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腺苷受体2a(A2aR)通过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AMP/PKA)调控髓核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培养原代大鼠髓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刺激细胞构建实验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刺激作为阴性对照组,IL-1β刺激后加入A2aR激动剂CGS-21680作用为干预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中A2aR、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cAMP和PK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不同浓度的CGS-21680刺激细胞24 h后,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结果表明CGS-21680浓度为10 μmol/L时,细胞增殖率上升为(123.67±7.09)%,此为最佳浓度。IL-1β刺激髓核细胞,腺苷受体A2aR表达低于对照组(0.24±0.01比1.24±0.23,F=0.036,P<0.05),这时AC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13.21±1.01比45.68±1.55,F=0.379,P<0.05),cAMP和PKA表达低于对照组(1.28±0.44比19.3±1.75,F=0.471,P<0.05;2.23±1.28比29.26±2.71,F=0.359,P<0.05),髓核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30.50±3.80比14.07±1.26,F=0.342,P<0.05);在IL-1β刺激同时给予腺苷受体激动剂CGS-21680干预,结果显示A2aR表达高于实验组(0.61±0.05比0.24±0.01,F=0.036,P<0.05),AC表达显著高于实验组(32.47±0.92比13.21±1.01,F=0.379,P<0.05),cAMP和PKA高于实验组(5.65±0.98比1.28±0.44,F=0.471,P<0.05;15.75±2.87比2.23±1.28,F=0.359,P<0.05),髓核细胞凋亡发生低于实验组(20.30±5.05比30.50±3.80,F=0.342,P<0.05)。结论腺苷受体A2aR是髓核细胞受到炎症刺激后调控细胞凋亡发生的关键受体,可通过激活cAMP/PKA信号减轻髓核细胞损伤。

  • 标签: 腺苷受体2a 髓核细胞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对淀粉样蛋白β1-42(Aβ1-42)所致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海马Homer3的影响,探讨其对AD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32只C57BL/6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Sham组(小鼠海马注射生理盐水)、AD组(小鼠海马注射Aβ1-42)、二甲基亚砜(DMSO)组(海马注射Aβ1-42制成AD后,小鼠腹腔注射溶剂DMSO连续14 d)、雷帕霉素(RAPA)组(海马注射Aβ1-42制成AD后,小鼠腹腔注射雷帕霉素1mg/kg连续14 d),每组8只。对每组小鼠进行Morris迷宫和Y迷宫实验,测定其认知功能,采用蛋白印迹方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Aβ1-42、mTOR、磷酸化mTOR(p-mTOR)、Homer3的表达量。结果与Sham组相比,AD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目的象限停留时间缩短,穿环次数明显减少,交替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DMSO组相比,RAPA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目的象限停留时间增加,穿环次数明显增加,交替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ham组相比,AD组小鼠海马Aβ1-42、p-mTOR表达量明显增加,Homer3表达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DMSO组相比,RAPA组小鼠海马Aβ1-42、p-mTOR表达量减少(P<0.05),Homer3表达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可改善Aβ1-42所致AD小鼠行为认知功能障碍,减少脑内Aβ1-42沉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磷酸化、上调突触相关蛋白Homer3的表达有关。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雷帕霉素 淀粉样蛋白β1-42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蛋白 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愈痫灵颗粒对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及其调控蛋白(Bcl-2、Bax、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癫痫大鼠模型,以丙戊酸钠为西药对照,愈痫灵颗粒为中药对照,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Bcl-2、Bax、C-fos的表达,HE染色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造模后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加,Bcl-2、Bax、C-fos基因蛋白在大鼠海马区的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愈痫灵颗粒组神经元细胞凋亡减轻,Bcl-2表达增加,Bax、C-fos的表达降低。结论愈痫灵颗粒对癫痫大鼠的治疗作用与其减轻神经元细胞凋亡、调节海马神经元细胞Bcl-2、Bax、C-fos的表达有关。

  • 标签: 愈痫灵颗粒 癫痫 海马神经元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调控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186(miR-186)在肾癌中的作用及其靶向调控E-钙黏蛋白影响肾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山西省人民医院肾癌组织标本40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miR-186在40例肾癌组织及4种肾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克隆形成、细胞划痕、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学等方法检测miR-186过表达对肾癌786-O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的影响,裸鼠成瘤实验分析miR-186对肾肿瘤生长的影响。采用Western印迹分析miR-186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标记物如E-钙黏蛋白表达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186与E-钙黏蛋白的靶向关系。结果40例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58.4±9.2)岁。miR-186在肾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下调(组织:0.005 2±0.000 4比0.015 5±0.001 5,P<0.001;细胞:0.334 3±0.025 1、0.457 0±0.026 6、0.229 8±0.011 0、0.741 1±0.091 0比1.000 0±0.085 2,均P<0.001),miR-186在肿瘤直径大小(≥4 cm比<4 cm为0.003 2±0.003 4比0.008 4±0.007 2,P<0.001)、临床分期(≤Ⅱ期比>Ⅱ期为0.007 8±0.005 8比0.002 7±0.002 3,P=0.021)及组织学分级(<Ⅱ级比≥Ⅱ级为0.008 8±0.006 3比0.004 6±0.003 0,P<0.001)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186过表达可抑制肾癌786-O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肿瘤生长。miR-186可以直接靶向调控E-钙黏蛋白并促进其表达。结论miR-186可能通过直接调控E-钙黏蛋白影响EMT并抑制肾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 标签: 肾肿瘤 肾癌 微小RNA-186 E-钙黏蛋白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录因子激活增强子结合蛋白4(TFAP4)在胃癌中对LINC01235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TFAP4可在胃癌中调控的LINC0123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在胃癌细胞中敲低TFAP4后LINC01235的表达变化。应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法验证TFAP4可以结合LINC01235的启动子区域调控其转录。采取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计算相对荧光活性验证启动子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rs34667091可以促进转录。对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结果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胃癌RNA-seq数据进行分析,可见LINC01235的高表达与不良预后明显相关(P<0.01)。JASPAR网站预测TFAP4可以调控LINC01235的表达。在胃癌细胞系中敲低TFAP4的表达后,LINC01235的表达水平随之降低。ChIP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IgG比较,TFAP4与LINC01235的启动子区域结合富集百分比较高(0.000 299±2.129e-005比0.001 249±1.985e-005,t=32.64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INC01235启动子区域的SNPs缺失后,TFAP4与启动子区域结合的相对荧光活性降低(1.000±0.207比0.341±0.031,t=3.151,P<0.05;1.000±0.156比0.157±0.042,t=5.22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INC01235的表达水平在胃癌中和不良预后呈正相关,TFAP4可以调控LINC01235的转录,LINC01235的启动子区域的SNP rs34667091可作为增强子。

  • 标签: 胃癌 转录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状RNA锌指蛋白652(circZNF652)/微小RNA(miR)-1278/叉头盒P1蛋白(FOXP1)轴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活性、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circZNF652、miR-1278以及FOXP1 mRNA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性;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检测FOXP1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RNA免疫共沉淀(RIP)实验验证circZNF652与miR-1278之间的靶向关系,以及miR-1278与FOXP1之间的靶向关系。以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SCC细胞系KYSE-510和TE-10中circZNF652、FOXP1 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EC(3.37±0.24比1.97±0.06、4.38±0.29比2.88±0.12、2.95±0.25比1.48±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9.4、267.3、75.5,P<0.05),而KYSE-510和TE-10中miR-1278表达低于HEEC(0.47±0.06比0.71±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5,P<0.05)。circZNF652小干扰RNA(si-circZNF652)组的细胞活性、增殖和侵袭能力低于阴性对照小干扰RNA(si-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4±0.04比0.71±0.03、0.50±0.04比1.05±0.05、0.46±0.05比1.01±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1.3、2.1,P<0.05);而si-circZNF652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si-NC组[(30.2±0.28)%比(5.20±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P<0.05)。miR-1278拮抗剂(抗miR-1278)组的细胞活性、增殖和侵袭能力高于阴性对照拮抗剂(抗NC)组(1.02±0.03比0.71±0.03、1.38±0.04比1.04±0.05、1.51±0.06比0.99±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4.1、306.1、190.6,P<0.05),而si-circZNF652+抗miR-1278组的细胞活性、增殖和侵袭能力高于si-circZNF652+抗NC组(0.57±0.02比0.35±0.02、0.89±0.04比0.49±0.02、0.88±0.04比0.52±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4.1、306.1、190.6,P<0.05)。miR-1278 mimic+FOXP1过表达(OE-FOXP1)组的细胞活性、增殖和侵袭能力高于miR-1278 mimic+FOXP1过表达阴性对照(OE-NC)组(0.52±0.07比0.23±0.04、0.92±0.03比0.46±0.05、0.91±0.05比0.53±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242.7、237.5,P<0.05),但miR-1278 mimic+OE-FOXP1组的细胞凋亡率低于miR-1278 mimic+OE-NC组(17.35±1.77比33.95±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1,P<0.05)。结论circZNF652通过抑制miR-1278提高FOXP1的表达,进而促进ESCC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并降低细胞凋亡率。

  • 标签: 食管癌 环状ZNF652 微小RNA 细胞存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30a-5p/OVOL2轴对人恶性脑胶质瘤(HMG)U-87 MG细胞增殖能力的调控作用及信号通路机制。方法利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iR-30a-5p和OVOL2在HA1800和U-87 MG细胞系中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抑制miR-30a-5p表达后U-87 MG的细胞增殖能力和过表达OVOL2后U-87 MG细胞的增殖能力;用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抑制miR-30a-5p表达后U87-MG细胞中OVO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通过miRNA靶基因网站预测OVOL2 mRNA的3’端非编码区(3’UTR)与miR-30a-5p的结合序列,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靶向结合关系;利用CCK-8检测下调miR-30a-5p表达的同时下调OVOL2表达后U-87 MG的增殖水平,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下调miR-30a-5p表达或上调OVOL2表达后U-87 MG细胞中总β-连环蛋白(t-β-catenin)和磷酸化β-catenin(p-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在U-87 MG中miR-30a-5p表达高于HA1800细胞,而OVOL2表达低于HA1800细胞;下调miR-30a-5p的表达可以抑制U-87 MG细胞的增殖能力;上调OVOL2的表达可以抑制U-87 MG细胞的增殖能力;miR-30a-5p通过靶向抑制OVOL2的表达调控U-87 MG细胞的增殖能力;下调OVOL2的表达逆转了下调miR-30a-5p表达所导致的U-87 MG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下调miR-30a-5p或上调OVOL2的表达抑制了该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水平。结论miR-30a-5p/OVOL2轴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HMG细胞的增殖能力。

  • 标签: 胶质瘤 微小RNA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中,CRP的浓度可升高1000倍,高敏感性CRP水平升高是炎症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标志物。循环的CRP以正五聚体(pentameric CRP,pCRP)的形式存在,在炎症条件下,解离成单体CRP(monomeric CRP,mCRP)。mCRP是介导机体炎性反应的主要执行者,在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将mCRP在炎症-血栓网络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单体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血栓
  • 简介:本文从复杂网络理论出发,在分析原有乳腺癌易感基因数据的基础上,综合统计分析易感基因彼此之间的关联与乳腺癌疾病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构建乳腺癌致病基因蛋白网络.通过计算和研究网络度,聚类系数等指标发现,此网络具有高度聚集性,即少数核心节点控制着整个网络结构的稳定性.这将为进一步研究和发现乳腺癌致病基因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 标签: 乳腺癌 复杂网络 蛋白质网络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IS)是由短暂或永久性的局部脑血流减少引起的脑血管病,从细胞和分子层面揭示其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探寻新的治疗靶点一直是该病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介导竞争性内源RNA(ceRNA)调控网络已经被证实在IS后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能够有效改善IS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本文旨在阐述微小RNA(miRNA)、lncRNA在IS中的作用机制及lncRNA作为miRNA的ceRNA对IS的细胞凋亡、细胞活性、血管生成、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神经保护等生物学过程的作用,以期拓宽对IS发生发展机制的认知视野,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长链非编码RNA 竞争性内源RNA 微小RN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癌的可变剪切(AS)事件,探讨AS事件与甲状腺癌预后的相关性,并建立AS事件与剪接因子(SF)的调控网络。方法分别从癌症基因图谱(TCGA)和TCGA SpliceSeq数据库下载507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和AS事件数据,合并得到AS事件生存数据的矩阵,评估7种AS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预后相关的AS事件,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筛选变量避免模型过度拟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预后模型。Kaplan-Meier 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预后模型的价值和效能进行评价。利用Pearson试验分析AS事件与SF的相关性,并对SF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07例甲状腺癌患者,研究发现10 447个基因发生了45 150次可变剪切事件。其中ES为主要类型(38.84%),ME发生次数最少(0.51%)。单因素Cox回归筛选出1 842个与预后相关的AS事件,多因素Cox分析建立了基于USHBP1-48249-AA、CACNB1-40626-AT和BEX5-89679-AP的预后风险模型。以风险分数0.807为最佳临界值,能够很好地区分高风险和低风险组(P<0.001,AUC=0.929)。构建的SF-AS调控网络中发现多个关键SF基因能够调控AS事件的表达,包括CDK12、RBM25、DDX39B、SRRM2和DDX46等。结论基于3-AS事件的模型对于评估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价值,构建的SF-AS调控网络为探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可变剪切事件 剪接因子 预后
  • 简介:摘要2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是一类缺乏抗原受体的效应免疫细胞,能对环境中的多种因子作出反应,参与组织损伤的修复和黏膜免疫的形成,通过分泌2型细胞因子促进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近年来多种ILC2s相关表面分子和细胞因子逐渐被认识,表明其维持免疫稳态的功能作用受到机体微环境调控网络的严格控制,其中一环的失衡都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本文主要对鼻部局部ILC2s的调控网络及其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变应性鼻炎 淋巴细胞 细胞表面分子 脂质介质
  • 简介:摘要 目的:利用在线 GEO数据库构建喉鳞状细胞癌的 ceRNA调控网络,并且挖掘喉鳞状细胞癌的关键 miRNAs。方法:利用 GEO数据库中的 GSE137308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异常的 miRNA、 lncRNA和 mRNA( |logFC|>1, p<0.05)。根据 ceRNA调控网络理论,构建喉鳞状细胞癌的 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并使用 Cytoscape软件可视化。根据 miRNA在 ceRNA调控网络中的节点数,挖掘喉鳞状细胞癌的关键 miRNAs。 结果: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发现了 1342个差异表达 mRNA,其中上调 926个,下调 416个; 25个差异表达的 miRNA,其中上调 15个,下调 10个; 989个差异表达的 lncRNA,其中上调 644个,下调 345个。构建了喉鳞状细胞癌的 ceRNA调控网络,发现了喉鳞状细胞癌的两个关键 miRNAs( hsa-miR-1299、 hsa-miR-6720-5p)。

  • 标签: 喉鳞状细胞癌 非编码 RNA ceRNA
  • 简介:【摘要】政策网络途径与博弈途径是目前政策执行分析的两种重要研究途径。政策网络途径强调政策网络关系结构对政策执行的影响,而博弈途径则强调行动者博弈行为对政策执行的影响。鉴于结构与行为的关联性、政策网络途径与博弈途径各自的缺失以及现代政策执行过程为网络关系多元行动者博弈互动的特质,整合两种研究途径、建立整合模型以分析政策执行实为必要。遵循模型建构与经验检测的逻辑,在建立整合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我国房价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相应的理论结论与提供改进我国房价宏观调控政策执行的政策建议。

  • 标签: 博弈政策 宏观调控政策 我国房价
  • 简介:人的行为受情志的很大影响.而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与情志密切相关,所以。关于情志产生及调控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并有重大的生物医学、社会学及社会生物学意义。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医学与经典的现代医学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而我们则期望从两者的差异之中能发现该领域中新的研究方向。

  • 标签: 情志 调控 网络 分子 疏泄 生物学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表达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蛋白1(LRIG1)通过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影响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迁徙和侵袭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手术治疗的103例患者的神经胶质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为研究对象,癌旁组织为对照组。培养胶质瘤U251细胞,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T-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LRIG1、CTLA-4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Flag-LRIG1质粒构建LRIG1过表达细胞模型,命名为对照组和LRIG1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两组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两组细胞迁徙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胶质瘤组LRIG1表达水平(1.54±0.11)明显低于癌旁对照组LRIG1表达水平(2.11±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70,P<0.01)。胶质瘤组CTLA-4表达水平(3.82±0.09)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CTLA-4表达水平(0.51±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0,P<0.01)。Flag-LRIG1质粒转染后LRIG1组LRIG1蛋白表达水平(2.83±0.17)高于对照组LRIG1表达水平(1.41±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90,P<0.01)。LRIG1组细胞吸光度值(0.51±0.04)低于对照组细胞吸光度值(1.11±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50,P<0.01);划痕实验24 h LRIG1组细胞迁移面积[(9.52±0.12)% ]低于对照组细胞迁移面积[(12.05±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20,P<0.05);Transwell实验LRIG1组细胞迁移数量[(43.15±5.17)个]低于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70.13±6.1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0,P<0.01)。LRIG1组CTLA-4蛋白表达水平(0.50±0.08)低于对照组CTLA-4蛋白表达水平(0.83±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0,P<0.05)。结论LRIG1通过下调CTLA-4表达来调控PI3K /AKT通路从而抑制脑质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标签: 胶质瘤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δ(CEBPD)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及通过巨噬细胞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敲减CEBPD(shCEBPD)及阴性对照shNC的THP-1稳定转染细胞。用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MA)将转染后的THP-1细胞诱导为巨噬细胞,脂多糖(LPS)和干扰素γ(IFNγ)进一步将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诱导。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1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M1型巨噬细胞特异表面标志物CD80表达水平。用Transwell非接触式共培养小皿将经M1型诱导后的巨噬细胞与肝癌MHCC97H细胞进行共培养。在共培养条件下,通过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MHCC97H的侵袭转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MHCC97H细胞的凋亡情况。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敲减CEBPD后,THP-1来源巨噬细胞中M1型巨噬细胞标志基因iNOS、TNFα、IL-6及IL-1β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M1型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标志物CD80表达减少(23.7%±2.1%与62.5%±2.0%,t = 9.58,P < 0.05)。将shCEBPD组和shNC组的THP-1分别与MHCC97H进行共培养,与shNC组相比,shCEBPD组共培养的MHCC97H细胞侵袭能力[(158.0±3.5)个与(75.0±4.5)个,t = 39.87,P < 0.01]和转移能力(54.6%±1.5%与24.3%±1.0%,t = 61.42,P < 0.01)增强、凋亡率降低[(9.4%±1.0%)与(23.7%±1.2%),t = 12.68,P < 0.01]。结论CEBPD通过促进巨噬细胞M1型极化抑制肝癌侵袭转移,并增加肝癌细胞凋亡。

  • 标签: 肝细胞癌 巨噬细胞 M1极化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δ
  • 简介:摘要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 1(PD-L1)的表达水平与免疫抑制密切相关,介导肿瘤浸润T细胞的活化与凋亡。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作为表观遗传修饰的关键步骤,多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其可直接或间接参与调控PD-L1的表达水平,达到增强或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效果,为了解肿瘤免疫逃逸和对临床免疫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文就组蛋白甲基化对PD-L1调控的结构和功能基础、组蛋白甲基化酶以及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对PD-L1表达调控等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组蛋白甲基化 组蛋白甲基化酶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指蛋白187(RNF187)调节自噬水平产生对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RNF187在肝癌中的mRNA水平。分别使用小干扰RNA(siRNA)阴性对照和靶基因进行转染的Huh7细胞作为未经转染(NC)组和敲低RNF187组;以上两组细胞转染24 h后添加二甲基亚砜(DMSO)的细胞分别作为NC+DMSO组和敲低RNF187+DMSO组;行siRNA靶基因转染24 h后添加巴弗洛霉素A1(BFA)的细胞作为敲低RNF187+BFA组。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蛋白质印迹法探究RNF187对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和自噬水平的调控。结果与正常肝脏组织样本比较,RNF187在肝癌样本中的mRN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敲低RNF187组细胞在48 h和72 h的吸光度以及12 h和24 h的划痕愈合率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敲低RNF187组24 h后的穿膜细胞数(39.50±5.57)个低于NC组的(128.25±17.35)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4,P<0.001)。与NC组相比,敲低RNF187组总LC3和Beclin-1的相对表达量均增加,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敲低RNF187+DMSO组相比,敲低RNF187+BFA组的自噬流水平、48 h和72 h的吸光度以及24 h的划痕愈合率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敲低RNF187+BFA组24 h的穿膜细胞数(119.00±2.65)个多于RNF187+DMSO组的(57.67±2.52)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09,P<0.001)。结论RNF187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敲低RNF187可通过升高细胞自噬水平来抑制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

  • 标签: 癌,肝细胞 自噬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环指蛋白187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网络生物数据探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3(RIPK3)基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应用Gepia2数据库对进行TCGA肿瘤数据和GTEx正常数据联合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对RIPK3基因的调控机制进行分析。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20例胶质瘤组织及正常组织中RIPK3 mRNA、FGD5-AS1、微小RNA(miR)-223-3p的表达,对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Gepia2分析显示,胶质瘤和正常组织中存在7 659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结果发现RIPK3 mRNA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水平(1.862±1.621)显著高于正常组织(0.693±0.801,Z=9.067,P<0.01)。应用STRING数据库分析RIPK3的PPI网络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RIPK3互相作用的蛋白参与半胱氨酸型内肽酶(cysteine-type endopeptidase)活性、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等的调控。长非编码RNA FGD5-AS1在胶质瘤中表达水平(6.401±0.683)高于正常组织(5.406±0.796,t=12.697,P<0.01),并与RIPK3呈正相关(rs=0.402,P<0.01);数据库分析显示RIPK3与FGD5-AS1互为内源性竞争RNA(ceRNA),通过miR-223-3p发挥作用。对FGD5-AS1、miR-223-3p、RIPK3 mRNA在胶质瘤及正常组织中表达检测的RT-qPCR结果显示,FGD5-AS1、RIPK3 mRNA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水平(1.942±0.695、1.392±0.360)均高于正常组织(0.533±0.208、0.293±0.144,t=8.686、12.676,P<0.01),而miR-223-3p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水平(0.843±0.213)低于正常组织(2.334±0.758,t=-8.469,P<0.01)。在胶质瘤组织中RIPK3 mRNA与FGD5-AS1表达呈正相关(rs=0.840,P<0.01),RIPK3 mRNA、FGD5-AS1与miR-223-3p表达呈负相关(rs=-0.914、-0.872,P<0.01)。结论RIPK3在胶质瘤组织中呈高表达,与胶质瘤进展有关。FGD5-AS1可能通过内源性竞争机制通过抑制miR-223-3p而调控RIPK3的表达。

  • 标签: 胶质瘤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3基因 生物信息学 预后 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