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益生菌类药物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益生菌药物治疗,实验组采取益生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小儿腹泻患者采取益生菌药物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腹泻的情况、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恢复,同时联合用药后患儿的身体免疫力也得到明显的恢复,具有极高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益生菌类药物 蒙脱石散 小儿腹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益生菌类药物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益生菌药物治疗,实验组采取益生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小儿腹泻患者采取益生菌药物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腹泻的情况、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恢复,同时联合用药后患儿的身体免疫力也得到明显的恢复,具有极高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益生菌类药物 蒙脱石散 小儿腹泻 治疗效果
  • 简介:在农业粮食中细菌、白蚁和线虫是影响产量的三大因素。化学杀虫剂尽管有见效快的优点,但是它对植物、土壤和动物有一定危害作用。长期使用可引起昆虫的抗药性。多年来,植物精油在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已引起广泛关注。

  • 标签: 植物 杀菌作用 精油 线虫 白蚁 生物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基于抗菌类药物不合理应用及药学监护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药学监护前)入院接受抗菌类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选取2021年(药学监护后)入院接受抗菌类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分析抗菌药不合理运用概率。结果:药学监护前,抗菌类药物不合理概率66(66.00%),药学监护后,抗菌类药物不合理概率25(25.00%)(P

  • 标签: 抗菌类药物 不合理应用 药学监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抗菌类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溃疡患者的抗菌效果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64例HP感染的胃溃疡患者(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随机分为抗菌组(32例)和抑酸组(32例)。抑酸组采用常规采用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治疗,抗菌组增加抗菌药物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抗菌组总有效率(96.88%,31/32)、HP根除率(87.50%,28/32)显著高于抑酸组(78.13%,25/32;25.00%,8/32)(P

  • 标签: 抗菌类药物 幽门螺杆菌 胃溃疡 抗菌效果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小儿腹泻采用益生菌类药物结合蒙脱石散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中选出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益生菌类药物,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呕吐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常规大便恢复正常时间等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小儿腹泻的治疗中采用益生菌药物+蒙脱石散,能够缩短其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信赖,应该临床推广。

  • 标签: 益生菌类药物 蒙脱石散 小儿腹泻     
  • 作者: 王铜 陶晓霞 孟凡亮 李心朋 小野久弥 王多 胡东良 张建中 王国庆 闫笑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北华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吉林 132013;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2206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2206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济南 250014 ,弘前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弘前 036-8562,日本;北里大学兽医学部,十和田 034-8628,日本 ,北里大学兽医学部,十和田 034-8628,日本 ,北华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吉林 132013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缩短的葡萄球菌类肠毒素X(truncated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like toxin X,tSElX)氨基酸多态性,对其进行克隆表达纯化并对催吐活性进行评价。方法将tselx序列与本课题组前期完成测序的145株CC398菌株基因组序列及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设计引物扩增tselx目的基因,将该片段重组于pMD18-T载体中并进行测序鉴定。经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后将目的片段构建于质粒pGEX-6P-1及pET-28a(+)中,重组质粒鉴定后,IPTG诱导蛋白表达。将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蛋白进行变性和复性,用亲和层析法和超滤法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将纯化的tSElX蛋白以250 μg/kg喂饲普通狨猴,观察呕吐反应。结果tselx基因在我国不同来源(患者、健康人群和动物)的145株CC398菌株均存在。我国菌株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00.0%,与4株美国菌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7.8%(1株)和98.9%(3株)。通过两套表达系统及不同诱导条件,tSElX均以包涵体形式表达。通过变性及复性,获得高纯度的可溶性重组蛋白tSElX。在250 μg/kg剂量下tSElX蛋白不能引起普通狨猴的呕吐反应。结论tSElX氨基酸序列在CC398菌株中普遍存在,且具有一定保守性。高纯度的可溶性tSElX重组蛋白在250 μg/kg剂量下不具有普通狨猴催吐活性。

  • 标签: 肠毒素 重组蛋白 包涵体 复性 催吐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真菌药物对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是否有效,是否可以用于临床治疗。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随机选取患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个组别,分别给予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治疗。结果分析三组治疗的效果,是否产生不良差异性问题。结论通过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出伊曲康唑对短期治疗具有最好的治疗效果,综合治疗流程较短且疗效好。

  • 标签: 抗真菌 药物治疗 阴道炎
  • 简介:摘要人体正常菌群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于厌氧菌,同时也是引起多种内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厌氧致病菌项目呈日益增加趋势,而治疗厌氧菌疾病主要方法在于抗生素,但是厌氧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因此新型抗生物应用已成为治疗厌氧菌的新目标;本文为了研究抗厌氧菌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及其临床使用效果,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抗厌氧菌类抗生素的文献资料进行展开性综述,从而为更多的临床工作人员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 标签: 厌氧菌 抗生素 耐药机制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讨论实施抗真菌药物的治疗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抽签的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抗真菌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患者显效45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显效40例,有效2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临床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于临床实施抗真菌类药物治疗后,可帮助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减少各种临床不适。同时,坚持应用药物按照疗程治疗后,基本上能够使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得到治愈,减轻外阴瘙痒、灼痛、黏膜充血、白带增多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的概率,对患者积极意义较大。建议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将抗真菌类药物治疗推广应用。

  • 标签: 抗真菌 假丝酵母菌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 简介:摘要:本文为三维制霉素与黄苦洗液结合诊疗霉菌阴道炎的临床研究。选取妇幼保健院中的 110例霉菌阴道炎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成两个小组,一组病患单纯使用西药进行诊疗,一组病患使用三维制霉素与黄苦洗液结合的办法进行诊疗,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霉菌阴道炎比单纯使用西药诊疗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三维制霉素 黄苦洗液 霉菌类阴道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对策。方法 将我院 2016 年 8 月至 2017 年 7 月进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 125 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用药方式、用药时间等基线资料,分析不良反应情况,制定有效地预防措施。结果 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所占比最高,达到 4.8% ; 16 ~ 25 岁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比例最高,分别为 16.8% 和 15.2% ;分析所有类型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出现率头孢菌素类占 43.27% ,相较于其他药物,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注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71.14% ,显著高于其他注射方式,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首次用药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5.33% ,相较于其他时间段用药,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采取针对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头孢菌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念珠菌性阴道炎采用抗真菌类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3月间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组依据为数字表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观察组则同时使用抗真菌类药物进行治疗,各50例。治疗后对所得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结果则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抗真菌类药物为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进行治疗可进一步提高该疾病的治疗效果,且不易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念珠菌性阴道炎 抗真菌类药物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引起医院感染病原菌类型、分布及对抗菌药物耐药状况,以指导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和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ICU病房送检的临床标本中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送检标本3469份,分离菌株827株,细菌检出率为23.8%,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78株(58.2%),革兰阳性球菌272株(33.1%),真菌72株(8.8%)。病原菌前五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结论ICU病房病原菌分布于普通病房不同,多为条件致病菌和多重耐药菌。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过程中,联合其他药物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 将本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间收治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从中抽取110例分析,对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特点、用药情况导致的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结果 联合用药方案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主要包括药理影响、双硫仑样反应及肾脏毒性等。患者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泌尿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及循环系统反应等。第三头孢菌素抗生素在联合其他药物应用后有更高的几率出现不良反应;在用药方式上,静脉注射产生的不良反应几率更高。结论 用药过程中必须注意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科学进行药物选择,确保患者的安全。

  • 标签: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联合用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教师要在生活中引领幼儿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的博奥,在探索中激发幼儿学会热爱生活。在生活中“观自然、探未知”是我们对课程设计的使命。我们在课程实施中,解读课程精神,挖掘课程中渗透的五大领域要素,在落实幼儿的核心经验中,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将课程故事做出新的温度和厚度。在创设《蘑菇的世界》的班本种植中,让幼儿对蘑菇的外形、内在价值有充分了解后,教师再引导幼儿来自己种植,正彰显了生态课程中的种植教育关注生活“微观美”,及时注重在幼儿和大自然的亲近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万物的灵动。从教师引导种植到幼儿自主种植中体验到生命的洒脱。

  • 标签: 生态课程 菌类种植 课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