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换股骨假体联合硫酸钙抗生素载体的旷置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假体周围感染(PJI)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5例TKA后PJI患者资料。男12例,女23例;年龄为49~84岁,平均67.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更换股骨假体联合抗生素硫酸钙载体的旷置方法。记录术后微生物培养情况及一期旷置前和二期翻修前的血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和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结果术后微生物培养阳性13例(37.1%),阴性22例(62.9%)。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光滑念珠菌2例,近平滑念珠菌2例,白色念珠菌、类结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各1例。WBC、ESR和CRP分别由一期旷置前的平均13.67×109/L、49.71 mm/h、45.13 mg/L下降至二期翻修前的6.44×109/L、18.79 mm/h、7.82 mg/L。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2.4个月(8~41个月)随访。ROM、HSS评分、KSS评分分别由旷置术前的73.2°±15.9°、(59.5±14.6)分、(36.1±6.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05.6°±13.2°、(84.3±10.0)分、(86.1±5.6)分,以上项目旷置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出现再次感染迹象。结论对于TKA后PJI患者,采用更换股骨假体联合硫酸钙抗生素载体的旷置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感染控制效果,有利于术后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假体相关感染 硫酸钙 翻修术 旷置术
  • 简介:背景:仿生人工骨小梁与生物骨的结构高度相似,对生物骨具有一定的骨诱导作用。目的:验证骨小梁型髋关节假体应用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短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60例初次单侧THA患者,随机分为受试组(骨小梁假体)和对照组(S-ROM假体)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疾病类型、麻醉分级、术前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持续时间、失血量、术后下地时间、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假体生存率及患者满意度,并通过X线片、CT评估假体稳定性及骨长入情况,通过B超评估假体周围软组织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受试组1例出现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其余均双下肢等长。对照组随访1.5~3.0年,平均(2.2±0.6)年;受试组随访1.8~2.8年,平均(2.4±0.4)年。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输血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受试组术后3d、1周及2周V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患者假体固定牢固,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髋关节Harris评分均为优良。两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6.3%和94.8%。结论:骨小梁型髋关节假体构造与S-ROM假体类似,植入后稳定性和骨长入良好,短期随访安全有效。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 骨小梁髋关节假体 S-ROM假体 安全性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动全髋关节假体在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晋城市人民医院成功接受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年龄60~75岁。将髋关节置换术中行双动全髋关节假体手术的3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行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手术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术后1~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t=5.235、2.609、7.890、3.649,P=0.001、0.012、0.001、0.001)。术前,两组关节功能力、日常生活能评分比较,P>0.05。术后1~6个月,两组关节功能力、日常生活能评分较术前升高(F=285.155 、265.243,P<0.05),且观察组分值高于对照组(F=123.120、150.121,P<0.05)。两组并发症如术后感染、骨水泥反应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内脱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741、2.069、0.351、1.017,P>0.05)。结论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初次双动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可尽早下床活动,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快,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 标签: 骨折 髋关节 双动全髋关节假体 初次髋关节置换
  • 简介:目的基于CT三维重建个性化设计猪股骨髋关节假体与骨髓腔接触率的定量研究。方法选择猪股骨,拍摄实验前正侧位,双斜位片,再运用CT进行横断面扫描,获得CT数据后三维重建。基于CT三维重建数据,运用机器人磨削个性化假体,使其成为与髓腔完全匹配的定制假体。匹配后,拍摄实验后正侧位片,计算定制假体与髓腔接触的骨皮质或者骨松质的表面积以及接触率。结果通过计算,个性化假体近端表面与骨髓腔直接接触率为90.8%,与医疗机器人辅助扩髓组获得的假体表面与骨髓腔直接接触率相近,远较传统手工扩髓组获得的假体近端表面与骨髓腔直接接触率高。结论基于CT三维重建个性化股骨假体与猪股骨髓腔初始固定直接接触率为90.8%,可获得良好的接触率。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髋关节 关节置换 定制假体 髓腔匹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动全髋关节假体在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近1年内于我院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手术)和观察组(双动全髋关节假体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项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情况均更高(P

  • 标签: 双动全髋关节假体 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 初次髋关节置换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翻修术联合万古霉素关节腔用药治疗慢性肠球菌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一期翻修术联合万古霉素关节腔用药连续治疗的9例慢性肠球菌PJI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63.9±11.7)岁(范围:43~76岁);体重指数(23.6±4.3)kg/m2(范围:18~30 kg/m2)。其中髋关节置换8例,膝关节置换1例;既往有抗菌药物用药史6例,合并窦道5例。所有患者术中留取关节液、假体周围感染组织和假体超声震荡液,行微生物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术中对感染病灶彻底清创,取出感染假体,更换新的关节假体,放置术区引流管,髋关节留置抗菌药物用药管,膝关节行穿刺用药。在单一菌PJI中,术后静脉滴注万古霉素(1.0 g,每12小时1次)联合关节腔万古霉素(0.5 g,每天1次);在混合菌PJI中,术后静脉滴注万古霉素(1.0 g,每12小时1次)联合关节腔万古霉素(0.5 g,每天1次)+亚胺培南/美罗培南(0.5 g,每天1次),后两者用药时间间隔12 h。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或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评估髋、膝关节功能。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0±39)个月(范围:24~110个月)。屎肠球菌感染2例,粪肠球菌感染7例;单一菌感染7例,混合菌感染2例。肠球菌耐药率前3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红霉素(5/9)、四环素(4/9)、环丙沙星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3/9);肠球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本组静脉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为(14±1)d(范围:13~17 d),关节腔抗菌药物用药时间为(15±2)d(范围:11~20 d),出院后口服抗菌药物用药时间(2±1)个月(范围:1~3个月)。1例混合菌PJI治疗失败,失败率为1/9。末次随访时,8例髋关节PJI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的(43±6)分升至(84±6)分(t=-11.899,P<0.01);1例膝关节PJI患者KSS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33分升至85分,整体功能评分由术前的35分升至80分。治疗期间无引流管所致的髋关节窦道形成、膝关节穿刺处无皮肤坏死或关节液外漏;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慢性肠球菌PJI采用一期翻修术联合万古霉素关节腔用药有望取得良好的感染控制率及关节功能,但对于混合菌PJI治疗仍需进一步验证。

  • 标签: 关节炎,感染性 抗菌药 一期翻修术 万古霉素 关节腔用药 肠球菌 关节假体周围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以及红细胞沉降率表达情况不符合美国肌肉骨骼感染协会(American Musculoskeletal Infection Association,MSIS)诊断标准的有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在菏泽市立医院因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而进行住院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或手术治疗前进行血清红细胞沉降率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检查,按照MSIS诊断标准对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进行诊断。依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以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是否符合MSIS诊断标准将其分成符合组以及不符合组,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血清学指标不符合MSIS诊断标准的影响因素。结果血清红细胞沉降率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符合MSIS诊断标准者共32例(64.00%)、不符合MSIS诊断标准者18例(36.00%)。两组患者细菌培养结果以及免疫状态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217、7.797,P值均<0.05),病原体类型无明显差异(χ2=2.097,P>0.05)。两组患者常见病原菌不同免疫状态分级比较无明显差异(χ2分别为1.821、0.613,P值均>0.05)。Logistic回归表明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以及免疫B级是导致患者实验室指标不符合MSIS诊断标准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466、0.580,P值均<0.05)。结论细菌培养结果呈阴性以及免疫状态良好的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以及红细胞沉降率不符合MSIS诊断标准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进行疾病诊断时需要对患者实验室指标实施全面分析,减少漏诊。

  • 标签: 诊断标准 关节假体周围感染 红细胞沉降率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型假体和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在股骨远端骨肉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2年8月—2019年3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股骨远端骨肉瘤患者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8~73(22.1±15.9)岁。本组32例新辅助化疗均有效,均行股骨远端瘤段切除假体重建术治疗。按照假体重建方式分组: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型假体组(定制组)12例,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组(新轴心式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国际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STS)评分系统的功能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肿瘤复发率,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以及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组中15岁以下的8例儿童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结果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组与新轴心式组术后1年MSTS评分分别为(26.6±2.6)分和(22.6±1.8)分,膝关节HSS评分分别(90.1±4.1)分和(70.4±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19、11.375, P<0.05);两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12和15%(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0)。术后保留自身关节定制组出现1例假体髓内柄断裂、1例伤口不愈合,新轴心式组出现2例假体松动、2例伤口不愈合。定制组中,保留骨骺的15岁以下8例患儿中术后满2年者双下肢长度差均大于20 mm。结论在满足严格的保肢适应证和标准的新辅助化疗前提下,对于距离膝关节面有一定安全距离的股骨远端骨肉瘤段切除假体重建治疗患者,相比于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重建,采用保留自身膝关节的定制型假体重建虽然不能解决儿童日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问题,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 标签: 骨肉瘤 保留自身关节手术 膝关节 假体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