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细胞癌是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一半的新发肝癌发生在中国。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早筛和早诊可有效降低肝癌的5年总病死率。利用现在的检测手段对肝癌进行早期的筛查,让肝癌高危人群更早知道到自己是否患有肝癌的风险,通过早期筛查手段,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肝癌 早期筛查 检测手段
  • 简介:摘要:在胃癌的早期阶段,手术切除通常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在胃癌晚期,由于癌细胞的广泛扩散,单纯的手术往往不能达到治愈效果。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晚期胃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本文将概述晚期胃癌的治疗现状,并探讨其最新的研究进展。

  • 标签: 晚期胃癌 治疗现状 进展
  • 简介:本文通过对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空调通风系统的实际工程介绍,阐述了项目中冷热源、空调通风系统的选择以及SPF动物饲养房设计过程中的工艺要求和设计原则,通过对地源热泵系统和溶液调湿新风系统的结合运用,达到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目的,为类似医学科研中心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 标签: SPF压力控制 地源热泵 溶液调湿空调 节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核磁共振(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这二个主要影像学检测手段的比较,探讨MRI扫描与 CT 扫描对肝细胞癌的重要意义。

  • 标签: MRI CT  肝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晚期肺癌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晚期肺癌患者被纳入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负面情绪,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晚期肺癌 优质护理 负面情绪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目的在于研究原发性肝癌的CT、MRI表现,以便更好地诊断原发性肝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致死率,并对这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诊断和治疗原发性肝癌方面的作用作了初步的讨论。方法:以2021年1月份-2022年1月份在解放军第970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的比较分析。这些患者住院后均进行过 CT和MRI检查,分别作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参照组40例,对他们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40名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病人也被纳入了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对两组病人在发病过程中的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对比两组病人的病变程度及诊断的正确性。结果:CT和 MRI的总体检出率分别为90.00%和95.00%。将病理检查的结果与40名病人做CT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巨块型病灶检测出24例,结节型病灶检测出10例,弥漫型病灶检测出2例,共检测出36例;对40例患者进行 MRI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巨块型病灶检测出24例,结节型病灶检测出11例,弥漫型病灶检测出3例,共检测出38例。根据原发性肝癌形态分类检出率对比中可以得到CT对弥漫型肝癌的检出率不如MRI。比较病灶大小的检出率,检测指标表明,CT组与MRI组诊断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意义。结论:CT扫描和MRI扫描不分轩轾。对于实质性脏器肝脏来说,MRI的序列多,成像的方式多样,能提供丰富的影像信息,并且没有电离辐射,而CT检查扫描的层厚能达到1mm,而且检查时间短,受体位翻动的影响小,价格相对便宜,技术也比较普及成熟,受机器影响也小,而且重建血管或微小病灶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在选择扫描方式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结合临床实际,以保证扫描工作的顺畅。动态增强 CT与 MRI相结合,能有效地降低误诊率,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新技术。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CT MRI 增强扫描 检出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DCP、AFP、AFU和CA19-9联合检测在肝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从研究对象的早晨空腹采3ml血,并以3000r/min速率进行离心处理十分钟,进行生化分析仪检验,取出上清液通过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患者血清中AFP、AFU、DCP、CA19-9进行含量测定。对阳性率进行比较,对血清DCP、AFP、AFU、CA19-9单独与联合检测评估诊断效能。血清DCP、AFP、AFU、CA19-9其单独与共同诊断原发性肝癌价值相比,联合检测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优于单独指标检测,标志物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准确度。

  • 标签: AFP  AFU  DCP  CA19-9  肝癌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甲胎蛋白、糖类抗原以及癌胚抗原三类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时对肝癌的诊断作用。方法:对济南某医院2021年7月到2022年1月收治的90例患者进行数据检测,90例患者分别表现为三种情况:一种为经过对比《原发性肝癌判断标准》进行确诊的30位肝癌患者。另一种为通过良性肝病检测标准进行确诊的肝病患者。还有一种则是例行身体健康体检并得出肝功能正常的研究对象。每类群体人数均为30例,通过化学发光免疫法对三类群体的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以及糖类抗原CA199三种肿瘤标记物在血清中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并对比单一肿瘤标记物检测和三类指标联合检测的肝癌判定效果。结果:经过对三组研究对象的癌胚抗原、甲胎蛋白以及糖类抗原指标进行血清含量的检测分析得出,肝癌组患者的三项指标数据水平处于更高的层次,而且与其他两种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数据差异;其相应的血清阳性检出率会有更高的水平,比健康组以及良性肝病毒的患者数值要高。相应指标之间的数据存在明显的差异,P

  • 标签: 肝癌 甲胎蛋白AFP 癌胚抗原CEA 糖类抗原CA199 联合检测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58例在我院接受晚期消化道肿瘤疾病治疗病患,在自愿前提下分为两组参与研究,判断中医辩证治疗方法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在(65.39±5.28)分以上,总有效率为75.86%,各项结果优于同期对照组,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中医辩证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有利于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中医辩证治疗 晚期消化道肿瘤 社会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和甲胎蛋白联合测定对早期肝癌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第一步随机选取曲阜市某医院(2020年7月-2022年7月)原发性肝癌患者72人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工作者72人为对照组。对比了二组血清铁蛋白和甲胎蛋白指标,明确两者的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价值。结果:①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铁蛋白、甲胎蛋白指标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员,差异十分明显;②对两组进行了比较,发现铁蛋白和甲胎蛋白水平较高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P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铁蛋白  甲胎蛋白 
  • 简介:摘 要:本研究旨在比较肝硬化患者的再生结节和小肝癌的诊断效能,分别采用磁共振(MR)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两种检查方法。纳入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通过详细的检查方法和观察指标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MR检查相对于CT检查表现出更高的检出率、准确率和灵敏度,具有更高的特异度,从而提高了早期病变的发现几率,并减少了误诊的风险。这对于肝硬化患者的早期治疗和临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也认识到CT检查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有其价值。综合来看,本研究为肝硬化患者的再生结节和小肝癌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有望改善患者的医疗照顾和治疗。

  • 标签: 肝硬化疾病 MR CT检测 再生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肿瘤癌痛患者应用疼痛护理与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近一年(2021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4例晚期肿瘤癌痛患者为观察对象,数据参考随机原则进行分组,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其中,对照组护理方法为疼痛护理;观察组护理方法为疼痛护理与心理护理,比较护理结束后两组护理效果的差异。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生活质量(生理状态、社会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对比差异相当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晚期肿瘤癌痛患者接受心理护理与疼痛护理可降低疼痛度,且生活质量更好,具有推广意义。

  • 标签: 疼痛护理 心理护理 晚期肿瘤癌痛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患者临终护理中应用自我表露理论的干预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86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治疗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月。按数表法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自我表露理论的干预方案,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自尊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后的希望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晚期肺癌患者临终护理期间应用自我表露理论的干预方案可以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增强其希望水平,可推广。

  • 标签: 自我表露理论 晚期肺癌 临终护理 自尊评分 希望评分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是HCC最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广泛应用于早期筛查、诊断和预后观察。本研究采用适配体而不是抗体作为AFP-L3 的特异性识别受体,将AFP-L3特异性的ssDNA适配体接枝到磁性纳米颗粒(Fe3O4@SiO2),并对所得到的适配体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Ap-MNPs)进行了充分的表征和测试。溶液中的Ap-MNPs对外磁场的响应较快,并可在几分钟内完全分离。结果表明,Ap-MNPs对靶AFP-L3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AFP-L3的回收率(87.0%)远高于竞争蛋白IgG(38.9%)、HSA(18.5%)和FIB(11. 4%)。基于Ap-mnp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一种简便、高效的血清中AF蛋白无标记检测方法。本研究表明,适配体是识别和检测生物标志物的理想工具,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 标签: 磁性纳米颗粒 适配体 甲胎蛋白异质体异质体 生物标志物 无标记检测
  • 简介:摘要智能化系统包括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是针对某一个方面应用的智能汇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系统的技术含量和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智能化的概念也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医院等都如雨后春笋般蔓延开来。文章就以第二军医大学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为例,对智能化系统在建筑施工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从计算机网络系统、楼宇智能监控系统、公共广播和有线电视系统等几个方面,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为建立智能化的第二军医大学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做出贡献。

  • 标签: 电子 智能化系统 建筑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讨论α-L-岩藻糖苷酶(AFU)、甲胎蛋白(AFP)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在早期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9月-2023年2月岑巩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原发性肝癌(PHC)患者30例作为肝癌组,30例酒精肝患者作为良性肝病变组,另选取同院同期体检的30例肝功能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三组研究对象血清甲胎蛋白与α-L-岩藻糖苷酶的水平,用F检验和卡方检验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癌组AFU、AF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组和良性肝病变组,良性肝病变组略高于健康人组,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研究对象的联合检测阳性率,肝癌组为93.33%,显著高于良性肝病变组存在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的联合检测灵敏度是93.33%、准确率是85.56%;并且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准确率均高于单独检测的灵敏度、准确率,存在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的联合检测特异性为81.67%低于AFU的特异性为83.33%,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甲胎蛋白与α-L-岩藻糖苷酶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灵敏度、准确率,可以为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甲胎蛋白  α-L-岩藻糖苷酶  原发性肝癌  联合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