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北京电影院现代化改造自去年起进入一个活跃发展期。起因不得不提及北京UME华星国际影城的出现。2002年7月12日,该影城开业,2003年元月被广电总局评定为全国首批五星级影院。2002年华星票房1200万元,2003年预计可达2200万元,若不是四、五、六月间遭遇了SARS的袭击,预测票房应可超过2500万元,自暑期档以来,华星已从月票房排名的第二名跃升为全国影院票房第一名了。

  • 标签: 北京华星国际影城 票房收入 硬件设施 服务质量 放映技术 管理质量
  • 简介:那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年代:经济危机肆虐全球,美国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好莱坞电影制片公司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纷纷败北,许多势单力薄的制片公司关门走人……然而,实力雄厚的米高梅电影公司却在这时进入全盛期。

  • 标签: 强奸案 布朗 罗斯 推销员 洛杉矶 大卫
  • 简介:<正>《当代电影》向我组稿,要我写一次难忘的角色创造,最好写“李双双”,我感到很为难。虽然在生活里,时常有人将我的名字和李双双联系在一起,但我和李双双这个角色却阔别了二十二年了。我很羡慕戏曲演员,她们一生中可以有自己的拿手戏,可以从自己年青时候一直演到年老,角色永远和她们在一起。她们可

  • 标签: 周总理 四人帮 代表团团长 新中国 名字 心情
  • 简介:新都市电影中""聚焦于物欲享受和时尚趣味,呈现出审美体验表层化、精神文化内涵缺失的病症。如何于""的商品属性之外开拓其丰富的审美属性,是新都市电影在满足大众消费的同时,提高自身文化品质,呈现全面、真实的都市空间,并克服主体精神异化,实现其社会文化价值所面临的重要命题。本文意在指出,""象的创造不仅需要在形式上实践对日常生活的超越,通过融于叙事敞开建构的空间,更需要在文化内涵上立足于对都市文化的"在地"体验,自觉关注都市人的精神征候,以此建构新都市电影的文化与美学价值。

  • 标签: 新都市电影 物象 日常生活 审美 创新
  • 简介:本文考察了近期阿根廷有关后独裁时期的电影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倾向:由第二代电影人2000年后创作的虚构类电影回到了儿童或青少年视点和90年代以前的"过时的"形式。通过对一部能展现这一近来趋向的政治惊悚片——加斯东·比拉文的《禁锢》的关注,这些电影(笔者称其为"标志的虚构")不应该被读解为当下第二代叙述的常规案例。相反,笔者认为他们恰恰证实了对近代史的表现上存在代内矛盾(尤其是关于20世纪70年代政治活动的表现)。在这些电影中,虚构(及儿童或青少年视角)的使用多考虑象似性(iconicity)而超过指称性(indexicality)——这一象似性的主导地位牵涉到对当代阿根廷来说很关键的意识形态内涵,而且也需要再次审视通过儿童或青少年的镜头来描绘历史这一做法的有效性。

  • 标签: 第二代 儿童 青少年 后独裁 象似性 虚构类电影
  • 简介:自上个世纪90年代香港的无线电视、亚洲电视以及后来的凤凰、星空和华娱电视等进入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来,广东本土电视和境外电视一直进行着直接的、长期的竞争。整个竞争过程的趋势曲线在2004年10月份出现重大转折:境外电视由开始进入广东时占据绝对优势到下滑退缩至半壁江山;境内电视特别是本土电视绝地奋起、逆市上扬,实现与境外电视平分秋色。

  • 标签: 市场竞争格局 广东 本土 2004年10月份 珠江三角洲地区 境外电视
  • 简介:《健忘村》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风格化喜剧片。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这部影片其实就是一种逻辑断裂式忘忧的一种“健忘”式的影视化解释,同时,亦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健忘”的一种反讽化解构。这部影片以荒诞式的造梦技法,以形形色色的人,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健忘 现实空间 人与物 实验 哲思
  • 简介:第一次见到晓青,是在一个健康节目录制现场。与那些美女主持不同,她是那种戴着眼镜、很斯文的知识女性。而给我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她在录制现场的主持控制力,她几乎没有说错一句话,总是一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样子,有条不紊地推进节目的每个环节。采访嘉宾或现场观众,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碰到这样的主持人,节目导播、摄像一干人都显得十分兴奋。

  • 标签: 节目主持人 太原电视台 风化 知性 现场观众 节目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