段,着重阐述了其在生物分类学和遗传多样性等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展望了其发展状况、应用前景和意义。

  • 标签: DNA条形码 物种分类 标准基因片段 遗传多样性
  • 简介:<正>转基因鱼是借助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鱼内,通过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使其优良性状在鱼体上得以表达,并经过人工选育而培育出的一类性状优良、遗传稳定而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类。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等于1985年率先在世界上成功研制出了转基因鱼,并建立了转基因鱼模型,此后鱼类基因转移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 标签: 转基因鱼 胚胎发育 GH基因 黄河鲤 外源基因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简介:通过解剖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二倍体鲤和鲫鱼各30尾,观察并测定了其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其主要性状为: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背鳍条Ⅲ,15~19;臀鳍条Ⅲ,5~6;侧线鳞31~38;侧线上鳞5~6;侧线下鳞5~7;鳃耙28~33;下咽齿2行,1.4~4.1;口须2对;肠长44~46;体长为体高的2.06~2.54倍,为头长的2.83~3.46倍,为尾柄长4.86~8.43倍,为背鳍基长2.18~2.80倍;头长为吻长的2.60~3.71倍,为眼径的4.20~5.20倍,为尾柄高的1.85~2.0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7~1.36倍;体高为头高的1.56~1.84倍.结果表明,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鲤鱼.

  • 标签: 转基因技术 鲤鱼 鲫鱼 杂交回交子代鱼 形态特征 内部器官结构
  • 简介: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染色体上物理定位DNA序列的技术。本文介绍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流程,综述了近年来FISH技术在鱼类基因定位方面的应用,如来源于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artificialchromosome,BAC)文库的单拷贝基因的定位、核糖体基因和组蛋白基因等中度重复序列的定位、着丝粒特异序列和性别特异序列等高度重复序列的定位以及其他重复序列的定位等,用于研究特定基因定位、性染色体鉴定及种间杂交等遗传学问题,并展望了此技术在定位鱼类经济性状相关标记或基因、性别相关标记或基因及种特异染色体标记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荧光原位杂交 鱼类 基因定位
  • 简介:构建肉质优良、生长速度快的转基因鲤鲫杂交鱼梁利群,孙孝文,沈俊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哈尔滨150070)目前,转基因鱼研究多以提高受体鱼的生长速度,培育快速生长转基因鱼新品系为主,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品质优良的经济鱼类的需求越...

  • 标签: 生长激素基因 转基因鲤鲫杂交鱼 肉质 生长速度
  • 简介:本实验分析RNA干扰MSTN基因鲤(以下简称RNA干扰鲤,体质量为116.2g和110.3g)的染色体,测定该鲤肌肉中的肌纤维密度。结果表明:(1)三组实验鱼的肌纤维密度分别为163.7根/mm-2、171.9根/mm-2和162根/mm-2,对照鱼的普通鲤(Commoncarp)为142根/mm-2,实验鱼高于对照鱼。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实验鱼组间肌纤维密度差异不显著(F=0.83,P=0.44〉0.05),而与对照鱼差异显著(F=5.24,P=0.034〈0.05)。(2)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分析核型表明,实验鱼的染色体数为2n=100,核型公式为:2n=30m+24sm+28st+18t,臂比(NF)156,对照鱼染色体数为2n=100,核型公式为:2n=30m+26sm+28st+16t,臂比(NF)156。结果说明RNA干扰基因的插入并未影响鲤染色体组成。

  • 标签: RNA干扰 MSTN 肌纤维密度 染色体核型
  • 简介:以转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鲤和普通鲤鱼肉(受试物)作为小鼠的饲料基础蛋白成分,以10%、5%、2.5%的比例掺入饲料喂饲小鼠,并以常规大鼠饲料为阴性对照,采用二代繁殖试验法观察受试物对实验动物生殖周期全过程的影响,检测转基因鲤作为食物对实验动物小鼠生殖过程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对各代各剂量组试验小鼠全部生殖毒性指标的检测结果,虽然有单项指标出现统计学差异,但未见其生物学意义,未见与喂饲转基因鲤相关的异常改变。经对出现统计学差异的各单项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学和生物学意义分析,对转基因鲤(阳性)各组、普通鲤(阳性对照)各组、阴性对照组各指标综合观察,未发现转基因鲤对二代雌、雄性别小鼠有生殖毒性作用。

  • 标签: 转基因鲤 食用安全 生殖 毒性
  • 简介:从1985年以来,世界各国先后应用不同外源基因导入虹鳟鱼、鲤鱼、鲶鱼等有经济价值的养殖鱼类。但受精卵发育到何时注基因源射外获得高的成活率(孵化率)和整合率一直是研究人员所关心的问题。法国的Chourout等在1986年就做了虹鳟鱼受精卵不同发育时期注射外源基因与孵化率关系实验。美国的Thoms.T.then等人也做了鲤鱼等受精卵在不同发育时期注射外源基因对其成活率、整合率影响的研究。由于外源基因对受体鱼的整合机理比较复杂,不仅这方面的研究不多,而且各实验室之间的研究结果也很不一致,因此至今对某种鱼类的受精印发育到何时是注射外源基因的最佳时期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本研究以鲤鱼受精卵为材料,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在受精卵的不同发育时期把鲤鱼MT启动因子基因,大麻哈鱼CH基因的融合基因导入受精卵中,按孵出的鱼苗数分别计算成活率,再通过斑点杂交和SouthernBlot杂交检查整合情况,计算整合率,以探索外源基因导入鲤鱼受精卵的最佳时期。

  • 标签: 转基因鱼 发育 整合率
  • 简介:试验选用内江猪、荣昌猪和长白猪初产母猪,研究肥胖基因mRNA在不同品种间的表达差异及其与繁殖性能间的关系。从发情第一天开始,连续3d测定血清促卵泡素(FSn)、促黄体素(LH)和瘦素(Leptin)水平,并于第三天各屠宰5头母猪以测定皮下脂肪组织obmRNA表达丰度,同时对其他母猪进行繁殖性能观测。结果表明:内江猪和荣昌猪皮下脂肪组织obmRNA表达丰度及血清Leptin浓度显著高于长白猪种。obmRNA表达丰度与Leptin浓度高度正相关,且两者与初产母猪的血清FSH、LH和总产仔数呈正相关,而与初生个体重呈负相关。

  • 标签: 基因表达差异 繁殖性能 肥胖基因 瘦肉型猪 mRNA表达 脂肪型
  • 简介:选用30头杜洛克x太瑚和汉普夏x太瑚二元杂仔猪,平均44日龄断奶,体重(10.30±1.80)kg,研究了经腿部肌肉注射。0,0.25、0.5、1.0和2.0mgpGRF基因质粒对猪生产性能、胴体品质及内脏器官的影响。猪达100kg体重时结束试验,各处理组各选3头猪屠宰。0mg、1mg、2mg组3头屠宰猪进行胭体分割。试验结果表明,10~20kg阶段以0.5mg的效果最佳.日增重(ADG)和每千克增重耗料(F/G)较对照组分别提高28.3%(P〈0.10)和减少12%(P〈0.05),0.5mg与1mg和2mg之间无显著差异。

  • 标签: 生产性能 内脏器官 胴体品质 F基因 仔猪 质粒
  • 简介:通过用转"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鲤鱼的肉浆给小鼠进行灌胃,研究转基因鲤对哺乳动物精子致畸的影响。结果显示,灌注非转基因鲤鱼和转"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鲤不同剂量实验组,对小鼠精子的畸形率没有显著的差异。证明食用转"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鲤对哺乳动物的精子发生是安全的,初步为转基因鲤的食品安全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转基因 小鼠 精子 畸形率
  • 简介:分布在黑龙江上游呼玛河和额木尔河等水域的北极茴鱼一新纪录种Thymallussp,种群数量少、分布范围狭小,群体资源面临濒危。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分析了黑龙江上游的北极茴鱼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序列,共获得了1104bp核苷酸全序列,与分布于勒拿河的该种茴鱼群体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23尾个体中共检测到3个单倍型(Hap1、Hap2,及Hap3),其中Hap3为黑龙江和勒拿河共享;利用单倍型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和网络图显示,黑龙江群体可能起源于勒拿河。黑龙江上游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单倍型多样性指数(0.530)和核苷酸多样性(0.00053)远低于同域分布的其它种茴鱼;黑龙江群体与勒拿河群体的Fst为38.56%(P〈0.05),已产生一定的遗传分化。

  • 标签: 北极茴鱼 D—loop遗传多样性 黑龙江上游
  • 简介:为获得快速生长的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研究了泥鳅β-actin基因启动子介导的革胡子鲶(Clariasgariepinus)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重组基因。采用PCR和RT-PCR技术克隆泥鳅β-actin基因近端启动子、3′-UTR及革胡子鲶GH基因编码区,构建一个长为2418bp的GH重组基因DPRK。首先,构建了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作为报告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pAF(pβ-actinpromoter-EGFP),然后转染DF1真核细胞,同时经酶切线性化后显微注射到斑马鱼(Daniorerio)和泥鳅的受精卵中,以评价泥鳅β-actin启动子的启动活性。其次,将重组基因DPRK显微注射到泥鳅受精卵中。结果显示:泥鳅β-actin启动子能在DF1细胞、斑马鱼和泥鳅的受精卵中启动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泥鳅的荧光表达率(78.44%)显著高于斑马鱼(29.62%);泥鳅受精卵显微注射DPRK20d后,在mRNA水平检测到GH基因的表达。这表明泥鳅β-actin基因近端启动子具有显著的启动活性,且重组基因DPRK能在泥鳅体内表达,为下一步泥鳅的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泥鳅 β-actin启动子 革胡子鲶鱼GH基因 显微注射
  • 简介:用线粒体DNA的D-loop和Cytb基因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吉林延吉、敦化和辽宁法台3个区域的29尾拉氏PhoxinuslagowskiiDybowsky的遗传多样性。经PCR扩增和测序,获得了783~785bpD-loop和818bpCytb的同源序列。两者多态性遗传参数统计显示,29尾个体分别存在47(D-loop)和89(Cytb)个变异位点,分别检测出15(D-loop)和11(Cytb)个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H_d)分别为0.8966(D-loop)和0.8990(Cytb),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0246(D-loop)和0.0498(Cytb),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19.2857(D-loop)和40.7365(Cytb)。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79.02%(D-loop)和81.69%(Cytb)变异来自群体间,20.98%(D-loop)和18.31%(Cytb)来自群体内。单倍型呈明显的地理差异,分成2个分支,一个以延吉群体为主,一个以法台群体为主。拉氏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群体间遗传分化明显。该结果可为拉氏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 标签: 拉氏 D-LOOP CYT b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 简介:通过转外源生长激素基因"超级鲤"F2代与松浦鲤的耗氧率与窒息点的比较试验证明:在水温为18.0±1℃、鱼体重为84.5±1g时,"超级鲤"F2代的耗氧率是174.65±23.43mg/h.l,松浦鲤的耗氧率是257.98±19.25mg/h.l,经T检验(|T|=8.2067;df=8;双侧p<0.01),"超级鲤"F2的耗氧率极显著地小于松浦鲤的耗氧率.耗氧率与水温或体重的变化关系均是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升高,随着体重的增加而降低.F2代与松浦鲤的耗氧率昼夜变化曲线在走向上基本一致,高峰是在10:30时和20:30时,低谷是在18:30时和0:30时.在同一水温条件下,F2代与松浦鲤窒息点的差异性随着鱼体重的增加而趋于显著.在水温为18.0±1℃条件下,当鱼体重为84.5±1g时,"超级鲤"F2代窒息点为0.1318mg/l,松浦鲤窒息点是0.1203mg/l,经T检验(|T|=2.775;df=2;双侧p=0.1090>0.05)差异性不显著;当体重为108.5±1g时,F2代窒息点为0.1937mg/l,松浦鲤窒息点是0.1443mg/l,经T检验(|T|=8.296;df=2;双侧p=0.0142<0.05)差异性显著.这两种鱼的窒息点与体重的变化关系一样,都是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 标签: 窒息点 耗氧率 体重 鱼体 水温 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