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5 个结果
  • 简介:作为“神话重述”系列之一,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重量》不仅在内容上安排背负苍天的阿特拉斯最终放下宇宙,让为生活所困的当代叙述者不断出走,为这些人物设想了放下重负的种种可能,而且在叙述实践上放下“宏大叙事”和“影响的焦虑”等重负,通过复调型私人叙事、杂语和时空体对话等异质化叙述方式思考存在的个体特异性和荒诞性、责任的必然性和自由的相对性,赋予了古典神话以当代意义和新的生命力.

  • 标签: 珍妮特·温特森 《重量》 神话重述 异质化叙述 存在主义
  • 简介: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泡沫经济的全盛时代,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呈现出后现代的诸多特征.岛田雅彦就是这一时期受到瞩目的年轻作家.他创作了许多具有后现代文学特点的作品,除小说以外,他还涉猎音乐、美术、戏剧和解剖学等领域,堪称是一位"多媒体"作家.本文论述了岛田雅彦的文学形式和内容,指出岛田的作品涉及了大量后现代的主题.通过分析《彼岸先生》、《燃烧的尤利西斯》等作品,本文认为岛田的文学特点可以用"滑稽模仿"和实验性来概括.他在小说中对叙事手法进行了各种实验,展示了后现代文学的特点.进入90年代,岛田雅彦在强化小说的故事性的同时,继续对小说的叙述手法进行实验.他更加关注危机四伏的日本社会,通过作品对日本社会敲响了毁灭的警钟.

  • 标签: 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 滑稽模仿 叙述形式 日本社会
  • 简介:美国后现代文学批评家伊哈布·哈桑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是从先锋派文学开始的,他认为先锋派是后现代主义这个交响乐中必不可少的前奏。他从古希腊俄耳甫斯的神话中揭示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学是"沉默的文学",是那些毁灭与创造并进的先锋派文学,而它们是后现代主义的先行者。

  • 标签: 哈桑 沉默的文学 先锋派 后现代主义
  • 简介:本文从超验主义的维度解读了的宗教思想.在超验主义思想的启示下,霍桑通过暴露了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性对立的灵魂,并进一步揭示了善恶相生的辩证关系,指出了犯下罪恶就是救赎的开始,从而为正视清教主义的罪恶找到了勇气.

  • 标签: 超验主义 灵魂 二性对立 善恶相生 救赎
  • 简介: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成立至今,其创作的动画电影不仅取得艺术与商业的双赢,更成为近几年动画界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显现是皮克斯动画区别于以往迪士尼经典动画的最大不同,同时也是皮克斯动画区别于其他同时期美国动画的主要特色之一。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皮克斯动画电影 戏仿
  • 简介:后/印象主义画派重户外写生,追求视觉印象的真实,用奔放的笔触糅合相互并列而并不融合的色调,强调发挥色彩独立的造型功能,善于捕捉瞬间光感下物象色彩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坦言受该画派影响的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明显可见对后/印象主义画派技巧的吸纳,主要表现在对意象、光线和色彩的处理,内心独白与并列对照的大量使用及小说内在结构的营建三方面。

  • 标签: 后/印象主义 福克纳 绘画 小说 印象主义文学
  • 简介: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通过表征实践生产出有关“他者”的知识,为帝国主义权力的运作提供帮助。在一些美国文学作品中就是凭借这种“东方主义”话语,将华人男子制作成被“阉割”的、“女性化”的、甚至是专搞“同性恋”的“他者”,从而在法律、意识形态等方面合法地将华人移民排斥在美国公民的行列之外。这种现象在美国华裔女子中也严重地存在着。

  • 标签: “东方主义” 美国华裔文学 男性形象 他者 美国文学 话语
  • 简介:本文试图论述澳大利亚当代小说中殖民主义的意义,分别讨论了殖民主义与民族身份的确认、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种族主义暴力,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等,指出殖民主义不仅可以作为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澳大利亚社会过去的经历;也可以成为一座丰富的历史矿藏,从中提取各种营养和素材,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 标签: 澳大利亚 小说 当代 殖民主义 民族身份 多元文化主义
  • 简介: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重读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作品.文章首先揭示作者取材于历史,通过历史'再现',打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确立'边缘话语'立场的创作方法;其次,从作品中暴露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性别压迫及宗教迫害等问题,剖析作者消解中心意识形态的创作倾向;最后,从小说中的道德说教、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及人文主义的宗教思想,剖析作者对中心话语质疑、颠覆之后的一种重建愿望.

  • 标签: 乔治·艾略特 早期作品 新历史主义 边缘话语 中心话语 创作倾向
  • 简介:<正>1900年,代表马来语文学初级阶段最高成就的作家高墨尔连续发表了几部浪漫主义小说《帕伊娜姨娘》、《萨莉格姆姨娘》和《西蒂·阿伊萨》等。他的小说都是以农村为背景,以爱情为题材,歌颂那些思想和灵魂尚未受到城市文明污染的朴实善良的人物,反映农村生活的纯洁和清新与外来因素的干扰和破坏。故事感情色彩很浓,多以悲剧结尾,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最下层人物的关切和同情。

  • 标签: 苏门答腊 浪漫主义小说 家庭 规范化 民主思想 家族成员
  • 简介:游记文学在18世纪到19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化中曾享有唯我独尊的特权地位,其流行程度超过了其他任何形式的文体,并且与当时的民族文学和民族身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基于表达事实和虚构的位置感的需要,多数浪漫主义游记文学都包含获得历史可靠性的强烈愿望。在坚持游记文学真实性的同时,浪漫主义作家从不掩饰对其他游记作品和史料的借鉴、吸收和引用。本文以浪漫主义核心游记文学史观为切入点,以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三章被控剽窃的事实为依据,着重讨论浪漫主义关于“文学式借用”与“有罪式剽窃”观念的形成,以及拜伦剽窃案的文学影响和对后世创作的意义。

  • 标签: 浪漫主义游记文学 拜伦 剽窃 影响
  • 简介:中小说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为乡村世界的底层人民在这一转型语境中艰难异常的生活困境及虽然充斥欲望的喧嚣但难掩衰朽失陷之态的乡村社会。但其创作同时也表现出了现代表现手法与叙事节奏感匮乏等方面的问题。

  • 标签: 韩思中 权力 资本 乡村失陷
  • 简介:<正>当今西方思想界,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理论显得尤其耀眼。实际上,无论从政治理论还是从批评方法上看,这都是一种反文本主义的文化现象。这一理论之所以能在批评界暂行立足并再掀波澜是因为它在消解中心、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等方面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即后殖民主义强调的是一种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批评。其理论家几乎都无一例外从政治、历史和文学等层面全方位地探

  • 标签: 后殖民主义理论 东方主义 萨伊德 被殖民者 后殖民理论 西方文化
  • 简介:美国当代著名后现代主义作家约瑟夫·海勒的小说和暴露了美国统治集团的荒谬与腐败、美国社会的混乱与疯狂.小说中黑色幽默、语言游戏(包括语词歧义、悖论式的矛盾、非连续性)和通俗化倾向等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对深化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黑色幽默用无逻辑的、非理性的艺术形式来对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那种虚伪而又残忍的"理性",根据现实的情景而创造出一个可恶、可怕、可憎和可笑的世界指责这个病态社会里的非正义的丑恶现象,呼吁对人的尊严和对良心的保护.后现代主义认为,写作不过是作者内省的符号化过程,亦即指示自身的一种信息,指望在写作本身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身的意义.价值来源于虚构,意义产生于语言符号的差异,即符号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写作(特别是虚构文本的写作)仅仅是一种语言的游戏.在后现代,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与俗文学的界限基本消失.后现代主义填平了批评家和读者之间的鸿沟,更为重要的是,它弥合了艺术家与读者的裂痕,或者说,取消了内行和外行的界限.海勒的小说体现了这种"通俗化"倾向.

  • 标签: 约瑟夫·海勒 美国 小说 后现代主义 艺术手法 《第二十二条军规》《最后一幕》
  • 简介:"虐恋"是一个刚刚兴起的网络言情小说模式。这一模式反映着多重的悖谬,如当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与传统的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心理悖谬、唯情主义的时尚倾向与功利主义的追求之间的价值悖谬等,然而最根本的还是体现了消费主义文化本身的悖谬:既寻求个体体验的丰富与自足,又不得不把这种体验建立在市场和社会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这是一种根本上无法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先天不足的体验主义

  • 标签: 虐恋 网络文学 消费主义
  • 简介:爱默生和梭罗所奉行的超验主义自然观无法完全解释艾米莉·狄金森内心深处对"自然之谜"的疑惑,因她有意识地在诗歌创作中进行了极富独创精神的"再定义":"自然"等同于"知识",为直觉或"超灵"难以洞悉;"自然"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它对人的基本利益漠不关心,两者之间的疏离感无法打破.因为不能体悟"自然"的本质,诗人对"自然"的敬畏感逐渐加深,也构成了她对超验主义自然观冷静的质疑.狄金森和爱默生都相信读者应该经由个人的实践去感受和解读"自然之谜",而两者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狄金森最终确定该命题无解.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超验主义 自然观 再定义
  • 简介: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当代美国小说创作形式。在人物概念和人物刻画上,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既有明显不同之处,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到现代主义小说,再到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然后再到新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人物概念历经"人"、"人格"、"人影"和大写的"入"的转变。在人物概念看似回归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人物概念的过程中,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实现了超越,主要表现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兼收并蓄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人物刻画手段,塑造了兼具内在和外在特征、富于立体感的小说人物,凸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的创作走向。

  • 标签: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 人物概念 人物刻画
  • 简介:本文运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方法重新解读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通过对情节单元进行历时和共时的排列和聚合,揭示了文本表层的"二元对立"关系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社会结构。

  • 标签: 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对《呼啸山庄》的作者、作者笔下的人物及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早期的现代派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作家病态的创作气质与审美创造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相通的;作家笔下所塑造的希斯克厉夫是个异化的人,异化正是现代派文学的主要描述对象;在表现形式上,《呼啸山庄》也体现了带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哥特体的形式因素。

  • 标签: 现代主义 创作气质 异化 哥特体
  • 简介: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余华大量阅读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现代主义小说,深受其影响,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把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技巧和中国经验以及经典文学传统融合起来,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世纪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越来越回归传统,越来越中国化和民族性,但不是很成功,这让余华很困惑。余华的成功和困惑具有代表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成功和困惑。

  • 标签: 余华 现代主义 先锋 阅读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