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辽宁是历史地震资料比较缺乏的地区,深入研究历史疑难地震,尤其是确认一些破坏性地震,对补充已有的地震目录和开展地震预测及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重要作用。在历史地震研究中认真考查,论证已有的地震史料是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若能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地震资料,按"地震重复"发生理论反推一些历史上可能存在的破坏性地震,也可以认为是对历史地震研究方法的一种补充。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在进一步分析地震史料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地震活动图像和大地震震害现象的对比,确认辽宁地区1509年4月21日的地震是一次破坏性地震,并对1552年10月27日的地震做了讨论。

  • 标签: 历史地震 地震考证 辽东湾 辽阳地区
  • 简介:本文采用了空间光滑地震活动性模型,该模型无需潜在震源区划分,同时发展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新方法。根据三种地震目录资料建立了三种地震活动性模型,利用高斯光滑函数获得了湖南区域内的比值分布特征,使用了两种典型的衰减模型,计算了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分布。其分析结果显示PGA分布特征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大体一致,部分区域PGA提高,PGA达0.05g的区域显著扩大,其中包括邵阳、湘潭、吉首、怀化等重要城市,而这种PGA分布特征与该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是一致的。概率危险性曲线的结果表明常德等地区的潜在地震危险性比湖南区域内其他城市高。表明此模型用于地震危险性计算中是简便易行的,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尤其对于地质和地震构造信息缺乏的弱震区和中强震区,该方法作为替代方法并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分布式地震活动性模型 高斯光滑函数 地震危险性分析 湖南地区 峰值加速度
  • 简介:从表征地震断层错动引起的地震强度的一个力学量(地震矩)出发,依据不同断层性质地震的地震矩与震级的统计关系,反演得到2003年8月16日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地震和2004年3月24日东乌珠穆沁旗地震的震级、断层面积、平均错距、破裂长度以及释放能量等震源参数。在利用不同机构提供的地震矩得到这2次地震面波震级的过程中发现,2004年3月24日东乌珠穆沁旗地震的面波震级明显大于2003年8月16日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地震的面波震级。考虑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衰减、损失因素,2004年3月24日东乌珠穆沁旗地震的面波震级很有可能超过Ms6.0,而2003年8月16日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地震的面波震级为Ms5.7左右。

  • 标签: 震级标度 内蒙古东部地区 反演
  • 简介:2015年1月9日,云南地区出现大幅度水位同步转折上升现象,而地下流体群体异常的聚集区可能是未来强震的孕育区,及时排除环境等干扰因素,对确定地震危险区很有帮助。本文选取澄江井和建水井的水位观测数据,分析降雨量与水位变化的关系,认为滇南地区的水位年变化与雨季降雨量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本文对澄江井和建水井2012--2014年的水位异常信息进行提取,对其映震情况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滇南地区降雨量对水位引起的异常,主要表现在变化幅度和变化时间等方面。此次出现的水位同步转折上升现象多为降雨干扰影响。

  • 标签: 降雨量 水位变化量 澄江井 建水井 滇南地区
  • 简介:本文针对1990年至1999年福建及沿海中强以上地震和台湾7.0级以上地震,利用“八五”攻关的水化多层次跟踪预报方法,研究福建水氡台网观测资料的异常频次变化特征和演化过程,总结其相应的映震特征。

  • 标签: 水化多层次跟踪 月异常频次值 月异常频次变化速率值
  • 简介:根据全国强地震目录,选取1900年至2010年发生在内蒙古、甘肃、宁夏和青海交界地区的历史及现代中强地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时空分布特点,试图论证上述地区中强地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蒙甘宁青地区中强地震之间整体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在划定的不同时空范围内,这种相关性表现不一。

  • 标签: 蒙甘宁青地区 历史及现代中强地震 地震关联
  • 简介:本文应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探讨我省发展经济与防震减灾的相互关系。提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促进防省防震减灾事业再上新台阶的关键。

  • 标签: 发展经济 防震减灾 转变观念
  • 简介:一、前  言南平地震台位于福建省闽北重镇南平市,1971年动工兴建,1972年5月正式开始观测记录。现有在职工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人,初级4人。有三种观测手段,分别是:测震、地倾斜、电磁波,其中测震是国家基本台,担负着国内资料交换的任务。南平市地处北北东向松政—海丰断裂带北段,该断裂附近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地震。为了能有效地监视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性,1971年福建省地震办公室决定建立平南地震台。二、台站变迁1970年底福建省地震办公室派出朱天飞等人在南平市附近选台,经过现场踏勘,确定在南平市金山塔进行试记,使用的仪器是65摆和DSL型记录仪。测试结果表明,台址符合规范要求。福建省

  • 标签: 发展历程 地震台 中长周期地震仪 南平地区 南平市 倾斜仪
  • 简介:通过对查查香卡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岩石学特征、空间分布、形态、火山机构、火山岩与构造关系的研究,确定该套火山岩时代为晚三叠世.岩石地层单位为鄂拉山组,为一套陆相喷发火山岩,呈NW向展布于大海滩-都库隆瓦地区.以中-高钾、高钙、低钛为特征,属钙碱性系列.火山喷发活动由强到弱,岩性由中性向中酸性渐变,岩浆活动由啧发型向侵入型递进.表明岩石构造环境为陆内消减带火山岩中的造山区.是来自地壳下部的火山岩浆经分异结晶并在上涌过程中混入有上地壳物质而喷发形成.喷出时的大地构造环境为陆内造山环境,该火山岩最初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由于A型俯冲构造活动,测区乃至鄂拉山地区产生一系列右旋走滑断裂带,受NW向右旋走滑断裂的影响,岩石孔隙加大,并出现强烈的热流活动,导致岩浆沿这些断裂带喷出地表.

  • 标签: 查查香卡 火山岩 构造环境 晚三叠世
  • 简介:较详细地讨论了大陆第5强震幕中西部及邻区7级以上强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第5强震幕西部大三角格局呈现等间距网络状分布,强震皆位于网络节点及其边缘,目前该分布存在1个7级以上强震危险区。最后,遵从“以场为背景,以源为主”的大形势预测思路,分析讨论了青海省地震总形势及未来的主体活动区。

  • 标签: 印度板块 地震活动性 等间距性 网络 地震大形势 青海地块
  • 简介:详细介绍了陕西地震编目工作中所使用的地震走时表、地震定位精确度及地震编目分析处理软件。结合当前的地震编目工作,展望了陕西地震编目未来的发展

  • 标签: 陕西省 地震编目 地震数据处理
  • 简介: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为抵御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的破坏,使得抗震防灾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从工程角度,简要介绍了我国抗震防灾研究的历史、现状、前沿问题及未来发展,并且阐述了抗震防灾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

  • 标签: 地震 抗震防灾 发展 作用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当今水化台站面临的观测水点及观测手段越来越少、经费普遍紧张、分析预报水平难以提高等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而提出了台站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 标签: 地下流体 水体台站 分析预报水平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地震观测仪器的重大变革,数字地震仪和模拟地震仪的联系和本质区别,宽频带地震学的含义,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任务以及数字地震学的发展的现状和应用前景。目的是供从事或将要从事数字地震学观测、分析和研究的同志参考。

  • 标签: 数字地震学 数字地震仪 宽频带 大动态 高精度
  • 简介:21世纪以来,井下观测以日、美等国为首迅速进入“深钻井,多分量,宽频带”的发展时期,我国也紧随其后开始了井下综合观测技术的研究.本文介绍了10年来井下综合观测技术在世界各国大陆、大洋科学钻探工程中的应用,展示了各国井下综合观测技术上的成果,并分析比较了各种技术的特点,最后对深井高温高压环境、多测项集成技术和井下安装检测工艺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我国,井下综合观测仍属于技术创新项目,虽然第一批井下综合观测系统已成功研制出来,并在500m以内的钻孔中进行了小规模的实验,但成功经验较少,与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 标签: 地震 深井观测 井下综合观测技术 科学钻探
  • 简介:琼北地区的火山活动以裂隙喷溢为主,晚更新世道堂期的射气岩浆喷发形成了众多的低平火山口,全新世雷虎岭期火山口主要分布于石山、永兴一带,沿NW向长流-仙沟断裂带分布。近2年在石山一带的射气岩浆喷发物中揭露出多条大规模的断裂,这些断裂带的单个断面虽然类似于地震活断层,但它们缺少断错地貌和断层方向的稳定性,一些断层组合成弧形。尽管这些断裂断面清晰,断距达4m,仍被认为是伴随火山喷发活动后期塌陷而形成的次级断层。此外,位于非火山岩分布区跨长流-仙沟断裂带的钻孔联合剖面探测表明,该断裂带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不活动。长流-仙沟断裂带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作为深部岩浆的上涌通道。

  • 标签: 长流-仙沟断裂带 晚第四纪 火山活动 琼北地区
  • 简介:本文通过对水口库区地震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对水口库区地震成因及今后发展趋势提出了看法。

  • 标签: 水口水库 地震成因 发展趋势
  • 简介:“十五”计划是我省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关系到我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关键的五年计划,建设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是福建省防震减灾“十五”计划的重点,从我省震情、闽东南及闽西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闽台地震科技合作与交流来看,该工程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在“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等三大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一个防震减灾中心、三大地震观测台网和三大基础工程”的建设,使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基本实现国家提出的防震减灾十年目标。

  • 标签: “十五”计划 防震减灾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回顾了内蒙古地震台网建设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各阶段地震台站的建设情况,通过“九五”和“十五”的建设,内蒙古的地震监测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 标签: 地震监测 台站 地震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