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7 个结果
  • 简介:目前,我国文物行业病害分析通常是定性描述,从而导致病害分析对比性差、档案价值差。为了实现对文物劣化的定量分析和系统评价,对AutoCAD进行了二次开发,建立了文物劣化定量分析与评价软件系统。通过对软件系统开发思路和特点的介绍,证实了用AutoCAD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专业化和本地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标签: AUTOCAD 文物劣化 定量分析与评价
  • 简介:<正>1959年发掘的河北磁县下潘汪遗址包含有大司空类型和后冈类型两种仰韶文化遗存,《报告》(即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下潘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1期。下同。)分别称之为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但就报道材料来看,两种类型之间却存在着很多矛盾,不仅严重影响了两类遗存文化面貌的准确性,而且还在学术界造成一定

  • 标签: 文化遗存 两种类型 遗址 地层单位 遗物 磁县
  • 简介:为了解放王岗出土漆器的髹漆技术,采用了漆膜切片技术、X射线衍射粉末法、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和显微镜等分析方法对漆器残片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的漆膜包含1~3层髹漆层,一些漆膜中存在着漆灰层;采用了HgS作为漆膜的红色呈色颜料;可能采用了混合大漆和其它有机物的漆料;特别是漆膜中发现了含量约在5%左右的石英颗粒,其成因和作用值得现代漆器业去研究。

  • 标签: 放王岗 漆器 西汉 传统工艺
  • 简介:本文在简要回顾社会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组织的完整社会化历程包括三个阶段:适应社会主流价值,内化社会主流价值,与社会主流价值互动;再用此社会化理论检视天主教传行中国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化状况:试探期“佛教化”,初传期“贵族化”,再传期“适应化”。复归期“合法化”;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化历程的成功与否与天主教传行中国的成败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 标签: 天主教 社会化
  • 简介:为了探究纸张的保存寿命,本项目对竹纸、宣纸、新闻纸、字典纸和构皮纸等5种纸张进行了干热加速老化实验,并对老化前后纸张的主要理化指标(返黄值、抗张指数、撕裂指数、耐折指数、聚合度、铜价和冷抽提pH值)进行检测。最后通过Pearson等级相关系数研究了上述理化指标与老化时间的相关性,从而揭示出纸张保存寿命预测的方法。研究发现5种纸张的抗张指数、铜价和聚合度与老化时间的相关性都较好。分别各有4种纸张的返黄值、冷抽提pH值和撕裂指数与老化时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相关性非常好。仅有一种纸张的耐折指数与老化时间的相关性较好。本研究的结果对于大多数纸张保存寿命的预测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SPSS 相关性 老化时间 理化指标 Pearson
  • 简介:釉陶器在埋藏过程中,受物理及化学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病害,釉层剥离是常见的病害之一。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唐代釉陶器釉层剥离的原因并为以后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陕西、河南地区四个遗址出土的唐代釉陶器样品进行了显微观察、成分检测、热膨胀系数分析和吸水率测试。结果显示,四个遗址中,釉面保存相对完整且剥离现象较少的是巩县黄冶窑,而铜川黄堡窑、西安醴泉坊窑和乾县懿德太子墓釉陶器釉层剥离较为严重。进一步研究表明,釉陶器胎釉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和胎体烧结程度过低(因此造成吸水率过高)是影响釉陶器釉层剥离的主要内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釉陶器的后续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 标签: 唐代釉陶器 釉层剥离 热膨胀系数 吸水率
  • 简介:水陆画是寺庙中举行水陆法会时在水陆道场中悬挂供奉的宗教人物画,它是随着水陆法会的发展与兴盛而逐渐完备的。据现有资料记载,水陆法会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水陆画则产生于唐代中晚期,在宋代迅速发展并普及开来。明清时期,水陆法会内容及水陆画图像体系已非常丰富,水陆画不但在佛教仪式中应用,在道教仪式中也得到普及,且形成了自身独立而丰富的图像体系。水陆画不但有上下堂区别,还有卷轴式、壁画式及版画式等形制的不同。现存水陆画大多为明清遗物,由民间画工所作,少部分出于宫廷画师之手。由于粉本的使用,水陆画继承并展现了隋唐以来人物画的传统,一堂水陆画所绘人物常常多达五百余位,题材范围广泛,包含了儒、释、道三教内容。水陆画既是宗教艺术,又是民俗艺术,其图像内容传达了民俗信仰观念和宗教审美情感,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研究成果对佛教史、道教史、三教合一史、绘画史等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水陆法会 水陆画 艺术特征 宗教思想
  • 简介:为加强对古建筑的维修保护,故宫博物院对太和殿进行了勘查,发现如下木构件问题:西山挑檐檩跨中挠度过大;三次间正身顺梁及山面扶柁木榫头位置下沉10cm;明问藻井下垂13cm,井口爬梁已经开裂。通过运用结构力学相关方法,对这些构件的结构现状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讨论了相应的加固方案,解决了这些问题。结果表明:西山挑檐檩虽然挠度较大,但强度满足要求,不需要加固;山面扶柁木榫头下沉的原因是局部受弯强度不足,但已通过支顶解决该问题;正身顺梁榫头下沉的可能原因是材料老化,局部受拉、弯、剪强度不足,通过采用钢木组合结构进行了加固;藻井下沉的原因是木材老化,井口爬梁抗弯及抗压承载力不足,通过采用扁钢箍加固的方法进行了加固。研究结果可为古建筑保护及修缮提供参考。

  • 标签: 古建筑木结构 故宫太和殿 结构分析 加固方法
  • 简介:为研究滇西特别是古哀牢地区的古代铜器制作技术,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实验方法,对滇西云龙县坡头村出土的11件铜斧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云龙铜斧材质以Cu-Sn二元合金为主,另有Cu-SnAs三元合金。普遍存在硫化物夹杂,铸造与锻造两种制作技术并存,以锻造为主。11件样品中均进行过冷加工。本研究对认识古哀牢地区铜器制作技术与该地区青铜文化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云龙坡头 古哀牢 铜斧 合金 技术
  • 简介:在中国的铸钱史上,历代都能发现厚重钱。比较典型的是新莽货泉中的厚重钱,俗称“饼钱”。货泉饼钱在史书上并无记载。发现的地区集中在以陕西为中心的邻近地区。因此分析它应该是新莽时期的一种地方货币。

  • 标签: 厚重 开元通宝 变异 地方货币 新莽时期 货泉
  • 简介:宁明花山岩画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在崖壁上的古老历史画卷,是当时人们进行宗教活动的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在地质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宁明花山岩画产生了诸如岩体开裂、钟乳石覆盖、剥落、褪色等一系列病害,造成部分岩画图像残缺模糊、漫患不清,严重影响到画面的完整性,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本研究主要参考字画修复中"全色"和"接笔"两种方法,从艺术学角度对受病害侵蚀的残损岩画图像展开"全图",旨在最大限度地还原岩画图像的原貌。研究成果对于了解骆越先民的作画意图、研究画面信息、分析岩画图像的组合方式意义重大,为日后岩画的复原工作提供基本的分析评估资料,也为类似岩画图像的辨识提供技术参考。

  • 标签: 宁明花山岩画 病害图像 全图 数据统计
  • 简介:为进行山东日照海曲出土夹纻胎漆器的脱水保护工作,选择了19块残片,运用体视显微镜观察(OM)、X光探伤机拍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残片的制作工艺、材质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批漆器是实用器;其苎麻之间无漆灰层粘结,有别于现代制作工艺;其易存水,是使其易遭受腐蚀的重要因素。本分析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古代夹纻胎工艺提供素材。

  • 标签: 夹纻胎漆器 汉代 制作工艺
  • 简介:高句丽为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公元前37年(汉建昭二年)建都至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灭亡,经历七百余年。多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高句丽时期的青铜容器、兵器、青铜铃等多种类型的器物。对于高句丽铜器、青铜器展开了一系列器物类型学的考证。而高句丽人是否拥有独立的铜冶炼以及加工的能力,一直是考古学家和冶金史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科技手段揭示冶铸遗物及铜器、青铜器的内涵,对于探讨高句丽青铜冶铸业的发展状况及高句丽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高句丽 青铜 金相学 冶金
  • 简介:本文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南海“华光礁1号”、“南海1号”“南澳1号”三处沉船遗址出水铁器凝结物成分、物相及类型,结果表明“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铁器凝结物由铁质凝结物[主要含Fe304、α-FeOOH、Y—FeOOH、Fe2O3及少量的Fe8(O,OH)16C11.3]和钙质凝结物(主要含文石、方解石等)组成;“南海1号”沉船出水铁器凝结物由钙质凝结物和硅质凝结物(主要含石英,混合钙质凝结物及FeS2、FeCO3等)组成;“南澳1号”与“华光礁l号”沉船出水铁器凝结物相似,表面无钙质凝结物附着,铁质凝结物成分有所差异。根据分析结果,讨论了凝结物形成的可能原因。

  • 标签: 中国南海 古代沉船 海洋出水铁器 凝结物
  • 简介:自1979年中国发行当代第一套金币——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币开始,至2005年为止,当代金银币已发行了27年。中国当代金银币的发行丰富了中国货币的品种,通过这些货币展示、宣传了我国的政治事件、历史人物、艺术文化、科学技术、自然风光、民俗民风等。当代金银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的组成部分,作为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重要货币品种,作为受到人们重视的收藏、投资门类,金银币的设计、生产、发行受到社会很大的关注。

  • 标签: 中国当代 金银币 统计与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货币 公开发行
  • 简介:墓葬壁画经考古发掘后,墓室内原有的稳定环境被打破,在微环境不断变化的作用下产生各种不同的病害。为探究微环境变化规律,在陕西师范大学模拟壁画墓室内对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及土壤电导率等进行长期监测。结果表明,外部环境的改变对墓室内部微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距墓底高度越高,其土壤温度、含水率变化幅度越大,越易产生酥粉等病害。利用离子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对土壤易溶盐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各种阴、阳离子含量与土壤埋深深度呈正相关关系;土壤表面析出盐分主要以硫酸钠和硫酸钙为主,在微环境的不断变化下,易产生酥碱等病害。对壁画墓葬微环境进行系统研究,为有效调控墓室微环境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期为原址保护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壁画墓葬 微环境 温湿度 电导率
  • 简介:运用显微观察、荧光拍照、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手段,对#87北魏造像碑、#99隋代佛头、#54宋代残破佛头和2件泥塑佛像残块表面彩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北魏和隋代造像红色为朱砂,绿色为石绿,白色为方解石;隋代造像面部肉色为硫酸铅和朱砂的混合物,眼黑为炭黑;宋代造像表面红色为铁红,白色为方解石;泥塑残块#1表面蓝色为石青和石绿的混合物,#2表面为朱砂,判断其制作年代不晚于唐代中期。白灰层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并具有亮白色荧光反应,与碳酸钙粉末混合有机胶制成白灰层的荧光反应一致,判断古代样品白灰层中可能存在有机胶结质。在元素分析过程中,铅(Pb)一直存在,而在物相分析中并没有发现Pb的化合物。同样问题在早期关中出土墓葬壁画分析中同样存在,是否与彩绘工艺本身有关,值得引起关注。

  • 标签: 佛教造像 石青 石绿 朱砂 铁红 硫酸铅
  • 简介:河北磁县湾漳北齐皇陵壁画墓是我国近年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根据墓葬形制、出土遗物等分析,初步推定此墓是死于560年的北齐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的武宁陵。该墓墓道长37米,宽3.62—3.88米,甬……

  • 标签: 北齐 壁画墓 皇陵 出土遗物 帝陵 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