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必经环节。而农村公共事物的治理状况又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中国许多地区农村公共事物治理陷入了困境,已无法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实现农村公共事物的良好治理,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护持,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国外的多中心治理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或将成为中国农村公共事物走出治理困境的现实选择。

  • 标签: 农村公共事物 困境 多中心治理 实现路径
  • 简介: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银行更多的是被当作公司治理的外部监督角色来进行研究的。危机之后,商业银行自身的治理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商业银行具有不同于一般公司的特殊性,由此决定了其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和治理的着重点。

  • 标签: 商业银行 公司治理 特殊性
  • 简介:近年来,"一核多元"治理模式被视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大成果,但实质上这种新治理模式只是传统全能型治理的延伸和升级,以此为基础的社区治理法治化,只会产生一种"翻新"的威权主义治理。在社会系统论视角下,社区多元民主治理的动力来自现代社会的功能分化,这种分化的不足或者负外部性都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公共性问题。社区社会公共性的发育,不仅需要多元民主治理结构的形成,而且还需要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多元民主治理结构的形成和社区治理法治化的推进都需要社区社会公共性来支撑。社区治理法治化既是多元民主治理结构形成的重要机制,也是社区社会公共性发育的重要支柱。简言之,多元治理结构、社会公共性和治理法治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驾马车"。

  • 标签: 城市社区 一核多元 治理法治化 社会公共性 多元治理结构
  • 简介:本文基于对广东清远、四川成都、上海嘉定、河南驻马店四地乡村治理实践的实地考察,旨在经验主义整体性视角下讨论新双轨治理的内涵、类型与逻辑。研究表明,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基础性能力增强,村社整合能力日渐式微,且区域差异较大,新双轨治理诞生。在地方政府资源流量大小、村庄结构强弱、村庄利益密度疏密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乡村治理呈现出弱行政-强村社的村社自主型、强行政-强村社的耦合共治型、强行政-弱村社的行政统合型与弱行政-弱村社的维持型等四种村治样态,但不同于西方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立论基础。我国国家政权建设中多面一体的有效推进,建立在对乡村治理事务的有效分类和村社主位的治理资源的挖掘利用上,建立并优化国家供给和村社需求之间上下畅通的耦合共治结构,应是新时期中国乡村治理的战略选择。

  • 标签: 乡村新双轨治理 村社自主型 耦合共治型 行政统合型 维持型 分类治理
  • 简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在中共文献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是首次。科学把握这一论断,可以从五个维度进行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维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维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了中共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变化;从中国共产党转型的维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共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重要标志;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维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了国家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从中国改革历程的角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国家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 简介:旧的全球治理,即国际治理,在回应日益增多增大的全球问题、全球挑战上有着许多失败的记录。新的全球治理的必要性是很清楚的。但是,新的全球治理到底“新”在何处?新的全球治理应该是关于全球问题和全球挑战的新的理论与实践。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实现新的全球治理,国际社会如何找到全球治理的“新型”,即走向有效的全球治理的方式、手段和模式上的创新。当前,下述三个同时展开的进程可能导致全球治理的转型:第一,改革现存的国际制度,增加新兴大国在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二,发展诸如二十国集团这样的相对理想却初生的全球框架。第三,在联合国主导下,建立一系列针对日益增加的全球问题的新的国际制度。中国等新兴大国构成全球治理转型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一些具体的全球治理领域,诸如冲突后管理、金融治理、地区治理,这些国家可以通过提供务实而有效的全球问题解决方案来增强它们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 标签: 新的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的转型 全球安全治理 全球金融治理 地区治理 新兴大国
  • 简介:社会治理精细化是改革粗放型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有效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治安治理精细化具体可以从治理主体精细化、治理体制机制精细化、治理方式方法精细化、治理结果精细化等方面来思考。

  • 标签: 社会治理 精细化 微治理
  • 简介:以民间商会为治理载体的温州行业治理被视为中国行业自主治理的典范,这种自主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嵌入性”自主治理,它的嵌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一是经济活动与社会关系的相互嵌入,二是民间商会对地方政府的“行政嵌入”,三是行业成员对“温州人网络”的嵌入。上述三个维度的嵌入使得温州行业自主治理得以通过信任、互惠、相互监督、内部权威、声誉等非正式治理机制实现。

  • 标签: “嵌入性”自主治理 温州民间商会 行政嵌入 温州人网络 行业失信治理
  • 简介: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更多的是社会管理,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呈现出"扫帚型"社会治理体制。从分析目前社会治理体制现状入手,提出构建以社区作为基本"元",成为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原点"和"圆点",创新城市的"蜘蛛网式"的社会治理体制的观点,从而形成由四要素构成的社会治理模式,并从政府、基层组织、社会组织三个方面提出"蜘蛛网式"社会治理体制的路径选择,加强社会治理的着力点,从而实现从点到线再到面,点线面结合的社会治理的全覆盖,构建"蜘蛛网式"治理新常态。

  • 标签: 蜘蛛网式 社会治理 新常态
  • 简介:当前我国乡村正处于剧烈的转型阶段,面临着各种风险因素的挑战,单纯依靠原有危险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因此需要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从单纯依靠危险管理模式转换成以风险治理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模式,使其不仅能够对已经发生的危险事件进行有效管理,而且能够将管理有效地转移到对风险前期的预防和控制上,从而建立一个有预见性的基层治理体制,确保乡村政治、经济、社会的长久稳定。

  • 标签: 乡村治理 风险社会 危险管理 风险治理
  • 简介:公共领域的冲突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2017年6月,第六届全国公共领域冲突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举办,会议围绕公共冲突的治理机制建设展开了讨论,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综合而言,公共冲突治理需要以全过程治理为指导,建立事前预防、事中化解与事后优化的弹性治理机制。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前端管理,建立"表达-引导"的冲突预防机制;聚焦矛盾根源,建立"沟通-化解"的冲突解决机制;关注制度调适,建立"反馈-修正"的冲突管理优化机制。

  • 标签: 公共冲突 弹性治理 全过程治理 社会力量
  • 简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已迈上一个新台阶,基础设施与服务条件普遍增强,社区干部队伍的素养普遍提高,社区服务的精细化与技术化水平普遍提升,但城市基层治理依然保留传统色彩,居民自治普遍不足,集权化与行政化趋势日益严重,呈现着“强建设弱治理”的基本格局。然而,“强建设”并不等于、更不能代替“强治理”。城市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重点应转向“软件”建设,着力推动治理理念与体制的进一步提升和创新。

  • 标签: 城市社区 社区建设 社区治理 技术性治理 城乡基层治理 社会建设
  • 简介:本文认为民主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提出从加强民主治理的主体建设、完善民主治理的制度安排、优化民主治理的程序设计和强化民主治理的法治保障等路径来实现民主治理,以此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标签: 国家治理现代化 民主治理 实现路径
  • 简介:西方近代历史的经验表明,转型社会对基层自治秩序最为重大的挑战是国家行政权力的扩张。行政权的扩张一方面成为"政治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同时,如何控制行政权,避免与社会自治秩序冲突也是政治科学的关键性议题。人类文明中存在两种政治秩序类型:一种为"单中心秩序",建立一元化管辖权,造成中央与地方精英之间的冲突,使自治的体制瓦解;另一种为"多中心秩序",实现中央与地方管辖权的交叉与制衡,形成自治的制度基础。自治秩序的制度前提一定是"多中心秩序"的政府层级安排。因为,只有这种"重叠管辖权"的政体模式才会在政府之间形成围绕自治体的竞争关系,否则,各级政府的关系始终纠缠不清,社会自治也将成为一种乌托邦的想象。

  • 标签: 自主治理 社会转型 现代国家 重叠管辖权
  • 简介:网络化治理所倡导的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构建合作网络进行社会治理的理念,为现代民主治理思想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工具层面的构想。在网络化治理中,合作规范设定了多元治理主体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法律责任体现了责任的强制性,而道德责任体现了责任的自觉性。治理责任的实现依靠治理网络建构的一系列硬性的制度约束和软性的伦理要求。在治理过程中,通过建构问责机制、监控治理绩效以及实施退出制度等措施,实现多元主体的治理责任。

  • 标签: 网络化治理 治理责任 责任设定 责任追究
  • 简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在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与深入研究,本文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定义、必要性和实现路径三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研究与推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标签: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现代化 综述
  • 简介:作为学术讨论和实践理念中的时髦词汇,"治理"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焦点,而在此过程中其基本内涵却变得愈加模糊,这构成研究进一步深化的潜在障碍。本文基于对实践中差异明显的治理类型的理论推演和比较,避免陷入不同知识背景和研究视角下概念界定的纷争,借力类型学分析作为理论探索的切入点进而呈现治理的学术脉络及治理知识的内在秩序。展现善治、全球治理、多层次治理、互动治理、元治理与智性治理等主要治理类型的形成传播过程、理论假设、实践特点与现实影响,并通过分析各类型所隐现的"治理失灵",从而客观认识治理的适应性局限,指出每一种治理类型不意味着要对其他治理模式的吞噬,其本质和共性均在包容共存的态势下求索国家治理能力和效能提升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为定位中国国家治理战略选择的着力点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通过政治学所具有的解释的、反思的特征对各国差异化治理模式的未来研究图景做出展望。

  • 标签: 治理类型 国家治理 治理失灵 比较
  • 简介:在国家治理理念背景之下,公安工作也应与时俱进,提升公安治理能力。公安治理能力有它独有的内涵与外延。公安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公安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目的是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公安治理能力构成要素应当包括治理主体、制度体系及行为能力三方面内容。

  • 标签: 公安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 理念 法治
  • 简介:基层治理与社会建设创新事关国家治理的成效。在网络时代,利用网络进行治理,既突破了传统“治理术”上的困境,又可以很及时地回复民众诉求,也可以第一时间公布事实与真相,从而消除集体性抗争。研究得出:当前的乡村治理,最终都会反映在乡村干部的腐败之上,原因在于乡村干部的权力太大而无监督。为此,本文的结论是:第一,加强基层政府在网络上的回应和基层网络建设;第二,于网络政治的角度,基层治理中要学会利用网络进行治理以创新“治理术”,从而加强社会建设。

  • 标签: 基层治理 网络政治 治理术 农村社会建设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