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重点关注印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MSR,简称"海丝路")做出的回应。对于从古至今与中国有着密切往来的南亚地区而言,这一倡议已产生重大的影响。尽管将"海丝路"视为海上往来沟通的桥梁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但南亚国家在落实具体决策时仍旧面临外交和政策困境。虽然经济的相互依存、基础建设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家经济向海洋定位的方向为中国与南亚国家创造了大量合作互补的可能性,但小国所要承担的地缘和外交压力以及国内政治共识的缺乏,使它们很难对中国的倡议做出有效的回应。尤其是孟加拉和斯里兰卡一直在努力寻求以一种务实平衡的方式加入丝绸之路倡议。与此相比,印度仍然对中国"海丝路"倡议的长远动机存疑,并采取模糊立场。尽管认识到"海丝路"倡议有符合印度重要经济利益的潜力,但印度对中国崛起的地缘政治担忧以及对中国在印度洋日益增强的影响力的不安,使"海丝路"在印度的发展充满坎坷。

  • 标签: 南亚 印度 斯里兰卡 孟加拉国 “一带一路”
  • 简介: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简称“复旦中国周边中心”,CenterforChina’sRelationswithNeighboringCountriesofFudanUniversity,CCRNC—Fudan)成立于2013年11月11日,隶属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同时也是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分中心。

  • 标签: 国家关系 复旦大学 中国周边 简介 CENTER 创新中心
  • 简介:2016年春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和其他IMF高层官员来北京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并与中国领导人和相关经济金融部门负责人进行会谈。中国已成为IMF第三大股东,而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新的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也将于今年10月开始全面走入国际金融领域,中国与IMF的交流备受关注。

  • 标签: 特别提款权 货币篮子 高层官员 克里斯蒂娜 国际金融领域 国际金融体系
  • 简介:2015年11月27-28日,由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复旦发展研究院主办,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中国—东盟关系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印度尼西亚外交部联合国事务政策分析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印度尼西亚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柬埔寨皇家学院、缅甸仰光大学.

  • 标签: 中国外交部 海上丝绸之路 国际研讨会 东盟关系 研讨会综述 复旦大学
  • 简介:人文交流有助于各国民众加深了解、沟通顺畅,这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增进政治互信,加强经贸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高质量的人文交流是改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现状进行梳理,针对目前“16+1”合作机制在人文交流方面存在的挑战和瓶颈加以分析,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 标签: 中东欧国家 中国中东欧 交流现状
  • 简介: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逐步上升为中国外交全局的"重中之重"地位。中国周边外交的历史性新进展体现在推行了中国周边外交新战略,主要包括倡议建设"命运共同体"、绘制"一带一路"新宏图、构建"亚洲新安全观"、主导创设"亚投行"四大战略性新措施;走出了中国周边外交新路径,主要包括提出"合作共赢"的核心理念、实行中美两安全体系的"兼容共存"、构建与俄印日地区大国新型关系、推行"友邻外交"新特色、运用"底线思维"保障中国和平发展和统筹"六大板块"和"印太两洋"新路径;提出了未来中国周边外交的新课题,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的周边大国外交、谋划"大周边外交"顶层设计、明确中国周边争端国家和争端问题的战略定位、注重陆海统筹、海海统筹的布局和方略、大力推进周边外交人才工程建设等新课题。研究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的新战略、新路径和新课题,对于理解中国外交的发展全局和周边外交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国周边外交 新战略 新路径 新课题
  • 简介:'察哈尔圆桌:中国外交如何从国家中心转向公民中心——王逸舟作品《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的转型》座谈会'于2016年3月22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察哈尔学会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记者和出版业的朋友齐聚一堂,共同讨论王逸舟教授的著作《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的转型》。本文摘录了部分与会者的观点,以飨读者。作者王逸舟关于中国外交由以国家为中心向以公民为中心转型的提法属于新见,欢迎读者就此展开讨论或投稿本刊。

  • 标签: 王逸舟 北京大学出版社 战略层次 国际关系学院 日本漫画 两国关系
  • 简介:2015年6月23日,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在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支持下,举办了"全球公域秩序与中国应对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就"全球公域概念"、"美国的全球公域防务战略".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讨会综述 公域 秩序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南京政治学院
  • 简介:印度尼西亚作为东南亚地区大国,其提出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在内涵、目标上存在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契合点。“一带一路”与“全球海洋支点”之间存在对接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双方之间的对接可以从互联互通、渔业合作及安全合作三条路径中寻找可能的突破。但是关于对接的风险评估也是中国必须审慎对待的问题。在与印尼对接的问题上,需要注意中国自身的主体地位和政治账与经济账之间的平衡,注意印尼国内治理不健全和大国平衡带来的可能风险。中国与印尼的对接固然存在诸多挑战,但是对接的成功不仅能够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和中国地区环境的改善,更会带来战略意义上的突破。

  • 标签: 一带一路 全球海洋支点 风险评估 路径实施
  • 简介:作为一个拥有成熟公民社会的发达国家,日本在海外有着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非政府组织(NGO)。其中,东南亚是日本NGO进入时间最早、活跃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东南亚地区的日本NGO与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合作机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资金、智力等方面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NGO在东南亚地区的活动不仅对当地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的东南亚外交起到了推动作用。日本的这一案例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NGO外交提供借鉴。

  • 标签: 非政府组织 日本外交 东南亚 中国
  • 简介:印度尼西亚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近些年,印尼制定了新的海洋发展战略,推出多项政策措施,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朝着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迈进。但印尼要实现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强国的目标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中印尼应以联合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船舶制造、内海航运及相关产业为重点,深化两国的海洋经济合作。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海洋经济 中印尼海洋经济合作 海洋生态环境 保护滨海旅游
  • 简介: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最积极的增长点。随着我国'走出去'构想、'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跨国经营、海外并购的浪潮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仅是经济行为,也具有政治、外交等功能。跨国公司的外交中性优势有助于其在东道国更好地开展公共外交。本文以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民营企业之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回顾了其近几年海外并购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梳理和分析了在海外并购中我国跨国企业的公共外交职能。

  • 标签: 公共外交 海外并购 本土化经营 并购过程 国家安全 经济发展
  • 简介:2015年12月1-2日,由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主题"2015年中国周边外交的评估与展望",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外交部亚洲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清华大学.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周边外交 研讨会综述 展望 评估 经济研究所
  • 简介:历史上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大战略取向转型有四种表现形式,即战略重心、攻防政策、制衡倾向、联盟战略,其中,战略重心的转型居于主导地位。影响陆海复合型国家战略转型的要素有6个:战略地理结构、攻防平衡、地缘威胁、资源汲取、战略学说、战略决策。笔者依托上述6个因素,分析了德国(1890-1918年)与苏联(1962-1982年)的战略转型成因和历史经验教训。笔者分析了中国战略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限制:地缘威胁的双重易受伤害性导致海陆资源分配分散化问题;先天地理条件的限制;联盟的可获性和有效性较低;避免过度扩张倾向;保持战略决策的连贯性。中国的战略转型最容易克服的可能是技术革新,最难克服的是战略决策和威胁判断中国要保持经济建设与国防投入、内政与外交、海权与陆权、大战略手段和目的等之间的平衡协作,注重防御性和威慑性的战略取向,加强危机管控,兼顾海权的国际公共安全产品属性。

  • 标签: 海权 陆权 大战略转型 陆海复合型强国
  • 简介:2016年10月16日,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西北周边局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挑战与进展”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1楼会议室召开。

  • 标签: 丝绸之路 经济带 研讨会综述 中国 局势 北周
  • 简介:阿拉伯半岛和中国的文明对话源远流长,地理、经济、文化上的因素决定了两个地区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相互交流、融合的必然性,两地的交流往来自公元651年正式开始以来便从未间断.本文以阿拉伯文、中文文献以及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伊斯兰教兴起至20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和中国往来的历史进行回顾,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证实中国一海湾关系在最近十年的有力恢复是双方关系的一种常态.

  • 标签: 阿拉伯半岛 中阿关系 文明对话 伊斯兰文化
  • 简介:随着中国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地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然而,当我们的政府、企业以及民间团体在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进步和成功的同时,却也不断伴随着部分国家、部分地区人民流露出的不解、警惕、甚至是误会。如何有效地传播中国形象,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挑战。本刊编辑部专访了法国资深外交官、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魏柳南博士,希望通过学习借鉴他长期从事外交工作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开展公共外交工作有所启迪。

  • 标签: 柳南 公共外交 Lionel Vairon 中国问题专家 中国声音
  • 简介:2016年11月9日,美国共和党人唐纳德·特朗普赢得了美国第58届总统大选,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的当选,即使在美国国内,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褒贬不一,但无论如何,特朗普都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他的竞选诺言会不会一一兑现?他能否做到“让美国再次伟大”?他会不会把美国带回孤立主义?他的外交政策将如何推进?对于中国而言,更关心的是在特朗普领导下,美国的对华政策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此,本刊约访了长期研究中美关系、曾在2004年采访奥巴马并预测其当选总统的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王冲先生。

  • 标签: 专访察哈尔学会 中国国际关系 中美关系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