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80 个结果
  • 简介:充分就业引起工资上涨是造成经济衰退或经济危机的首要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利润挤压论”。这显然违背了马克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马克认为,仅仅在非常特殊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短暂”的工资挤压利润现象,而且资本家可通过“增加需求”来提高商品价格,因此“利润挤压论”是虚假的;工人为了更高水平的工资而时刻进行阶级斗争,是明智的行为,是实现阶级过渡的前奏。卡莱茨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的这一理论基因,并结合对法国“百隆实验”的评估坚决驳斥了“利润挤压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阶级过渡的社会主义策略。

  • 标签: 马克思 卡莱茨基 利润挤压论 社会主义策略
  • 简介:把马克主义的道德和公正看做反剥削不仅是狭隘的做法,而且得出的结论与马克主义的道德观相对立.马克主义的道德观归根到底取决于一种底蕴深厚的自由思想,最好根据异化的观点来理解马克的剥削概念,而不能只把剥削理解为无酬的剩余劳动和物质剥夺.马克反对那些以权利为基础的主张,但如果以马克自己的推理,他本来会接受某些权利.马克有合理的理由来反对某些"资产阶级"权利,他认为它们是异化的根源.因此,如果我们接受马克对作为自由对立面的异化的批判,那么我们所提出的权利就必须避免或克服异化.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自由道德观 生产公正 自由 分配制度 平等原则
  • 简介:德国学者乌利·舍勒尔论述奥托·鲍威尔思想的现实意义殷叙彝摘编德国《新社会》杂志1995年第7期发表了"奥地利马克主义"研究专家乌利·舍勒尔题为《奥托·鲍威尔有多大现实意义?》的文章,该文结合苏东剧变后欧洲左派的思想状况论述了鲍威尔思想的现实意义。舍...

  • 标签: 鲍威尔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思想 舍勒 民族问题 考茨基
  • 简介:随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法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维权的意识,高校的学位纠纷也更多的走上法庭。其中最主要的纠纷原因有学生学术上违反了高校有关制度导致被剥夺学位资格、学生不满足高校的学位标准不被授予学位。对此,笔者首先分析了高校学位纠纷的原因,并从法理学角度分析了高校学位纠纷。

  • 标签: 高校 学位纠纷 法理学
  • 简介:近些年来,中国各大高校开始着手于校园内基础建设的建设,在'科教兴国'口号的号召下,国家已经把高校基础建设工作作为项目的重点,不断对其进行加强与深化,力求做到万无一失。尽管如此,在各个高校基础建设中仍然出现了大批量的反索赔的问题,究其原因,则是高校基础建设的反索赔管理不够到位。对此,笔者根据一直以来的相关研究,对反索赔进行了论述,并将分析结果写于下文。

  • 标签: 高校 基础建设 反素赔 管理
  • 简介:美国人权外交在实施"人权外交"的国家中,由于其特殊的国际地位与思想传统,美国的人权外交政策最为引人注目。"人权外交"一词虽然尚属新生,但作为实践,该种行为在美国的对外关系史上始终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且已成为美国冷战后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一美国学者所言:"较之其他任何国家,

  • 标签: 美国学者 人权外交 现实利益 意识形态 困境 动因
  • 简介:今年是恩格斯诞辰190周年。恩格斯的一生是创立共产主义学说、实践共产主义事业和做一名忠实的共产主义者的一生。作为马克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和现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参与了马克主义创立、论证和发展的全过程,对马克主义作出了全面、独特和卓越的贡献。

  • 标签: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 独特地位
  • 简介:马克主义的中国化就是以中国的实际为前提对马克主义的选择和应用,以及在马克主义的指导下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改造的互动.五四前后,马克主义的传播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要,同时社会的变革、东西文化的碰撞以及主体性的内在机制都为马克主义的最初传播创造了现实的可能;而实用的选择、学以致用的方针、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又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

  • 标签: 中国 马克思主义 传播
  • 简介:<正>由法国《当代马克》杂志发起的第一届"国际马克大会"于1995年9月27—30日在巴黎举行(《国外理论动态》1995年第35期曾刊载了关于这次会议的综述)。大会是为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而召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大会 国际 巴黎 会议 当今世界
  • 简介:战争性质问题是马克主义确定对待战争正确态度的客观依据。要正确认识当代战争性质,坚持马克主义关于战争性质的基本观点,包括从马克主义立场出发认识战争性质、根据政治目的区分战争性质、依据具体情况区分战争性质、依据时代特点多视角判定战争性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战争性质 政治目的 正义性
  • 简介:马克认为,分工劳动形成了特有的'集体力',作为'社会劳动生产力'存在,呈现为'成倍增长的生产力';'集体力'源自分工激发的理性成果共享,是人类从'世界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展了国际分工关系范围,使分工成果共享得以更广范围更大程度实现,客观上构成共享'集体力'的世界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信息时代的创新选择。

  • 标签: 马克思 集体力 分工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正>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在我们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诸多因素。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而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既要坚持马克主义,更要发展马克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一方面,用马克主义去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赋予马克主义以新的内容、生机和活力,使其得到丰富和发展。

  • 标签: 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改革 政治体制 深化改革 生产力发展
  • 简介:美网站www.16beavergroup.org2006年11月15日发表了西雅图一家报社在华盛顿大学对阿兰.巴迪乌(AlainBadiou)所作的访谈文章,介绍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巴迪乌思想发展中的影响,以及巴迪乌对当前政治和国际形势的看法。文章主要内容如下。记者:我想请您谈谈60年代中期以来您的政治生涯和研究生涯。您对政治革命、马克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看法后来有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巴迪乌:在我参加政治活动的最初几年,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事件。一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阿尔及利亚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通过这场斗争,我知道了政治信念不是数量上的问题。因为在战争开始时,只有少数人反对这场战争。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教训:当你认为必要,并且认为那个事情正确时,就去做,不必在意有多少人同意你的看法。第二个事件是1968年的五月风暴。在五月风暴中,我了解到我们必须建立知识分子和工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我们不能只通过党派、社团等的中介作用来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直接在政治活动中建立这种联系。我对毛泽东思想以及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那一阶段的文化大革命的兴趣在于:一种政治信念,它在知识分子和工人之间建立了某种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这里有...

  • 标签: 阿兰·巴迪乌访谈 革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阿兰·巴迪乌
  • 简介:吸纳社会性别研究,是发展马克主义妇女理论的一条有效路径。一方面要借鉴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要整合社会性别研究的关注点。具体而言,社会性别研究的一些特有概念对于马克主义妇女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社会性别研究对于马克主义原有概念内涵的扩大,可以丰富马克主义妇女理论的内容;社会性别研究对于马克主义已有理论内容的扩展和补充,将促进马克主义妇女理论的发展。

  • 标签: 社会性别 马克思主义 妇女理论
  • 简介:2018年5月5日,正值马克诞辰200周年纪念日,第二届世界马克主义大会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世界五大州30多个国家的1100多名国内外学者参加了大会,就与马克和马克主义相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专题演讲并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对中国的马克主义研究富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学者 当代世界 专题综述 中国 马克思主义研究 国外
  • 简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针对网络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从满足大学生的价值需要、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入手,积极寻找更能激发其需要情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起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 标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困境
  • 简介:目前,大学生党员规模庞大、人数持续增长。大学生党员既是青年知识精英,也是青年政治精英,他们的政治忠诚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命运前途。大学生党员在政治思想上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利益复杂化带来的多重挑战,如何开展对他们的政治忠诚教育,已成为高校必须致力解决一项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从马克主义视角探讨了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科学内涵,通过运用实证调查方法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忠诚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以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和问题对策。

  • 标签: 大学生党员 政治忠诚教育 研究对策
  • 简介:便随社会发展,北京现有高校近百所,在校生共计近60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学生干部在引领学生群体方面起到了重中之重的作用,学生干部的培养问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首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方式的探索,为继续探究学生干部培养路径奠定理论基础。

  • 标签: 高校 学生干部 培养
  • 简介:文章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全球治理的状况。中心议题是:在全球化时代,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国家主导的策略改善贸易状况,成为制造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从而与发达国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竞争力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将全球治理扩展至发展中国家,从而规范这些国家的行为,促使其向外国投资开放。然而,要想将发展中国家成功纳入全球治理体系,须在这些国家内部建立能够改变其政治文化的制度。鉴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独特问题,要想达成上述目标,仅靠推动这些国家的国际化进程是不够的。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作者认为,要想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与全球治理相符的内部制度,必须使这些国家确信全球治理不仅对发达国家有益,对它们自身同样有益。

  • 标签: 全球治理 第三世界国家 社会建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