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4 个结果
  • 简介:文章采用逐步分析的方式对影响热量条件的少变因素(经度、纬度、海拔)与无霜期日数及稳定通过10°C积温进行分析,建立影响玉米生长的热量资源推算模型,再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栅格计算分析功能进行空间分布计算得到要素空间分布图,实现对赤峰市热量资源分布趋势的直观体现。

  • 标签: 赤峰市 10°C积温 无霜期 逐步回归
  • 简介: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收治的2例患者及国内文献报道的5例生长抑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7例患者(男2例,女5例)年龄22~72岁,平均43.0岁.临床表现腹痛4例,腹泻3例,腹部包块1例,低血糖1例.误诊为其他肿瘤4例,包括胰岛细胞瘤2例,胰腺囊腺瘤1例,十二指肠类癌1例.6例患者行手术切除肿瘤,1例患者行活检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生长抑素瘤,免疫组化生长抑素(SS)表达均阳性.结论生长抑素瘤临床罕见,术前易误诊,确诊需靠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及转移灶是本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生长抑素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治疗
  • 简介:【背景】豚草是一种世界性恶性害草,目前已入侵我国广东部分地区。【方法】通过定点调查与线路踏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豚草在广东的发生分布与危害状况;通过种子在系列温度下的萌发试验和发生地定点定期的观察,掌握豚草在广东的生长发育特性。【结果】目前,豚草在广东广泛分布于北部的韶关、清远和东北部的梅州一带,东部的汕头、汕尾和西部的肇庆、湛江有局部分布,珠江三角洲一带尚未见分布。在广东发生的豚草,种子没有休眠性,成熟种子落地后遇到适宜的环境即可萌发。一年中豚草有2个出苗高峰期,分别是春季3~4月、秋冬季11—12月,幼苗可越冬生长;在湿润的生长环境下,不同生育期豚草可共存,且部分豚草开花结实后地上茎叶干枯,茎基和地下根部存活,形成丛生状的亚灌木。刈割试验表明,留茬高度和茎节数对豚草再萌生新枝的能力有显著影响。【结论与意义】豚草在广东省正逐渐向中南部扩散,对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将构成严重威胁,应引起各部门的关注,以控制其进一步扩散。

  • 标签: 豚草 分布 生长发育 广东
  • 简介:生长激素不但能在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碳水化合物,脂类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慢性肝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长激素抵抗现象,其表现为血清中生长激素的浓度较高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水平降低。使用生长激素治疗慢性肝病,可提高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升高,改善患者的生长激素抵抗现象,改善肝功能,纠正低蛋白血症。该文就使用生长激素治疗慢性肝病和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生长激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肝纤维化
  • 简介:加拿大心血管协会(CanadianCardiovascularSociety,CCS)已将2010年完整版心厉颤动指南刊登在2011年1月出版的加拿大心脏病学杂志上。在制定指南的过程中,CCS指南委员会回顾了最新的证据,并将最新的临床重要进展加入到更新的指南中。2011年公布了三个重要的心房颤动试验结果: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与维生素K拮抗剂比较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试验(RivaroxabanOnceDailyOralDirectFactorandEmbolismTrialinAtrialFibrillation,ROCKET--AF)、阿哌沙班减少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事件的研究(ApixabanforReductioninStrokeandOtherThromboembolicEventsinAtrialFibrillation,APJSTOTLE)以及永久性心房颤动标准治疗基础上使用决奈达隆的预后研究(PermanentAtrialFibrillationOutcomeStudyUsingDronedaroneonTopofStandardTherapy,PALLAS),后者研究永久性心房颤动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用决奈达隆与安慰剂对照的安全性和疗效。所有这些大规模随机试验都为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自2010年指南公布以来又出现了其他重要的新证据,包括心房颤动相关卒中和出血风险的预测评估方案、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判断、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口服抗凝剂相关的风险效益比,以及单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与口服抗凝剂联合使用的风险/效益比。指南委员会认为,由于这些大量重要的新证据的出现,有必要对2010年卒中预防和心室率/节律控制指南进行更新。本报告对这些新建议的详细内容、相关背景及依据进行介绍。

  • 标签: 心房颤动 卒中 预防 心室节律 控制 指南
  • 简介:通过土培盆栽的方法,研究了多花黑麦草在不同浓度Pb2+处理下的生长反应。结果表明:Pb2+处理浓度≤500mg/kg(土)时,多花黑麦草株高、单株叶面积、地上部及根部生物量干重等都有所增加,出现明显的增效效应;但随着处理浓度升高,多花黑麦草生长却受到严重抑制,且其根部的受抑程度远远大于地上部。

  • 标签: 多花黑麦草 生长 Pb2+胁迫 响应
  • 简介: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ial,TGF-β1)对正常成年的羊椎间盘组织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将TGF-β1注射进羊的椎间盘内,生理盐水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ingfactor,bFGF)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术前及术后2.4.6个月检查腰椎X线及MRI,观察影像学变化;术后6个月处死动物,取出完整的椎间盘组织,观察椎间盘组织学变化。结果羊L5/L6椎间盘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较)即出现明显退变。结论外源性TGF-β1可以导致正常椎间盘的退变。

  • 标签: 椎间盘 转化生长因子Β 山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dericative,rhEGF)对成人女性面部皮肤擦挫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自2008年9月至2011年8月期间,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应用rhEGF治疗面部皮肤擦挫伤的病例42例为观察组,未应用的病例34例为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创面恢复时间及创面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10.00±1.53天,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13.15±1.97天,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后创面颜色较对照组浅,皮肤较光滑。结论rhEGFT对于促进成人女性面部皮肤擦挫伤的创面愈合、加快组织修复具有较好效果。

  • 标签: 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创面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春期女孩骨骼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市**中学150例初中女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对该组学生的全身骨量及体脂百分比进行测量,分期其骨骼发育的影响因素。结果体重、乳房发育分期、月经初潮、脂肪摄入量和年龄是骨矿物密度(BMD)的影响因素。体重、身高、乳房发育分期、磷摄入量、膳食钙摄入量和月经初潮是全身骨矿物含量(BMC)的影响因素。结论体重、乳房发育分期、月经初潮是青春期女孩骨骼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青春期 女孩 骨骼生长 影响因素
  • 简介:【背景】土壤微生物对植物成功入侵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中国本地土壤微生物对美国入侵种乌桕的净生长效应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乌桕成功入侵的机理。【方法】以本地和入侵2个种源多个种群的乌桕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研究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种源乌桕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土壤微生物对入侵种乌桕具有正效应,与本地种相比,入侵种乌桕幼苗总生物量、相对生长速度、根冠比以及总叶面积、叶面积比、比叶面积等生物学指标在新鲜土壤中均表现出明显优势。种源和土壤处理间存在交互效应的指标显示土壤微生物去除对入侵种乌桕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这一结果与土壤自然天敌逃逸假说相背,入侵种乌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本地种更强的土壤微生物利用能力,在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入侵种乌桕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和明显的竞争优势。【结论与意义】本研究证实土壤微生物可能对乌桕成功入侵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由于该试验在乌桕起源地进行,结合在乌桕入侵地进行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土壤微生物对入侵的贡献作用;研究土壤微生物与入侵植物的互作关系有助于对入侵物种进行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减少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破坏。

  • 标签: 土壤微生物 植物入侵 种源 乌桕 灭菌 种群
  • 简介:以青海湖水体的11个样点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形态氮素(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质量浓度、藻类数量及叶绿素质量浓度,同时测定其他相关因子,并对氮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水体中总氮、硝酸盐氮及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80mg/L、0.28mg/L和0.20mg/L,且湖心区(深水区)样点质量浓度大于岸边区(浅水区)样点,浅水区植物生长及沙柳河等外源输入均对氮素质量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9.70μg.L-1,浅水区质量浓度高于深水区;浅水区氨氮的氧化作用可能是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在浅水区高于深水区的主要原因,同时溶解氧是此过程的限制因子;水体氮素与藻类数量为显著的负相关性,但与叶绿素质量浓度为显著正相关性。青海湖水体不同形态氮素分布具有不同特征,且氮素对藻类的生长和繁殖具有不同的影响。

  • 标签: 环境学 氮素 分布特征 藻类数量 叶绿素 青海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甲钴胺和神经生长因子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收集近年来甲钴胺和神经生长因子在临床治疗应用中的相关文献,分析甲钴胺和神经生长因子在治疗疾病中的应用。结果大多文献认为甲钴胺和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神经损伤、脊髓损伤、坐骨神经损伤等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结论甲钴胺和神经生长因子在临床治疗相关疾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提倡临床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 标签: 甲钴胺 神经生长因子 脊髓损伤 周围神经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生长抑素治疗35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积极合理的护理措施。结果尽早使用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做好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患者止血时间更短,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少。结论使用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并采取积极合理的护理措施具有止血快、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生长抑素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应用护理沟通在生长激素分泌功能药物刺激实验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方法是利用我们所学的各种沟通知识与17例患儿及家属在检查前、实验中、以及各种操作的前后进行耐心细致讲解及沟通。结果通过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娴熟的穿刺技能及病情观察,成功的完成了实验,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有效的沟通,熟练的操作技术,严密的观察病情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为患儿提供安全、温馨、舒适、满意的优质服务。

  • 标签: 沟通 护理 护理质量
  • 简介:2008~2010年,对通过人工繁殖的45只朱鹮雏鸟进行了形态行为学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其外部器官发育状况均达到了较好的水平,1~41日龄各个器官发育一直呈上升增长趋势,但雏鸟在各日龄段外部器官发育快慢有所不同。测得雏鸟在41日龄时体重平均达到1391g,体长630mm、翅长330mm、嘴峰96mm、跗趾115mm、中爪99mm、尾长137mm,说明董寨迁地雏鸟生长发育均达到或超过原产地雏鸟生长发育指标。

  • 标签: 朱鹮 雏鸟 迁地朱鹮 人工繁殖 生长发育 河南董寨
  • 简介:据《果树学报》2011年第6期《薄膜覆盖对葡萄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作者吴月燕等)报道,为了研究不同覆盖层次薄膜对葡萄生长、光合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为我国南方葡萄的早熟栽培提供参考。

  • 标签: 葡萄生长 薄膜覆盖 生理特性 层数 相关酶活性 早熟栽培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椎管内外生长的哑铃型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及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锁定钢板内固定和颈椎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两者联合治疗的方法和特点。方法分析13例颈段哑铃型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显微手术及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锁定钢板内固定和颈椎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两者联合治疗的方法与治疗结果。结果13例患者术前MRI检查明确诊断,CT颈椎重建明确肿瘤相邻颈椎椎体及其附件的破坏程度。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同时行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锁定钢板内固定加颈椎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的方法。肿瘤全切11例,部分切除2例,所有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良好。结论颈椎椎管内外生长的哑铃型肿瘤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椎体及其附件的破坏,单纯切除肿瘤会造成颈椎稳定性受损,患者需要行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锁定钢板内固定和颈椎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两者联合治疗的方法,以防术后颈椎不稳而造成脊髓压迫。

  • 标签: 脊髓肿瘤 手术 哑铃型肿瘤 颈椎
  • 简介: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易消化、适口性好、蛋白质组成稳定、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是断奶仔猪日粮中一种较理想的蛋白源,对于防止仔猪断奶后的生长停滞和仔猪腹泻有显著效果。本试验对不同来源血浆蛋白粉的饲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血浆蛋白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有着显著差异。

  • 标签: 血浆蛋白粉 断奶仔猪 生长性能 饲养效果 评价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肿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D-二聚体的含量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1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及免疫散射比浊法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肿液和血清中VEGF、bFGF、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将实验数据分类汇总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实验统计数据表明血肿液中VEGF、bFGF、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中的含量(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EGF、bFGF、D-二聚体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发展以及术后复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D-二聚体 慢性硬膜下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对儿童矮小症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我科69例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观察激发试验后3O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的生长激素浓度。结果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后,兴奋峰值主要集中在30min~120min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9例生长激素完全缺乏,16例部分缺乏,44例完全不缺乏。生长激素缺乏患儿、部分缺乏患儿与完全不缺乏患儿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诊断儿童生长激素缺乏是一种综合性的实验,临床应根据生长激素激发结果,尤其是生长激素峰值显示为部分缺乏患儿,应充分结合其他资料进一步综合诊断,对症治疗,从而达到满意的诊疗效果。

  • 标签: 生长激素 激发试验 矮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