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其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脑循环的代偿情况不同。因此,及早判断出脑循环的代偿情况,可帮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做出合理的评估并指导治疗。目前,常用的评估脑循环的方法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但TCD、MRA和CTA对于脑代偿的评价,主要局限在wmis环水平,对于颅内经软脑膜血管代偿情况的反映局限性很大。

  • 标签: 卒中 侧支循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生物学标记 胆红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病理生理现象。该异常起源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同时,文章中报道了此类病例的丰富循环现象,这些循环在维持心肌血供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对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准确诊断并评估此类病变的严重程度。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左冠状动脉 肺动脉 侧支循环
  • 作者: 张炳芳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4
  • 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610000
  • 简介:摘要:房建工程中,地下外墙结构是比较复杂的,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外墙结构。这种结构具有施工速度快、节约材料、降低成本等优势,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外墙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那么很容易影响工程质量。因此,为了提高地下外墙的施工质量,降低成本投入,我们需要采用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改善。地下外墙拼装式单模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技术利用拼装式单模技术进行施工,能够有效减少人工投入,并且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本文就以房建工程中地下外墙拼装式单模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

  • 标签: 地下外墙 拼接式单侧支模 施工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 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PCI)建立循环的临床研究。方法 以60例PCI患者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就诊单双日分成A组与B组各30例。两组均展开常规方案治疗,B组添加丁苯酞治疗,并对比疗效及循环建立情况。结果 在临床疗效对比上A组为76.67%,B组为96.67%;在治疗后缺血区域脑血流量对比上A组为(27.84±5.47)ml·100 g -1·min -1,B组为(35.38±5.61)ml·100 g -1·min -1;在mRS评分对比上A组为(4.01±1.07)分,B组为(2.47±1.22)分;在NIHSS评分对比上A组为(7.14±1.06)分,B组为(5.41±1.34)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PCI建立循环患者应用丁苯酞治疗,其疗效确切可提升患者缺血区域脑血流量,并改善神经受损状态及预后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丁苯酞 进展性脑梗死 侧支循环 疗效 神经功能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随着城市发展,建筑用地越来越稀缺,特别是市区范围内建设用地红线紧贴建筑避让线,场地紧张是施工难以避免的难题,伴随着建筑深基坑设计,外墙设计一般紧邻支护桩,因而地下室外墙通常采用单模工艺,本文借助武汉某工程地下室外墙外边至支护桩内侧的尺寸无法满足模板设操作空间需求,无法按照常规方法对外墙进行双面模施工,在确保施工进度,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前提下,采用单模方案。本文主要对单模施工工艺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 标签: 城市发展 深基坑 单侧支模 施工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例单静脉闭锁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文献复习。方法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收治的2例单静脉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童,年龄分别为3岁、12岁,因反复咳嗽、咯血于外院诊断为肺炎,给予抗感染、止血等治疗病情仍有反复。于我院行胸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示单静脉闭锁并肺动脉发育不良,经保守治疗好转。2例患儿均拒绝肺移植,随访1年,1例未再出现咯血,另1例仍有反复咳嗽、咯血。对文献报道的92例肺静脉闭锁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儿童单静脉闭锁43例,年龄6 d至18岁,左侧肺静脉闭锁21例,右侧肺静脉闭锁22例。2例无特殊临床表现,余均表现为反复咳嗽、喘息、咯血及运动后呼吸困难。单静脉闭锁患者中行肺切除及心脏修补术8例,术后咳嗽、咯血等症状消失,余均保守治疗。结论单静脉闭锁罕见,常因反复肺部感染、咯血、呼吸困难等就诊,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胸部CTA检查可确诊。

  • 标签: 儿童 肺静脉闭锁 咯血 肺动脉发育不良
  • 简介:断指再植中,血管必须在无张力下进行吻合,才能保证再植手术的成功。我院自2001年6月至2006年4月,采用患肢腕掌静脉移植修复断指再植中指动静脉缺损83例97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断指再植 腕掌侧 静脉移植 再植手术 静脉缺损 移植修复
  • 简介:目的分析小儿食指桡静脉穿刺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分析88例接受食指桡静脉穿刺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88例患儿中85例患儿一针穿刺成功,3例穿刺失败患儿改肘正中静脉穿刺成功;在经过有效治疗及护理,所患疾病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针对小儿食指桡静脉穿刺治疗,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疗效显著。

  • 标签: 静脉穿刺 静脉滴注 护理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吻合掌静脉治疗手指离断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指掌静脉重建断指血运18例,其中行指掌静脉端端吻合14指,与指背静脉交叉吻合7指。结果施行吻合指掌静脉的各种类型断指再植18例21指,成活20指,成活率为95.24%。结论吻合指掌静脉法为断指再植提供了重建静脉回流的有效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再植成功率。

  • 标签: 侧静脉 断指再植 指掌侧静脉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吻合掌静脉的末节及指尖断指再植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显微解剖基础上对41例46指指尖离断伤及伴指背静脉缺损的末节断指,应用吻合指掌静脉的方法重建静脉回流.结果存活45指,存活率97.8%.随访3~24个月,再植指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两点辨别觉为3nm~7mm,36例恢复原工作.结论吻合指掌静脉法为末节及指尖断指再植提供了重建静脉回流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提高再植成功率.

  • 标签: 吻合 末节 断指再植 指掌侧浅静脉 静脉回流 指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合并交通结扎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份到2015年1月份接收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60例为主要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抽剥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合并交通结扎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术中出血量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少,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短,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在复发率比较,实验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合并交通结扎对大隐静脉曲张进行治疗,安全性高,且治疗时间短,预后理想,值得普及。

  • 标签: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交通支结扎 大隐静脉曲张 效果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指掌固有动脉穿皮瓣与趾腓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手指软组织缺损伤患者52例,其中采用指掌固有动脉穿皮瓣修复27例,趾腓皮瓣修复25例。两组患者均为单纯软组织缺损,不合并指骨骨折。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微信及门诊进行随访。手指感觉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皮瓣优良程度依据皮瓣外形、患者满意度、手指功能进行整体评价,并依次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收集两组患者以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 22.0进行计算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两组皮瓣均成活,趾腓皮瓣修复组TPD为4~7(5.3±1.2)mm,指掌固有动脉穿皮瓣修复组TPD为6~10(8.4±1.7)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2,P=0.000)。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评定试用标准,指掌固有动脉穿皮瓣修复组:优17指,良6指,可4指,优良率85.1%;趾腓皮瓣修复组:优8指,良5指,可9指,差3指,优良率5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0, P=0.009)。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指掌固有动脉穿皮瓣和趾腓皮瓣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和25.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7, P=0.032)。结论指掌固有动脉穿皮瓣及趾腓皮瓣均为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但趾腓皮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皮瓣 趾腓侧皮瓣 手指 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探讨动脉端端吻合与端吻合法在旋髂浅动脉(SCIA)浅穿皮瓣移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SCIA浅穿皮瓣修复四肢创面21例,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7.0 cm~9.0 cm×18.0 cm。根据受区主干动脉上壁或前壁有无与皮瓣动脉匹配的分支,分为2组。端端吻合组:皮瓣动脉与受区主干动脉分支端端吻合10例;端吻合组:皮瓣动脉与受区主干动脉端吻合11例。皮瓣静脉与受区主干动脉的伴行静脉端端吻合,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1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皮瓣及供区的外形和功能。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端端吻合组10例皮瓣全部成活;端吻合组11例皮瓣有2例发生静脉危象,探查见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端吻合口血流通畅,无栓塞, 1例重新吻合静脉后成活,1例再次静脉危象时改腹部带蒂皮瓣。术后随访6个月~1年,两组皮瓣及供区的外形和功能无差异。SCIA浅动脉口径、受区动脉分支或口口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端吻合组吻合时间(16.70±1.34)min,短于端吻合组吻合时间(23.73±1.6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SCIA浅穿皮瓣移植中,如果受区主干动脉上壁或前壁有与皮瓣动脉匹配的分支,皮瓣动脉首选与其端端吻合,因无需口制作,操作更熟练,吻合时间短;否则与受区主干动脉行端吻合。

  • 标签: 旋髂浅动脉浅支穿支皮瓣 端端吻合 端侧吻合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low-through尺动脉腕上穿皮瓣在伴指掌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中应用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6月-2019年6月,对收治的24例(男18例,女6例)伴有指掌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设计切取Flow-through尺动脉腕上穿皮瓣修复,利用尺动脉腕上及分出的下行桥接指掌固有动脉重建指端血供,上行穿皮瓣覆盖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或局部转移皮瓣修复。术后通过门诊及电话、微信方式进行随访,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测定法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24例皮瓣及供区创面均I期愈合,其中2例术后皮瓣远端出现水疱予换药处理后好转。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7.6个月。皮瓣外形、质地优良,供区线形瘢痕,愈合良好,无疼痛、麻木等并发症。结论Flow-through尺动脉腕上穿皮瓣,血管解剖恒定,切取方法简单,充分利用其上行及下行,可作桥接血管重建指端血供,同时覆盖软组织创面,效果满意,是一种治疗伴有指掌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较理想的方法。

  • 标签: 尺动脉腕上支穿支皮瓣 Flow-through皮瓣 指掌侧固有动脉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CS)下腔静脉阻塞伴危险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8例下腔静脉阻塞伴危险的BCS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9.0岁。选取患者肝脏MRI增强扫描图像构建下腔静脉三维可视化模型。行正位及左侧位下腔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三维可视化模型指导下开通下腔静脉。术后随访下腔静脉通畅情况。结果28例患者均成功构建下腔静脉三维可视化模型,共显示危险51条,存在1、2、3、4条危险患者分别为13、8、6、1例。规划穿刺路径与下腔静脉近心端长轴夹角平均22.2°。28例患者中,三维可视化模型可清晰显示危险支开口、走行及下腔静脉阻塞端位置形态28例(100.0%),优于DSA正位及左侧位清晰显示的6例(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45,P<0.05)。28例患者均成功开通下腔静脉,无并发症。28例患者随访2~30个月,平均18.4个月。25例患者下腔静脉血流通畅,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4、14个月出现下腔静脉再阻塞。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在BCS下腔静脉阻塞伴危险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Budd-Chiari综合征 下腔静脉阻塞 侧支血管 三维可视化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门静脉畸形患儿,术前腹部超声和CT检查诊断为“门静脉海绵样变”,但术中肝内外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主干形态正常,肝内门静脉通畅,肝内门静脉闭锁。确诊为门静脉闭锁导致的门静脉高压,行肠系膜下静脉-左肾静脉分流术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78例双精索静脉曲张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左侧精索静脉腹壁下静脉搭桥术病人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总结78例双精索静脉曲张行左侧静脉腹壁下静脉搭桥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结果78例患者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后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6天。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细致的病情观察,耐心的心理护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对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精索静脉曲张 腹壁下静脉搭桥术 护理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良好的循环可以为缺血部位提供血流灌注,避免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MRI是评估颅脑循环状态的主要影像学技术之一,具有技术多样性、无创性、无辐射、全面的特点。笔者对运用MRA、灌注加权成像(P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液体抑制反转恢复序列(FLAIR)等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循环状态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明晰多模态MRI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判断以及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侧支循环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