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加味野马追胶囊引湿性,为选择适合该制剂的包装材料提供依据;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药物引湿性试验指导原则进行试验,研究加味野马追胶囊的引湿性并以水分为考察项对该制剂进行了稳定性考察;结果该制剂具引湿性,选用具铝薄封口的口服固体高密谋聚乙烯瓶作为包材,该制剂水分在考察期(12个月)内符合规定。

  • 标签: 加味野马追胶囊 引湿性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26例应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回顾性总结分析,探讨其治疗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26例均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并进行自体植骨,均采用掌侧切口,骨折类型按A0标准分为B3型9例,C2型6例,C3型11例。结果术后1.2年得随访。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标准,优19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88%。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固定结合植骨治疗结果可靠,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效果满意。

  • 标签: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锁定板 自体植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奥拉西坦注射液处方工艺改进和稳定性。方法选择奥拉西坦200.0g,加入3.45g磷酸二氢钠、0.5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加入注射水直至1000ml为制造工艺,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相关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实施影响因素实验,加速实验以及长期考察实验,确认其稳定性,实施过敏性实验以及溶血反应实验,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在0.002091~0.189521mg/ml之内,线性关系良好。样品主峰面积为1378512,RSD=0.14%,12h内稳定性良好。回收率实验平均回收率为99.51%。RSD为0.32%。重复实验证实样本的平均值为100.8%,RSD为0.39%。稳定性良好,安全性佳,奥拉西坦不存在溶血和凝集现象,无过敏性。12mo药品性状,PH值以及有关物质等和0mo无显著差异。结论本实验制定的工艺处方安全性强,质量可靠。稳定性良好,药物安全性高。

  • 标签: 奥拉西坦注射液 稳定性 质量控制 生产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心理护理,探究分析该护理措施对患者术后康复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以及对照组45例,将常规护理应用到对照组中。结果完成护理后,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后足功能评分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心理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也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临床价值明显。

  • 标签: 心理护理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 术后康复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其相应的对策。方法对近年来心内科临床护理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总结一些相应的对策。结果通过在临床上对改进的心内科护理措施的实施,有99%的患者表示满意。结论心内科的护理人员要以人为本,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以及个人素质,树立人性化的护理理念,能够配合对患者的治疗,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心内科 护理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微创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32例股骨转子间粉碎性不稳定骨折在普通可透视床上行微创行PFNA内固定治疗。结果32例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在没有骨科牵引床的情况下,通过闭合或小切口辅助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不稳定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术中创伤小、固定牢靠、有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和骨折愈合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微创 转子间不稳定骨折 髓内固定 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Femoral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FIF)临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以2011年1月—2013年8月,医院骨外科收治的101例不稳定型FI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6例采用LCP治疗纳入LCP组,45例采用PFNA治疗纳入PFNA组,30例采用DHS纳入DHS组。结果LCP组与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低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CP、PFNA、DHS组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不稳定型FIF疗效较好,相较于DHS法具有比较优势,有助于减轻医源性损伤。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不稳定型骨折 PF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7例)。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治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观察比较各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低分子肝素 辛伐他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补气宣肺化瘀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COPD稳定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补气宣肺化瘀方。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在治疗后均有不同比例的患者出现症状好转,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MWD)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补气宣肺化瘀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改善患者咳嗽、咳痰、喘息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补气宣肺 化瘀 慢阻肺 稳定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6年11月间收治的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采用优质护理,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能够快速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各项指标,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优质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自体表皮移植方法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效果。方法选择稳定期白癜风患者62例,采用负压发疱及皮肤磨削术治疗,观察不同部位皮损疗效和不同临床分型皮损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原白斑部位有色素斑生成,较正常皮肤颜色深,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达86.94%。结论应用自体表皮移植方法治疗稳定期白癜风效果好,操作简便,尤其是对于其它治疗方法效果不满意的稳定期白癜风效果明显。

  • 标签: 白癜风 自体表皮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复位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在42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5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各1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开复位配合外固定器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与石膏固定治疗方式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以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手术复位加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应用。

  • 标签: 手术复位 外固定器 固定治疗 桡骨远端 不稳定骨折 疗效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实验组上午常规康复训练,每次30min,下午核心稳定性训练,每次30min,一周5天,共训练8周。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30min,2次/天,一周5天,共训练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和Berg平衡量表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Berg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平衡及ADL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核心稳定性 脑卒中 康复训练 平衡 ADL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35例,将其分为对照组(67例)和观察组(68例),前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两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6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EVF%)等术后恢复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心绞痛,改善心肌供血能力,治疗后运动耐力好,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稳定型心绞痛 曲美他嗪 心肌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2年5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6例。结果26例术后随访6周~12个月,平均6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按Dienst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8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2.3%。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本医院自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之间收治的200例患有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与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的71.5%,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结论曲美他嗪辅助是一种较适合于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方面推广应用。

  • 标签: 曲美他嗪心绞痛稳定型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功能档案在稳定期COPD患者肺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的60例稳定期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出院后在康复治疗方式上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参照组患者出院后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患者肺功能康复进行干预,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建立肺功能档案对患者肺功能康复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经过一年的干预后,发现康复治疗组患者肺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肺功能恢复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康复治疗,建立患者肺功能档案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状况,在临床康复治疗上具有很高的推广意义。

  • 标签: 肺功能档案 稳定期COPD患者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全自动胶囊充填机的装量稳定性对比研究。方法国内外的胶囊充填机按计量及充填装置结构有计量盘式和计量管式等,研究计量盘式和计量管式计量系统胶囊充填机充填的装量稳定性。结果在生产粘性大或流动性差的粉剂时,计量管式的计量系统具有装量稳定的优点,解决胶囊剂装量差异不合格的问题,保证产品质量。

  • 标签: 胶囊充填机 计量 装量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接受通心络胶囊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从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进入我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随机抽选出100例进行分组研究,50例基础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同时50例研究组患者加用通心络胶囊,对两组疗效、心电图ST压改变情况、发病频率以及发病时长等进行对照。结果50例基础组患者有效率70.00%(35/50),50例研究组是92.00%(46/50),(P<0.05);基础组ST下降导联数(2.70±1.29)个,治疗组(2.08±1.08)个,(P<0.05),且两组发作频率、最大ST段压低值、发病时长以及ST段压低水平等对照,(P<0.05)。结论当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治疗时,在联合用药阿斯匹林、倍他乐克以及阿托伐他汀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使患者ST下降导联数、发作频率、最大ST段压低值、发病时长以及ST段压低水平等得到改善,同时可提升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心内科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 发作频率 通心络胶囊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给予临床分组治疗,从而探讨尼可地尔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提高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研究组与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醇酯药物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9.74%,明显高于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79.49%,且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临床治疗时使用尼可地尔药物,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尼可地尔 稳定性心绞痛 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