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栓通对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carterialischemia,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栓通,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栓通治疗VBI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注射用血栓通 供血不足 眩晕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应用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至2009年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9例使用球囊扩张后凸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18例,男11例;年龄(55~78)岁,平均64.5岁.所有患者经骨密度检测均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均表现为骨折体局部疼痛,无双下肢神经症状.骨折体共33个:T82个,T101个,T117个,T1211个,L19个,L23个.所有患者术中经单侧椎弓根穿刺体;单个体骨水泥注入量(3.25±0.76)ml.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X线侧位片骨折体后凸角,CT或MRI上受损椎管狭窄指数,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3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2例患者疼痛缓解不明显,对症治疗后治愈.术中3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1例渗漏至椎间盘,2例渗漏至体前方,渗漏率为10.34%;均无神经压迫症状及其他并发症.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342±1.13)分,较术前的(6.58±1.31)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角为-3.36°±15.78°,较术前后凸角-5.32°±16.17°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受损椎管狭窄指数(85.14%±10.12%)与末次随访时(84.07%±11.3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应用球囊扩张后凸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结果满意.

  • 标签: 骨质疏松 爆裂骨折 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 胸腰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2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并联合使用红花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7天。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2.5%、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治愈率37.5%、总有效率72.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红花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安全有效,效果明显优于丹参注射液,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红花 丁咯地尔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体次全切手术的疗效和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5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彻底解除经椎管前路至压物,恢复间高度,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将术前及术后统计之JOA评分和颈椎X线片经行比较。结果经过半年到两年回访,所有53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变。JOA评分有术前8.8分提高到11分。所有患者间植骨全部骨性融合,间高度无丧失,颈椎前去度维持正常。结论经前路体全切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椎体次全切 植骨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锚定板自稳型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锚定板自稳型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3~66岁,平均51岁.腰椎不稳症4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7例,腰椎滑脱症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2例.L3~4节段2例,L4~5节段9例,L5~S1节段4例.15例患者均行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间融合术,且均为单节段手术.L3~4、L4~5节段采用左侧腹直肌旁切口,L5~S1节段采用右下腹横切口.记录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隙角度、腰椎前凸角度(LL),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卧床天数,住院天数.定期复查腰椎X线片及腰椎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切口长度平均6.2cm,术中出血量平均95ml,手术时间平均85min,术后平均卧床3d,住院天数平均10d.术中腹膜撕裂2例,术中予以缝合修补;术后髂骨取骨处疼痛8例,经2-3周镇痛治疗后缓解.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7个月(3-16个月),术后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ODI(满分50分)由术前平均57.4%降至术后平均21.7%,VAS(满分10分)由术前平均6.7降至术后平均2.8.手术节段腰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8.1mm至术后平均13.3mm,手术节段腰椎间角度由术前平均11.3°至术后平均12.7°,腰椎前凸角度由术前平均44.7°至术后平均52.3°.术后腰椎X线及CT示所有患者间植骨均已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带锚定板自稳型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并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植骨融合率高.

  • 标签: 腰椎 前路 融合术
  • 简介:背景:间融合器的表面性征是制约其远期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如何优化可降解性融合器的生物活性和结构特征以适应细胞生长是仿生研制间融合器的核心步骤.目的:分析数字化影像学及表面修饰技术研制间支架的可行性,评估构筑生物支架的方法.方法:获取颈椎标本解剖数据,对相邻层匹配轮廓间三维表面进行重构来确定支架形貌,以Nd:YAG激光联合RGD表面修饰纳米级β-磷酸三钙/壳聚糖/聚己内酯支架,观察支架形貌,测定支架的相容性、亲水性及降解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图像三维重构可提高支架外部轮廓的精确度,减少单纯理化制备过程的参数误差,使支架空间三维布局更加合理,联合表面改性后的支架拥有稳定的降解速率及良好的亲水表面,能达到间支架的力学要求,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间融合器候选材料.

  • 标签: 仿生椎间融合器 图像 三维重建 纳米 融合器 表面改性
  • 简介:目的报道一种新的经前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严重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运用前路后凸顶前移的方法治疗少儿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5例,对比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了解矫形效果。结果5名患儿随访6~24个月,平均14.2个月;术前脊髓神经症状在术后一段时间均完全消失,无医源性脊髓神经并发症发生。后凸角度﹙Cobb角﹚由术前32~55°平均42.2°,改善为术后5~26°平均12.8°;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初期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前路后凸顶前移法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非僵硬严重后凸畸形可选择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脊柱结核 后凸畸形 顶椎前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cT重建定量研究间融合器并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失稳的术后及远期疗效。方法:临床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失稳患者,2007年11月~2011年3月142例行间盘切除、植入间融合器、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术后复查疗效随访。通过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分析患者的术前和术后症状缓解、融合稳定性及融合器的沉降。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融合器 固定治疗 失稳 三维CT 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后路钉棒系统加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共治疗22例腰椎滑脱,按症状改善、骨性融合、内固定材料牢固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2例获得1~4年随访(平均2年8个月),优18例,良3例,可1例,无症状加重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结论腰椎后路钉棒系统加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复位及牢固固定,植骨融合率高,且减少了融合器的费用,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后路钉棒系统 椎间植骨 后外侧植骨 腰椎滑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切口板间开窗术对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小切口板间开窗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1例,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术后优良率95.2﹪。结论小切口板间开窗手术治单节段腰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肯定,是一种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的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小切口 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髓核摘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板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后疗效。方法总结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后症状复发或加重患者,采用后路板开窗手术的疗效,随访6个月至2年。结果优8例,良3例,可1例。总体较胶原酶溶解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胶原酶溶解术前采用多种方法判断椎间盘纤维环退变和破裂程度、级别,严格胶原酶溶解术的适应症。一旦胶原酶溶解术后临床疗效不理想,后路板开窗术为理想的补救方式,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胶原酶溶解术后 症状复发 后路椎板开窗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与评价单支架植入术与重叠支架植入术治疗一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VBDA病人临床资料,共28个夹层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25个;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5个。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3个。采用单支架技术治疗夹层动脉瘤(单支架组)13个,重叠支架技术治疗(重叠支架组)15个。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DSA显示:单支架组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2个,部分闭塞5个,无变化6个;重叠支架组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7个,部分闭塞8个。两组动脉瘤闭塞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0)。单支架组发生支架内狭窄1例;重叠支架组发生支架移位2例,短暂性脑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所有病人临床随访8-75个月,均在随访结束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其中mRS评分0分20例,1分4例。结论单纯支架植入术治疗一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且重叠支架技术有助于更好地闭塞夹层动脉瘤。得到更满意的影像学结果。

  • 标签: 动脉瘤 夹层 椎动脉 基底动脉 血管内治疗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2010.05-2011.11应用小剂量骨水泥经皮体成形术治疗33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脊柱压缩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定期随访,时间10-16月,平均10.5±2.5月,疼痛缓解程度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轻微缓解(MR),无效(NR)。结果33例中26例CR,5例PR,CR+PR为94%。结论小剂量骨水泥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小剂量 骨水泥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体成形术在治疗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中应用冰冻生理盐水预防骨水泥渗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60个体在经皮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过程中,应用冰冻生理盐水创造低温环境,充分延长骨水泥的牙膏期,从手术方法上预防骨水泥渗漏,术前及术后3d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统计骨水泥的渗出率。结果60例60个体手术全部成功,骨水泥注射量3-5ml/体,VAS术前(8.5士0.9),术后3d(2.3士1.1)较术前显著下降(P<0.001);有6个体出现不同程度及方位的渗漏,骨水泥渗出率为10%。结论经皮体成形术中应用冰冻生理盐水可显著延长骨水泥牙膏期,有效减低骨水泥的渗出率。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冰冻生理盐水 骨水泥 渗漏 牙膏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加利多卡因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加利多卡因组(治疗组)和培他啶加胞二磷胆碱组(对照组)各25例进行对比研究,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76%)、总有效率(1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痊愈率(44%)、总有效率(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加利多卡因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高,起效快,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利多卡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本组32例42个病,男12例,女20例,年龄56—85岁,平均69岁,骨折部位为T9-L5,其中胸椎19个,腰椎32个。在C臂引导下,经皮穿刺病并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成形,并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后2天、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疗效主要包括镇痛效果和病高度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32例42个病均穿刺成功,注入PMMA2.5-4.5ml,平均3.2ml/体。术后第二天VSA评分(2.15±1.15),较术前有显著改善。随访时间2—16个月,平均12个月,PVP治疗组与同期非PVP治疗组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皮体成形术能有效、全安、便捷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胸腰椎 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