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的《马克主义美学研究》是CSSCI来源集刊,本刊热诚欢迎海内外作者投寄稿件或推荐优秀作品。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推进学术规范建设,敬请作者赐稿时参照如下规定:第一,所投稿件须系作者独立研究完成之作品,对他人知识产权有充分尊重,

  • 标签: 投稿须知 研究投稿 美学研究
  • 简介:毛泽东历来就高度重视马克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他曾提出,从一二百、到五千、一万,甚至一百五十万、几百万的马克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目标。他对何谓马克主义者的问题进行过详细分析。我们新的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的任务还远没有实现和完成,需要继续像毛泽东那样重视马克主义理论队伍的建设,需要当代马克主义者继续奋斗。

  • 标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者 理论队伍
  • 简介:<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理论工作者对毛泽东思想从各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撰写出大量专著。真可谓千姿百态,各呈丽姿。最近,辽宁出版社出版的李光灿、王中青二同志合著的《毛泽东同志对马克主义哲学的发展》(以下简称《发展》)一书,又给这百花竞放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园地增添了一朵绚丽的鲜花。《发展》独辟蹊径,史论结合,试图系统地把毛泽东对马克主义哲学的新贡献体现出来,这就使它别具一格。

  • 标签: 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哲学思想 毛泽东同志 新贡献 毛泽东思想研究
  • 简介:推进马克主义发展史研究的路径之一,是深化马克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主题,即深层次地发掘马克主义发展史研究主题。这个发掘可以从以下三个向度进行:马克主义发展史学科理论和范畴体系向度、超越马克主义发展史基础理论向度、对马克主义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现象向度。发掘与建构是同一个过程。理论研究的主题既是实践建构的结果,又是理论建构的结果。一些看似纯粹理论性的主题其实都有历史内涵,都应该被放到历史中去认识。对马克主义的每一个命题、结论和原理的认识都应如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研究主题 深度发掘
  • 简介: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马克主义观主要体现在: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马克主义观;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拓展运用的马克主义观;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自觉的马克主义观;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马克主义观。

  • 标签: 发展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观
  • 简介:马克主义发展的理论》文集的出版很适时,为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精神,推动全党马克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提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读物。同时,文集也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马克主义发展史研究探索了新路子。

  • 标签: 加强和改进 十五届六中全会 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 重要思想 决议
  • 简介:马克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马克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针对林彪、'四人帮'等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主义割裂开来、歪曲毛泽东思想的行径,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针对现实的中国社会与马克主义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差别,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邓小平提出马克主义是打不倒的,重新树立对马克主义的信心;针对未来的发展,邓小平提出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主义。由此构成了邓小平坚持与发展马克主义的思想脉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邓小平理论。考察邓小平对马克主义的坚持与发展,其重要意义在于:马克主义这把刀子不能丢,必须坚持马克主义指导下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不是修正主义,也不是传统马克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主义,我们要有高度的自信来坚持和发展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意味着它本身就是一个完善无缺的体系,我们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改革发展
  • 简介:本文着重探讨了卢卡奇对于马克与黑格尔的解读。恩格斯对于马克的解读并不能减少黑格尔对于马克的影响,因为马克对于黑格尔的思想根本就不了解。由于恩格斯没有对黑格尔作出公道的评论,因此最终也就没有对马克作出公道的评论。卢卡奇的解读也没有对黑格尔给出公道的评论,这是因为,他仍然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卢卡奇在解读黑格尔方面的贡献在于,他强调所谓的资产阶级哲学在黑格尔的思想当中达到了顶峰,并且,这种资产阶级哲学是具有内部矛盾的。同样地,卢卡奇也没有对马克作出公道的评论。第一,他只是暗示出了马克与德国哲学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但是却从来没有对其做出清晰的阐述。第二,虽然卢卡奇批评了恩格斯对于哲学的把握,但是,他从来没有明确地反驳马克马克主义具有连续性这样一种马克主义教条。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破坏他的马克主义信仰。因此,作为一个马克主义者,虽然他对于哲学有着很深的造诣,但是,他依然接受一种用政治学的方法去分析哲学问题的做法。现在,我们的问题已经不在于对正统马克主义进行保存,我们的任务是要重新发现马克主义之后的马克

  • 标签: 马克思 卢卡奇 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
  • 简介:2012年4月第二届中英马克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在曼彻斯特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马克主义与人道主义,会议着重讨论了威廉·莫里斯《生活之美》、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雅克·朗西埃《歧见》和马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四个文本,从马克主义的角度讨论了人道主义思想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生活之美》 《歧见》 《审美之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
  • 简介:《面向新世纪的马克主义哲学》展示了一种新的马克主义哲学观。它把马克主义哲学看作一种发展着的活的理论,认为马克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本书在两个方面对马克主义哲学研究有重大突破:一是关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问题,二是马克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实践性 科学性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主动应对国际国内人权重大现实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三个必胜”的历史规律、“三个共同”的责任担当等一系列新论述、新观点。这是习近平对马克主义人权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习近平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创新发展
  • 简介:<正>研究马克主义哲学的21世纪发展,探索和掌握它发展的规律性.就自然要回顾它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发展的本质,以及探寻它发展的未来趋势等问题。马克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不是一帆风顺、胜利前进的,其中也有它的挫折和失误。但这不是它本身逻辑发展的必然遭遇,而是由于人们未能正确的把它的原理原则同具体时代和现实实践结合起来,反而采取了教条主义的或修正主义的态度.结果造成了它在发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问题研究 科学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实践
  • 简介:马克主义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新马克主义的思潮,是原有的西方马克主义衰落之后在发达国家出现的新马克热,被视为当代西方左翼思想的新亮点。后马克主义是后现代的马克主义,是与后现代主义紧密关联的各种新马克主义的理论,是在后现代社会的土壤里滋长起来的新的社会科学理论。后马克主义解构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构了现代社会科学的理性主义基础,否定了现代社会科学中本质论、总体论、中心论、普遍论的现代性观念。同时,后马克主义也解构了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马克主义理论,因此又被称为解构的马克主义。在对现代社会科学的解构中,后马克主义甚至否认了科学的概念,没有建构起自己的社会科学体系,从而陷入了某种虚无主义。但是,在对当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批判性分析中,后马克主义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这些新的理论实际上推进了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

  • 标签: 后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 社会科学
  • 简介:悲剧与革命是马克主义悲剧理论的内在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马克从阶级分析的立场出发将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转换为历史发展必然规律中新旧力量和秩序的冲突,从而第一次将悲剧与革命联系起来;威廉斯则强调我们应该从悲剧的角度去认识革命,同时进一步地从悲剧的角度探讨了牺牲,并对悲剧中的牺牲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和梳理;伊格尔顿则从"替罪羊"的角度来探讨牺牲和革命,并将现代替罪羊机制与马克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很好地联系起来。马克主义悲剧理论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伟大目标,认清当前的中国现实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作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 悲剧与革命 牺牲 替罪羊
  • 简介:科学发展观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本文从马克主义实践观的视角解读,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强调发展实践的重要地位;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实践的主体性;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强调实践的系统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强调实践的创新性。从实践观的视角解读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发展实践 实践的主体性 实践的系统性 实践的创新性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研究,是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热点。给马克主义中国化内涵一个统一的科学界定,是研究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马克主义中国化内涵的分析和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是,对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表述,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对马克主义中国化内涵的分析和研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内涵辨析 科学界定 内涵研究 学术界
  • 简介:马克主义不是永恒在场、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而是在时空差异的语境中不断出场的创新体系。科学理解马克主义出场的辩证法需要深度分析思想赖以出场的历史“场域”的辩证建构;理解“出场”与“在场”、“同一”与“差异”等多重辩证循环;理解出场语境、出场路径与出场形态三重结构的辩证作用。历史场域、多重循环和三重结构深刻表征了马克主义与时俱进的辩证视闽。马克主义的当代发展不仅需要时代实践的驱动,也需要当代思想的滋养,在思想撞击和学术对话中磨砺思想之锋,在不断批判地汲取对话者的优秀思想资源中成为当代话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出场学 辩证法
  • 简介:“有无之辨”历来都为中外哲学所重视,马克主义哲学同样如此。马克主义经典作家从其特殊需要出发,对“非存在”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了梳理,区分了“绝对的非存在”和“相对的非存在”,并形成了其富有辩证色彩的非存在思想。马克辩证的“存在一非存在”观体现在对人、劳动、精神观念等具体范畴的分析当中,它揭示出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存在和非存在,它们是相对的,始终只能作为矛盾统一体的双方出现。马克主义哲学的“有无之辨”克服了以往“有无之辨”和非存在研究的各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化解了“有无之辨”的一些常见难题,对于本体论、认识论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启发意义 非存在 矛盾统一体 认识论研究
  • 简介:陈昭启在《学海》2016年第4期撰文认为,毛泽东判断“何为马克主义者”的标准是从一维界定向多个维考量转变的,主要包括接受、运用和发展三个层面。首先,他强调作为马克主义者必须树立并坚定马克主义信仰。这就必先接受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因为立场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愿意参与革命以及参与革命的决心,是树立并坚定马克主义信仰的前提。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 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信仰 政治立场 无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