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宫颈鳞癌分化程度与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定量指标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阴道镜病理证实的28例宫颈鳞癌患者,比较分析宫颈鳞癌病理分化程度及SUVmax,探讨18F-FDGPET/CT定量指标与恶性肿瘤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程度。结果:不同分化程度宫颈鳞癌的18F-FDGPET/CT的SUVmax存在显著差异,分化程度与SUVmax呈负相关(r=-0.845,P<0.05)。结论:根据18F-FDGPET/CT显像的SUVmax可初步判断宫颈鳞癌的病理分化程度

  • 标签: 宫颈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18F-脱氧葡萄糖
  • 简介:目的比较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不同诊断方法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52例甲状腺癌中31例肺转侈患者胸部CT、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131I全身扫描(^131I-WBS)及3项联合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31例甲状腺癌肺转移患者CT、Tg、^131I-WBS及3项联合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67.7%、89.5%、88.1%,83.9%、94.3%、93.6%,93.5%、99.8%、99.3%和100%、100%、100%。结论与CT及Tg检查相比,^131I-wBS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的价值更高,但仍有漏诊,故宜联合3项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肺转移 ^131I全身扫描 甲状腺球蛋白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33岁。1月余前体检于甲状腺下极触及一软组织肿块,当地医院穿刺提示左侧甲状腺癌可能,建议手术治疗,遂至我院就诊。查体发现:患者一般情况尚可,左侧甲状腺下极可及3cm左右、质地中等偏硬肿块,肿块底部未能触及,右侧甲状腺及双侧颈部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遂行超声、CT和MRI检查。

  • 标签: 超声检查结果 下极 右侧甲状腺 气管食管沟 肿大淋巴结 胸腺组织
  •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影像组学的肺结节恶性程度预测。方法:对肺部图像影像数据库(TheLungImageDatabaseConsortium,LIDC)-IDRI(ImageDatabaseResourceInitiative)中604例肺结节患者的CT图像进行分析,其中含肺结节的CT图像共2803幅,医师手工勾画肺结节轮廓。根据肺结节诊断标准,共提取96个灰度、形态和纹理高通量特征,输入基于随机森林的多类分类器进行恶性程度预测。恶性程度分为5级,以数字1~5表示。随机选取1000幅CT图像作为训练样本,剩余的1803幅CT图像作为测试样本,实验重复10次。结果:对于单个肺结节,5类恶性程度的平均预测准确率为77.85%。对于每一类预测,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均在0.94以上。对于每例患者,肺结节恶性程度的预测准确率为75.16%。结论:该研究提出的基于影像组学的方法对肺结节恶性程度的预测性能良好,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辅助信息,以利于早期发现病灶。

  • 标签: 肺结节 CT图像 随机森林 影像组学
  • 简介:目的:通过监测放射性131I显像、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值及胸部CT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thyroidcarcinoma,DTC)肺转移患者131I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行131I治疗的42例DTC肺转移患者,通过动态监测131I显像、Tg值和胸部CT等评价131I治疗肺转移灶的疗效。结果:42例患者中,5例临床治愈,20例好转,有效率59.5%(25/42);17例无效或病情进展,无效率40.5%(17/42)。单纯按131I显像、胸部CT、Tg值判断,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4.3%(27/42)、71.4%(30/42)和59.5%(25/42)。治疗前后Tg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026,P=0.043)。结论:131I能较为有效地治疗和控制DTC肺转移病灶。Tg值异常升高,经131I治疗后无明显降低,提示131I治疗疗效欠佳。131I显像、Tg值、胸部CT动态监测是查找肺转移和评价131I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肺转移 131I 甲状腺球蛋白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量^(131)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r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CT融合显像在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thyroidcarcinoma,DTC)远处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将153例确诊为肺转移和(或)骨转移的DTC患者(均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57例、女性96例,平均年龄(45.5±18.26)岁。所有DTC患者于口服治疗量^(131)I[平均(147.97±45.35)mCi]后的80-96h完成^(131)I全身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并单独对SPECT、CT和SPECT/CT融合图像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27例受检者经SPECT/CT显像显示为单纯肺转移(双肺转移109例、单纯右肺转移9例、单纯左肺转移9例)。其中80例SPECT图像表现为病灶摄碘或部分摄碘,另47例SPECT图像未见病灶明显摄碘。15例患者SPECT/CT中胸部CT图像未见肺内有转移性病变征象,但SPECT图像见异常~(131)I浓聚灶。所有153例患者中,26例SPECT/CT显像发现骨转移性病变,病灶部位最长见为脊柱(14例),然后依次为肋骨(6例)、四肢骨(6例)、胸骨(5例)、骨盆骨(5例)和锁骨(2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病灶部位^(131)I异常浓聚,但3例CT图像为阴性。结论:^(131)ISPECT/CT有助于诊断和评价DTC患者肺、骨等远处转移,可为DTC患者的疗效评价和治疗方案制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分化型甲状腺癌 碘放射性核素 融合显像
  • 简介:目的分析CT显示胃癌病灶体积、增强前后强化差值、组织分化程度、免疫组化指标与胃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CT征象及病理指标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前CT图像,测量CT图像上病变体积、增强前后强化差值,术后评估病变的分化程度,p53、Ki-67、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及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按是否有胃周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在CT显示胃癌病灶体积、强化差值及病理指标方面的差异。应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筛选以上参数中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并对独立因素与转移淋巴结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对计量预测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出最佳预测界值。结果36例患者手术证实胃周淋巴结转移,余21例未见淋巴结转移。转移患者病灶的CT体积[(33.0±25.0)cm^3]显著大于无转移患者[(33.0±25.0)cm^3vs.(6.4±4.4)cm^3,P〈0.05],但两者强化差值无显著差异。淋巴结转移患者病变的EGFR阳性率(24/36)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9/21)(P〈0.05),但两者Ki-67和p53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表明,仅有肿瘤体积及分化程度可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且肿瘤体积与转移淋巴结数量呈显著正相关,6cm3为肿瘤体积对转移淋巴结的最佳预测界值(灵敏度100.0%,特异度87.5%)。低分化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数也显著高于中分化患者(P〈0.05)。结论CT上胃癌病灶体积及组织分化程度与胃周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相关性,可能有助于提高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胃癌 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双低剂量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联合CTA在慢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以及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脑血流灌注情况及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拟诊为缺血性脑病并经MRA/CTA证实为单侧MCA狭窄患者38例,对照组为脑动脉正常者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20排CT双低剂量方案行全脑灌注检查,同时行头颅MRI检查;测量ROI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延迟时间(DLY)。采用Kendall’stau_b秩和检验评价脑动脉狭窄程度、脑血流灌注情况及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①患侧MCA狭窄程度与患侧脑梗死的程度无相关性(P=0.313)、与患侧灌注减低程度无相关性(P=0.848);②患侧灌注异常程度与患侧脑梗死程度呈正相关(P=0.000);③MCA轻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中出现梗死的单双侧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33,P=0.003)。结论:患侧MCA狭窄程度与患侧脑梗死程度、脑灌注血流量降低程度无相关性。

  • 标签: 双低剂量 大脑中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脑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