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呼吸道感染病原性细菌检验临床分类和耐药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32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想分析,并分离、培养、鉴定痰液标本,K-B纸片法检验细菌药敏性,真菌药敏条鉴定真菌。结果32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共分离出546株菌株,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分别为280、232、34株。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为常见的感染菌,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耐药,革兰阴性菌对头孢曲松和氨苄西林耐药。结论革兰阳性菌占主导地位,且多重耐药。应科学合理管理、利用抗菌药物,缓解多重耐药性危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肌疲劳的中医诊治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肌疲劳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所有研究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辩证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改善和血气分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其FEV1/FVC和FEV1预计百分比数据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患者FEV1/FVC和FEV1预计百分比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研究患者数据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得知,痰瘀阻肺型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阴阳两虚型和宗气下陷型患者,两组研究患者数据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其PaO2和PaCO2对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O2和PaCO2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研究患者数据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肌疲劳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呼吸肌疲劳程度和肺功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病 呼吸肌疲劳 中医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性中毒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救治方法。方法研究时间2013年4月—2017年4月期间,研究对象60例在我院进行救治的急性中毒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血液灌流以及机械通气等治疗方式,观察其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后,55例患者抢救成功,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且痊愈出院,剩余5例患者死亡,其病死率为8.33%。结论针对急性中毒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争分夺秒的有效治疗后,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死亡发生情况。

  • 标签: 急性中毒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救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护理的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47例呼吸衰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护理1组、护理2组。其中护理1组患者24例,接受俯卧位通气护理;护理2组患者23例,接受仰卧位通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结果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护理1组明显优于护理2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对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护理干预,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各项指标,为保证预后奠定良好基础,应该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呼吸衰竭 俯卧位通气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改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电极法测定141例患者血电解质与动脉血气分析,将PH值(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分别与其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和酸碱失衡类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血气分析指标中PH值越低,死亡率越高;血气分析中PaCO2越高,死亡率也相应升高;血气分析指标中PaO2的高低对预后无明显影响;酸中毒总死亡率大于碱中毒,三重酸碱平衡紊乱者死亡率最高。结论:PH对预后有较大影响,两者呈负相关关系;二氧化碳对预后同样有影响,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同一患者合并出现二种或二种以上酸碱平衡紊乱时预后差,死亡率高。

  • 标签: 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 血气改变 关系分析 三重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衰竭患者 动脉血气分析
  • 简介:摘要肺部与呼吸系统都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人年龄逐渐增加,体内器官会相应出现衰竭,因而导致免疫反应出现氧化过激等变化。这部分因素在发展中,会加重肺部压力,从而导致肺部衰老速度增加。同样,肺部逐渐衰老,也会影响呼吸系统,导致其出现各种疾病。由此可见,肺衰老与呼吸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阐述,首先阐述衰老与免疫反应,继而阐述衰老与氧化应激,最后分析衰老与炎症。通过多个方面分析与阐述,阐明肺衰老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 标签: 肺衰老 呼吸系统 发病关系
  • 简介:摘要介入肺脏病学属于肺脏病学的一个全新的领域,主要是着重将先进的支气管镜及胸膜腔镜技术应用在从气管、支气管狭窄至恶性肿瘤等疾病引起的胸腔积液等一系列胸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学术上将介入肺脏病学定义为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及侵入性治疗操作的一门科学及艺术,呼吸系统的介入诊断及治疗技术属于一项在人体呼吸系统内进行的以内镜作为介入工具的技术,在十多年前由欧洲呼吸学会及美国胸科学会等组织对呼吸系统介入诊断及治疗重新命名介入性肺脏病学。近年来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医疗水平的进步,我国在呼吸内科的介入诊断及治疗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支气管镜下射频消融手术、电磁导航系统、介入性肺癌根治术、内科肺减容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诊断治疗技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为了分析呼吸内科介入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笔者首先针对呼吸内科介入诊断及治疗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呼吸内科 介入诊断及治疗 研究进展 现状
  • 简介:摘要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实施择期手术麻醉一直是儿科麻醉管理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鉴于小儿群体的特殊性,麻醉效果与安全性的管理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基于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病理生理特点,对其麻醉风险进行分析,并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对该类患儿麻醉管理及围术期不良事件处理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群体 麻醉风险 不良事件 麻醉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纳美芬拮抗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及其增强镇痛作用的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择期行肾脏、胃肠和神经外科的手术患者共70例,根据随机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纳美芬组和纳洛酮组,每组各35例。采用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手术结束5min后,纳美芬组静脉注射试验药物纳美芬0.25ttg/kg;纳洛酮组静脉注射纳洛酮0.1mg。两组注射药物频率可为5min/次,直至呼吸频率>10次/分钟,呼吸暂停时间<15秒时停止注射药物。且两组患者药物所用总剂量纳洛酮不超过0.4mg,纳美芬不超过1gg/kg。记录患者用药0.5小时内的呼吸恢复情况、呼吸恢复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镇痛药的用量等。同时记录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纳美芬组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较纳洛酮组明显更短;用药0.5小时内纳美芬组的呼吸恢复情况较于纳洛酮组更优。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以及术后镇痛药需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纳洛酮组患者血压明显高于纳美芬组。结论纳美芬拮抗阿片类药物诱发术后患者呼吸抑制作用的效果较好,观察到纳美芬无明显加强镇痛的作用。

  • 标签: 纳美芬 呼吸抑制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医院感染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60例患者的感染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60例患者中,呼吸系统感染35例,消化系统感染11例,泌尿系感染8例,其他疾病6例。所有患者在护理后均经过对症治疗和康复。结论医护人员应不断提高管理和操作水平,禁止滥用药物,完全控制患者感染复发,尽快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 标签: 呼吸内科 病房 院内感染 因素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呼吸内科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70例肺部真菌感染的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采用伊曲康唑治疗,观察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采用氟康唑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肺部感染真菌以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伪热带念珠菌为主,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达91.49%、对照组为32.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真菌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减少易感因素,早发现,早诊断,氟康唑治疗效果显著。及时治疗是减少呼吸内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呼吸内科 肺部真菌感染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以2016年1月-12月为时间区间,选择46例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研究组,另外选择46例呼吸内科病房内未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展开对比分析。结果念珠菌属为患者主要感染真菌类型,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要真菌;研究组中男性、年龄≥60岁、抗生素连用≥2种、有创伤性操作、机械通气患者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为造成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真菌,男性、年龄≥60岁、抗生素连用≥2种、有创伤性操作、机械通气为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呼吸内科 肺部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接收的68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在家属同意的前提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实施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PaO2、SaO2、PaCO2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PaO2、SaO2、PaCO2指标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合并症发生率为11.76%,观察组合并症发生率为26.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相对较好,但合并症发生率较高,临床中应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新生儿 呼吸衰竭 常频机械通气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法选用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常见护理问题探析,制定对策,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我院的42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对策,对比两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系统分析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制定对策,提高患者认知度和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 常见护理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外科重症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恢复情况的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从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0例胸外科重症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不进行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方法指导,由个人意愿进行锻炼恢复,观察组患者进行呼吸功能恢复方法指导训练以及静心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功能锻炼后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复有效率达到9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外科重症手术患者采取呼吸功能恢复方法指导训练以及静心护理能够对患者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胸外科重症手术 呼吸功能恢复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呼吸道管理在肋骨骨折中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肋骨骨折的3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优化呼吸道管理并观察效果。结果实施优化呼吸道管理患者肺部并发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肋骨骨折患者在呼吸道护理优化下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预见性 呼吸道管理 肋骨骨折
  • 简介:摘要呼吸道疾病是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在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中,呼吸道感染问题是最为常见的情况,而且患者常常存在着一些并发症,不但会对患者的正常呼吸舒适度造成不利的影响,并且还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威胁,造成患者身体免疫力不断的降低。对于临床中收治的呼吸内科疾病患者来说合理的治疗措施是比较重要的,我们通常是应用抗生素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应用抗生素治疗虽然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我们不可回避的是当前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很多也很普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要严格地把好药物的使用关,合理地应用药物。

  • 标签: 呼吸内科 抗生素药物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应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8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呼吸内科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指标进行研究。结果呼吸内科抗菌药使用率为100%,其中单联用药35例(43.75%),二联用药32例(40%),三联用药10例(12.5%),四联以上用药3例(3.75%)。细菌送检率为81.3%。结论根据80例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及病情发展及转归,分析得出呼吸内科应该加强对抗菌药使用管理,尽可能减少滥用抗菌药情况,纠正现阶段呼吸内科对抗菌药不合理利用,加强监督促进抗菌药合理使用。

  • 标签: 抗菌药物 呼吸内科 合理使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并对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40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对以往常见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临床护理对策。结果根据调查结果得知,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中易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心理护理问题(30/75%)、日常护理问题(25/62.5%)、皮肤护理问题(31/71.5%)、饮食护理问题(16/40.0%)、用药安全护理问题(22/55.0%);实施护理干预后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低于未实施护理干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针对呼吸内科老年患者采用安全护理方法,可有效降低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呼吸内科 老年患者 护理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