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救治、留观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2018年6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7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依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9)。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行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出诊时间、洗胃时间、留观时间、患者心理状态。结果 观察组急救成功率为92.25%,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诊时间、洗胃时间、留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救治率,改善心理状态,缩短留观时间。

  • 标签: 急性酒精中毒 优化急救护理流程 留观时间 急救成功率 心理状态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基础护理流程的优化在创建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 方法 2013 年 10 月~ 2014 年 10 月通过完善及修订手术室基础护理流程,加强护理人员基础操作及护理流程培训,强化护理人员护理意识,比较基础护理流程优化前后护士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患者医院性感染率、护理风险事件及护患纠纷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优化后护理人员沟通能力、责任心、基础护理、服务态度、书写规范性、应急能力及总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优化前( P<0.05 )。优化后患者医院性感染率、护理风险事件及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低于优化前,而患者满意率高于优化前。 结论 优化手术室基础护理流程将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 标签: [ ] 基础护理流程 优化 手术室 护理质量 优质护理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流程化护理对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心理状态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抽选78例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作为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样本抽选时间为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期间。应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流程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检查前5min和麻醉清醒后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亦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流程化护理应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流程化护理 无痛胃肠镜检查 心理状态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工作中采取不同的护理流程对其急救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急诊科自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临床调查的研究对象,按照所给予急诊护理干预模式的不同将其平均、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分别采取常规急诊护理流程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急救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急救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得知,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均不及研究组,其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工作中,为了争取更多的急救时间,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须对常规急诊护理干预实施优化,并将其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护理的最佳方案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脑梗死 急救效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快速护理流程在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收治的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随机抽选80例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流程,实验组给予急诊快速护理流程,两组各40例,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的血红蛋白报告时间、输血流程启动至实施时间、内镜启动至实施时间、抢救室平均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好转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死亡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中,应用急诊快速护理流程,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急诊快速护理流程 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 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药品生产企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质量管理,需要围绕药品研发与生产质量、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控制等实际质量建立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新形势下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的中心是药品质量,立足这一中心推动药品生产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本文基于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的分析,明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情况与需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改进策略,旨在促进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的完善与发展。

  • 标签: 药品生产企业 质量管理 改进策略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流程化的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 方法 :以医院收治的 56 例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急救护理方法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28 ),分别为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和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化,前者设为对照组,后者为研究组,观察两组急救效果。 结果 :研究组急救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且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化在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缩短医院及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及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化 急性重度颅脑损伤 急救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AM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及满意度。方法:选定本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急诊接诊的102例AMI患者,根据“单盲随机抽样法”分组,参照组51例患者予以传统护理,实验组51例患者予以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比较急诊抢救指标、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分诊评估、首份心电图、静脉通道建立、PCI手术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满意度(96.08%)高于参照组(74.51%),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有效缩短AMI患者急救时间,提高满意度。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 抢救效果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腔镜器械处理流程优化联合信息技术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效果观察。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将2019年1月至2019 年12月处理的器械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理方法管理;将2020 年1月至2020 年12月处理的器械包作为试验组,采用流程优化联合信息技术对腔镜器械进行管理。对比在不同管理方法下,器械交接时间、器械等待灭菌时间、腔镜班岗位总培训时间、器械清洗质量检测、器械遗失数、器械错配数、器械损坏数、手术室护士和手术医生的满意度。结果 经管理后,试验组器械交接时间、器械等待灭菌时间、腔镜班岗位总培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器械清洗质量检测合格率、手术室护士和手术医生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器械遗失率以及器械错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镜器械处理流程优化联合信息技术可有效提高腔镜器械的周转率、减少器械包错包率、缩短培训周期、提高手术室护士和临床医生的满意度。。

  • 标签: 腔镜器械 处理流程优化 信息技术 消毒供应中心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讨论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临床中胸痛评估、诊断流程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均为2020年7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本院急诊科接受急性胸痛诊断的患者,采用数字分组法,平均分成相同人数的两组,A组与B组。A组患者接受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诊断,B组患者接受常规诊断,对比两组患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A组患者的确诊率及患者满意度高于B组,组间数据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诊科急性胸痛 胸痛临床评估 诊断流程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医院收治的1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护理措施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未实施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研究组患者实施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并发症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和预后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7,P<0.05)。研究组气道阻塞、脑疝、中枢性发热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8,P<0.05)。研究组患者的到达急诊科时间、送至专科治疗时间及初步处理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3、3.140、3.178,P<0.05)。研究组患者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下肢FAM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6、3.860、4.142,P<0.05)。结论:予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干预效果确切,能提升其救治成功率,改善其近期预后,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再发,缩短其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 标签: 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 心脑血管疾病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提高护理人员动脉血气分析采集流程正确执行率的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间上责任班的护理人员中,随机抽选3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例数均为15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方式。结果:在血气分析采集流程正确执行情况方面,实验组正确率92.80%,对照组正确率26.00%,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动脉血气分析采集流程中,应用PDCA循环,其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正确执行率,提升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PDCA循环 动脉血气分析 采集流程 执行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基于急救护理质量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流程护理的方案及其临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间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36例和观察组(基于急救护理质量构建的急救流程护理)36例。将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LVEF、LVED)在护理前后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VE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基于急救护理质量构建的急救流程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急救效果。

  • 标签: 急救护理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急救流程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规范性卒中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间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32例和观察组(规范性卒中急诊护理)32例。将两组患者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接受治疗时间以及不良反应评分在护理后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接受治疗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规范性卒中急诊护理,能有效缩短患者从接诊至治疗的时间,提升急救成功率,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 标签: 规范性卒中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应用于急诊科主动脉夹层患者效果。方法:将2022年2月至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诊科主动脉夹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流程、绿色通道护理流程。结果:在护理满意度比较方面,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在急诊科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中,能够通过提供快速、高效、综合的护理服务、情绪支持、信息沟通等方式,增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值得参考。

  • 标签: 绿色通道护理流程 急诊科 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现阶段,口服固体制剂是最常见的药物剂型之一。与液体制剂相比,口服固体制剂具有更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使用方便,依从性好等优点。由于口服固体体制制剂的药物制剂类型、工艺步骤以及辅料种类都非常多,所以在对工艺研究过程中需要从工艺研究验证、质量、稳定性以及生物效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 标签: 固体制剂 制药工艺 问题与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化工制药工厂或企业的生产流程中,基本都会带有一整套科学系统的生产制药工艺程序。这些程序可以满足药品的干净度和生产成效要求,保证药品质量。制药工艺程序包括药品研发、原料采购、药品生产、检测、包装等一系列环节。其中,药品研发是保证药品质量和生产成效的关键因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对于药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不断改进药品生产工艺流程,发现并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这需要化工制药工厂和企业不断优化其生产制药工艺程序,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药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 标签: 化学制药 工艺优化 方式 问题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