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9 个结果
  • 简介:近10年来,新疆林果业快速发展。随着林果种苗等繁殖材料运输,林果有害生物由境外、省外及在区内传播风险加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成为当下影响新疆林果业健康发展重要问题。在鉴定工作方面,目前新疆林果外来入侵生物鉴定更多地采用了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在监测工作层面,新疆林果有害生物普查以人工地面调查为主;在防控方面,主要以药剂防治方法为主,辅以生物防治技术及栽培措施等多种方法。全疆林业主管部门成功控制了多种林果外来入侵生物引起疫情,包括枣实蝇和扶桑绵粉蚧这2种极具危害性林果外来入侵生物。新疆林果外来入侵生物鉴定、监测及防控工作开展,可将林果外来入侵生物所带来危险降到最低程度,促进全疆林业发展。

  • 标签: 新疆 林果 入侵生物 鉴定 监测 防控
  • 简介:[目的]蔗扁蛾是危害巴西木、甘蔗等园林植物和经济作物重要入侵害虫。该虫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被发现,现已分布在海南、广东和上海等19个省市,并有迅速扩散蔓延趋势。对入侵害虫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可为实施害虫监测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蔗扁蛾已有分布点记录,分别在4种地理区域构建Maxent生态位模型,并采用加权平均值法对其进行整合,进而分析蔗扁蛾在我国潜在分布区。[结果]基于4种地理区域构建Maxent模型对我国南部地区预测结果基本一致,4种模型预测差异主要在新疆北部和西南部、黑龙江东部和西部、吉林西部、山西中部等地区。整合模型显示,华东和华南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较大分布可能性。[结论]蔗扁蛾在我国尤其是南方具有较大潜在分布空间。这些地区应警惕蔗扁蛾入侵,同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 标签: 蔗扁蛾 入侵物种 生态位模型 加权平均值法 潜在分布
  • 简介:长期大量实践说明,引进天敌防治外来入侵杂草传统生物防治方法是治理外来入侵杂草一条切实可行有效途径,但对其潜在生态风险——对本土生物直接或间接不良影响不容忽视。利用传统评价方法预测候选天敌生态风险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1)寄主专一性测定过分依赖室内进行生理寄主范围测定结果,对生态寄主范围(实际寄主范围)问题重视不够,后者指在新环境中一系列物理和生物条件下寄主利用预测;(2)在生理寄主范围测定中,过分依赖完成生长发育可能性,对行为、遗传性状以及系统发育关系重视不够;(3)在风险评估中,过多强调对经济作物风险,而对自然生态系统风险重视不够。对此,建议:(1)鼓励对已释放天敌进行回顾性跟踪研究,从而为杂草生物防治实践提供生态学理论支撑;(2)在运用生物防治手段对付外来入侵杂草实践中,建议采用“有害推论”预防性原则,以避免在面临入侵生物重大威胁时草率做出释放天敌决策;(3)在评估候选天敌风险中重视生态效应风险评估。

  • 标签: 生物入侵 生物防治 杂草 非靶标效应 风险评估
  • 简介:以武夷肉桂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乌龙茶幼龄茶树生长和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幼龄茶树对氮肥需求不强烈,其新梢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以及茶叶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茶树新梢全氮、叶绿素、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茶树碳氮比随着施氮量增加而下降;但施氮并没有影响茶树总碳含量。老叶叶绿素含量、根全氮和硝态氮含量、新梢总糖含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回归关系,适度施氮促进根对氮吸收、老叶叶绿素合成和新梢总糖代谢,过度施氮则相反。新梢生物量与其硝态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负相关;根生物量与根碳氮比和新梢咖啡碱含量显著负相关;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根含氮量显著正相关,但与新梢硝态氮和氨基酸含量显著负相关。过度施氮造成茶树生产力下降主要原因是因为过度施氮极显著提高了茶树氨基酸代谢水平,使用于茶树生长碳代谢产物(如总糖)减少,进而影响茶树生长。

  • 标签: 乌龙茶 氮肥 生长 生产力 生理
  • 简介:[目的]木薯单爪螨是新入侵我国重要检疫性害螨,主要危害木薯,也可危害橡胶。近年来,该螨种群数量迅速增多,扩散范围不断增大,目前已在海南、云南、广西、广东等重要木薯产区发生并加重危害,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木薯减产40%-60%。湿度是影响木薯单爪螨发育和繁殖重要因素之一,但有关该方面的研究较少。[方法]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比较了不同湿度条件下木薯单爪螨发育及繁殖情况。[结果]当湿度为75%和85%时,卵孵化率均达100%,平均每雌产卵量分别达49.22和43.67粒,雌成螨寿命分别为21.00和22.00d;当湿度为55%和95%时,卵孵化率和后代产卵量显著降低,雌成螨寿命显著缩短;当湿度为65%时,卵孵化率、平均每雌产卵量以及成螨寿命均与75%和85%湿度处理无显著差异,但其发育历期显著延长。[结论]75%和85%是木薯单爪螨发育与繁殖适宜湿度条件。

  • 标签: 木薯单爪螨 湿度 发育 繁殖 生态适应性 监测
  • 简介:大劣按蚊(广义)是东南亚和我国南方高效传疟媒介,其复合体不同成员种传疟作用尚未清楚阐明,探索近缘种正确鉴别为蚊虫生物分类重要基础。本文报道对我国大劣按蚊复合体(Anophelesdiruscomplex)生物分类研究结果,应用染色体核型、卵扫描结构、核糖体DNA间隔2区序列及PCR鉴别检测等方法,确认该复合体A种分布海南省,D种分布云南省。文内并对蚊虫生物分类发展方向及其对疟疾防治重要性作了讨论。

  • 标签: 中国劣 分类研究 劣蚊
  • 简介:棉花曲叶病是世界棉花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病毒病害,已在巴基斯坦、印度、苏丹、埃及和南非等国棉花产区广泛流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已克隆了与该病害相关植物病毒8种,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MV)即是其中之一,这些病毒均属双生病毒科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CLCuMV是引起巴基斯坦、印度棉花曲叶病大流行主要病原之一。该病毒由烟粉虱以持久方式传播,也可以嫁接传播,但不能通过机械摩擦接种传播和种子带毒传播;其基因组仅含有DNA-A组分,并伴随卫星β分子。自2006年首次在我国广东朱槿上检测与鉴定到该病毒以来,目前已在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多个地理区域发现该病毒引起病害,受侵染寄主植物包括朱槿、黄秋葵、棉花和垂花悬铃花;同时,已入侵我国CLCuMV及其卫星β分子各地理区域和不同寄主来源分离物DNA序列相似性均大于99%,遗传较稳定。基于文献报道及作者近年研究,本文对棉花曲叶病分布、病原、CLCuMV特性、已入侵我国CLCuMV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同时对入侵我国CLCuMV来源及其威胁我国棉花生产风险进行了讨论。CLCuMV"对我国棉花等作物威胁日益加剧,本研究可为该病毒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 入侵 朱槿 黄秋葵 棉花 垂花悬铃花
  • 简介:【背景】目前,烟粉虱已成为世界性入侵害虫,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由于烟粉虱抗药性增长迅速,以非化学防治为主综合防治措施,成为控制烟粉虱重要手段。近年来,茉莉酸作为与损伤相关植物激素和信号分子,已被发现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外施茉莉酸可激活植物防御系统,诱导其产生次生防御物质,从而影响包括烟粉虱在内多种害虫生长发育、繁殖与存活等。【方法】在温度(26±1)℃、相对湿度(75±5)%、光照L:D=14:10条件下,通过在番茄根部和叶部外施茉莉酸,研究茉莉酸诱导番茄上烟粉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物学特性。【结果】在茉莉酸诱导番茄上,烟粉虱发育历期以叶部诱导(shootJA.induced,SJA)番茄上最长,平均历期为27.3d,与对照组(control,CON)番茄上25.7d和根部诱导(rootJA-induced,RJA)番茄上25.8d差异显著;在SJA和CON番茄上,烟粉虱世代存活率分别为47.17%和55.57%,而在RJA番茄上烟粉虱存活率为81.13%,后者与前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烟粉虱成虫在CON、RJA和SJA番茄上平均寿命分别为25.1、23.6和18.7d,即在JA诱导番茄上烟粉虱成虫平均寿命明显缩短;在产卵量方面,对照番茄上发育烟粉虱平均单雌产卵量最大,为132.8粒,SJA番茄上发育烟粉虱平均单雌产卵量最小,为107.9粒,两者差异显著;RJA番茄上发育烟粉虱平均单雌产卵量为118.1粒,与前两者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利用茉莉酸诱导番茄可对烟粉虱发育、繁殖和存活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且诱导部位不同产生影响也有很大差异。本结果对探索烟粉虱等刺吸式害虫防治新策略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烟粉虱 入侵生物 茉莉酸 生物防治
  • 简介:【背景】福寿螺因其食性杂、抗逆性和繁殖力强以及自然天敌少等不断扩散,侵害农作物,被列为我国首批外来人侵物种。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研究对其防治与监控。自然界中福寿螺存在2种壳色——黄色和黑色,壳色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广东省福寿螺多以黑色为主,福寿螺倾向与不同壳色螺交配。壳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交配选择性,但2种壳色福寿螺繁殖力指标差异不显著。而关于这2种壳色螺在形态学上差异鲜有报道。【方法】利用生物统计软件和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计算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研究2种壳色福寿螺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关系。【结果】2种壳色福寿螺体质量、层高变异系数较大,且黄色比黑色变异系数大。对黄色福寿螺体质量影响较大依次为壳高、口宽;对黑色福寿螺体质量影响较大依次为口宽、层高。【结论与意义】2种壳色福寿螺在形态性状方面差异显著,可以将壳色作为特征标记,为福寿螺监测与灾害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形态参数 通径系数 决定系数 体质量
  • 简介:【背景】土壤微生物对植物成功入侵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中国本地土壤微生物对美国入侵种乌桕净生长效应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乌桕成功入侵机理。【方法】以本地和入侵2个种源多个种群乌桕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研究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种源乌桕幼苗生长影响。【结果】土壤微生物对入侵种乌桕具有正效应,与本地种相比,入侵种乌桕幼苗总生物量、相对生长速度、根冠比以及总叶面积、叶面积比、比叶面积等生物学指标在新鲜土壤中均表现出明显优势。种源和土壤处理间存在交互效应指标显示土壤微生物去除对入侵种乌桕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这一结果与土壤自然天敌逃逸假说相背,入侵种乌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本地种更强土壤微生物利用能力,在非根际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入侵种乌桕具有较强生长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结论与意义】本研究证实土壤微生物可能对乌桕成功入侵具有不可忽略作用。由于该试验在乌桕起源地进行,结合在乌桕入侵地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土壤微生物对入侵贡献作用;研究土壤微生物与入侵植物互作关系有助于对入侵物种进行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减少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功能破坏。

  • 标签: 土壤微生物 植物入侵 种源 乌桕 灭菌 种群
  • 简介:【背景】在我国,苹果绵蚜对苹果等寄主危害日益严重,发生面积不断扩大,而品种抗性是害虫治理一种重要手段。【方法12007—2009年山东莱阳地区系统调查了苹果绵蚜在不同寄主果园发生动态规律,比较了不同寄主对苹果绵蚜抗性差异。【结果】苹果绵蚜在红富士、乔纳金、新红星苹果园和西府海棠果园中1a有2个发生高峰,5月底到7月下旬是第1个高峰,也是全年发生最高峰,9月初到10月底是全年发生第2个高峰,而7月底到8月底是苹果绵蚜发生低谷期。苹果绵蚜在红富士苹果上发生数量显著高于在乔纳金、新红星苹果和西府海棠上发生数量。在3a调查时间内,苹果绵蚜在红富士、乔纳金、新红星苹果上每次平均发生量分别为153.2、31.6、30.3头·株^-1。越冬前调查表明,苹果绵蚜对红富士为害率显著高于青香蕉、乔纳金、新红星和小国光,小国光被害率以及虫落数量最低。【结论与意义】红富士是苹果绵蚜感虫品种,而小国光、乔纳金和新红星相对抗虫。文中讨论了苹果绵蚜抗性品种筛选方法,为掌握不同寄主对苹果绵蚜抗性差异以及制定苹果绵蚜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苹果绵蚜 种群动态 品种抗性
  • 简介:【背景】转基因作物花粉在大气中扩散会引起基因漂流,从而可导致不可预知环境风险,运用模型预测可评估其花粉扩散状况、定量确定可靠安全扩散距离。为了应用高斯烟羽模型应用于模拟转基因作物花粉在大气中扩散浓度,提出了一种如何将半径为R圆形花粉源区划分成许多等面积小面元方法。【方法】通过数学推导,首次提出了各等面积面元中心点坐标的计算公式。【结果】根据在中国东北地区吉林省公主岭玉米花粉扩散和基因漂流试验观测资料,将该公式应用到高斯烟羽扩散模型中,模拟了玉米花粉扩散到源区外不同距离处浓度,对比花粉扩散模拟值与实测值,两者具有较好一致性,表明应用该公式模拟花粉扩散能取得令人满意效果。【结论与意义】分析证明这种推导划分半径为R圆形花粉源区各面元中心点坐标的计算公式是可靠,该方法可为应用高斯烟羽模型计算花粉源区内不同位置点单个源强对源区外某一距离处花粉浓度贡献提供便利。

  • 标签: 花粉扩散 源区划分方法 高斯烟羽模型
  • 简介:[背景]分蘖繁殖和根茎繁殖是互花米草主要无性繁殖方式,但目前对地下根茎生长动态及其与分蘖生长之间关系研究较少.[方法]调查了宁德市飞鸾镇海滨滩涂互花米草移栽苗分蘖、根茎数量月动态,比较了分蘖和根茎生物量月间变化.[结果]该地互花米草存在2个分蘖盛期,分别为5~6月和9~10月,其中,5~6月,分蘖快速生长同时,根茎生长缓慢,该时期互花米草主要生长地上分蘖;9~10月,小分蘖数增加量明显大于5~6月,而分蘖生物量绝对生长速率(AGR)却明显小于5~6月,该时期产生小分蘖生长受到限制.8月起,分蘖生物量AGR下降,而根茎生物量AGR则明显增加,8月后互花米草侧重地下根茎积累和延伸;9~12月,分蘖和根茎生物量AGR都持续下降,此时期分蘖、根茎生长减弱.[结论与意义]本研究认为,互花米草在7月前主要生长分蘖,7月后开始快速生长根茎,这为优化互花米草防治适期提供了参考.

  • 标签: 互花米草 分蘖 根茎 生物量 月间动态
  • 简介:本文对仓储害虫谷斑皮蠹TrogodermagranariumEverts形态特征、国内外分布情况、生物学和寄主等进行了描述。并根据半定量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来计算谷斑皮蠹风险程度,评价出谷斑皮蠹属于高度危险有害生物,并提出相应风险管理对策。

  • 标签: 仓储害虫 谷斑皮蠹 半定量分析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 简介:【背景】深圳大面积果园已转型为生态公益林,但果树被入侵薇甘菊攀爬覆盖,严重地段已导致群落退行性演替,问题亟待解决。【方法】选取有多种生境转型果园,分片区开展以植树为核心生态改造试验,树种以种植后不进行人工除草抚育血桐、幌伞枫、阴香为主,辅以提高物种多样性为目标的演替中后期树种,均采用袋装大苗2011年5月种植。【结果】在树冠连续、郁闭果林片区,所植苗木死亡,林下草本稀少,始终无薇甘菊。在其他非郁闭片区,血桐与幌伞枫生长良好且从未被覆盖;阴香虽秋冬季被全覆盖但不死亡,次年春新枝穿透覆盖层正常生长;其余种苗木对薇甘菊处于劣势。【结论与意义】郁闭度高果林片区林下光照弱,能阻止薇甘菊定居,无需人工干预;血桐和幌伞枫分别具抗/耐受薇甘菊覆盖特性,种后均无需抚育;其余树种则需抚育。因此,掌握各个树种特性,适地种植、按需精准定株抚育是转型果园低成本、技术简单、一劳永逸地防控薇甘菊生态改造精髓。在应对有害藤本危害时,勿忽略筛选出不惧该藤本植物种可能,在不使用农药、无有效动物或微生物天敌情况下,它们有可能成为生态安全防控改造树种。

  • 标签: 生态公益林 生态改造 藤本危害 抗覆盖 耐覆盖
  • 简介:近年来,铃木氏果蝇作为一种重要水果害虫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该虫已传入美洲、欧洲许多国家并不断扩散蔓延,对当地水果造成严重危害;该果蝇在我国危害也呈逐年加重趋势.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有关铃木氏果蝇研究结果,综述了其生物入侵过程,分析了其生物入侵特点,重点介绍了国外针对铃木氏果蝇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最新研究成果.现有研究成果表明:铃木氏果蝇生态适应性强,扩散迅速,危害严重;加强铃木氏果蝇入侵生物学研究,对于该害虫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铃木氏果蝇 生物入侵 入侵生物学 入侵过程 防控
  • 简介:2005年在黑龙江省东宁县部分果园中发现苹果蠹蛾危害,由于当地果树管理粗放、果农认识不足等,最初该虫扩散较快,至2007年东宁县苹果蠹蛾发生面积已超过400hm~2。苹果蠹蛾在黑龙江1年发生2代,越冬代成虫发生时间较长,不利于化学防治。相关部门调查研究表明,以刮老翘皮、束物诱杀、挂杀虫灯、用性诱剂与化学防治相结合能取得理想防治效果。

  • 标签: 黑龙江 苹果蠹蛾 性信息素缓释剂 杀虫灯
  • 简介:【背景】西花蓟马是近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暴发成灾重要入侵害虫。【方法】本文通过改进STE法提取西花蓟马基因组DNA,对西花蓟马ISSR—PCR反应体系中DNA、引物、Taq聚合酶、buffer缓冲液、dNTPs、Mg^2+和去离子甲酰胺等7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初步筛选出各因素较优浓度;然后对影响较大4个因素进行了正交设计试验L15(4^4),建立了适合西花蓟马ISSR分子标记最佳反应体系。【结果】在20μL反应体系中包含模板DNA30ng、10×Buffer2.0μL、引物1.05μmol·L^-1、Taq聚合酶2.0U、dNTPs212.5μmol·L^-1及MsS042.25mmol·L^-1。【结论与意义】利用采自云南昆明、玉溪、楚雄、红河、保山、昭通、丽江、大理和普洱9个地方西花蓟马样本对所建立反应体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优化后体系适用于西花蓟马遗传多样性分析,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西花蓟马种群结构奠定基础。

  • 标签: 西花蓟马 ISSR-PCR 反应体系 单因素试验 正交设计试验
  • 简介:【背景】瓜实蝇是一种重要世界性检疫害虫,广泛分布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室内和田间测定了液体植物保护膜对瓜实蝇控制效能,并初步探索了该保护膜作用方式,以期为瓜实蝇绿色防控提供一定技术支撑。【方法】测定了应用保护膜后瓜实蝇产卵、存活以及对苦瓜为害率。【结果】保护膜显著影响了瓜实蝇产卵、存活以及选择性。随着保护膜浓度升高,瓜实蝇存活率和在供试苦瓜段上产卵量逐渐下降,但300和400倍保护膜之间差异不显著。当浓度达到400倍时产卵量最低,为0.33粒,死亡率最高,约为50%;室内研究发现保护膜可持续影响瓜实蝇产卵5d;此外,通过将保护膜应用在损伤苦瓜上,发现保护膜并没有抑制瓜实蝇产卵。在田间,研究发现苦瓜果长影响了保护膜应用效能,2种果长苦瓜应用保护膜后12~14cm苦瓜被害率显著低于6~8cm苦瓜被害率。【结论与意义】400倍植物液体保护膜是防治瓜实蝇最佳浓度,应用时间建议每4d一次。保护膜最合适应用时期为果长发育至12~14cm时,即生长后期。施用保护膜时一定均匀,且在寄主果实受到损伤时不宜喷施保护膜。

  • 标签: 液体植物保护膜 瓜实蝇 效果评价
  • 简介:本文通过随机摆放寄主植物(呈圆形)和采用Y形嗅觉仪实验方法,研究了螺旋粉虱成虫对多种不同寄主植物趋性差异,寻找诱集植物,为螺旋粉虱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0种寄主植物同时存在时,螺旋粉虱成虫趋向在番木瓜和番石榴上停落、取食和产卵;在不同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Y形嗅觉仪实验中,螺旋粉虱雌成虫对番木瓜、番石榴趋向性最强。

  • 标签: 螺旋粉虱 寄主植物 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