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β细胞在实验性急性胰腺炎(AP)后胰腺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87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糖尿病组(24只)、AP组(24只)和糖尿病+AP组(24只)。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mg/kg体重)或左旋精氨酸(L.Arg,2.5g/kg体重,2次)方法分别建立糖尿病和AP模型。术后1、3、5、7d分批处死大鼠。检测血淀粉酶和血糖水平;计算胰腺湿重比;胰腺组织常规病理学检查,计算胰腺坏死面积百分比和组织转化区域百分比;免疫荧光检测胰岛β细胞的再生基因(Reg4)和胰岛素的表达。结果注射STZ后,大鼠血糖明显升高,注射L—Arg后大鼠胰腺组织水肿、坏死、炎细胞浸润,血淀粉酶明显升高,表明制模成功。制模后第3天糖尿病+AP组的胰腺坏死面积为(71.6±6.0)%,显著大于AP组的(42.3±4.0)%;第7天的组织转化面积为(45.6±5.4)%,显著小于AP组的(78.5±6.4)%。糖尿病+AP组胰岛B细胞的Reg4和胰岛素表达均较AP组明显减少。结论STZ破坏了胰岛β细胞,加重精氨酸诱导的AP的损伤,并抑制胰腺的再生过程。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胰岛Β细胞 胰腺再生 再生基因4
  • 简介:腹腔内出血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ereatitis,SAP)的少见并发症,但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及时识别和防治SAP引起的腹腔内出血有助于提高SAP的救治成功率。本文报告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年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5例患者资料,以提高对SAP并发腹腔内出血的认识。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腔内出血 少见并发症 临床分析 救治成功率 SAP
  • 简介:2007年9月13—24日,我县发生毒蕈中毒事件10起,中毒人数18人,在我院住院资料完整的15例,全部以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为主要表现,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毒蕈中毒 肾功能衰竭 急性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
  • 简介: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AL)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年发病率为(2-4)/10万,虽只占人类恶性肿瘤的5%,但危害人类健康极甚,其在青壮年中发病率较高,占儿童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一位。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发病机制 靶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troponinⅠ,cTnⅠ)水平在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发病中的作用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检测并比较109名正常健康人和163例AP患者发病后24h内血浆cTnⅠ、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水平及临床生化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AP患者cTnⅠ水平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收缩压、心率、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和炎症因素(CRP水平和白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P患者cTnⅠ和CRP水平显著升高,且AP死亡组cTnⅠ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TnⅠ数值与心率、三酰甘油、白细胞计数、CRP呈正相关(均P〈0.05),与收缩压呈负相关(P〈0.01)。结论:AP起病后cTnⅠ水平显著升高,cTnⅠ水平除了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还与炎症因子(CRP水平、白细胞计数)相关。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血浆肌钙蛋白Ⅰ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 简介:维A酸时代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临床上表现为骨髓或外周血中异常的早幼粒细胞聚集,血纤蛋白原减少,易发生严重的出、凝血并发症,以致患者早期死亡。瑞典学者Hillestad在1957年报道了3例患者.病程表现极其凶险并具有严重的出血倾向。患者外周血中可见到大量早幼粒细胞。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诱导分化 靶向治疗
  • 简介:<正>AMI组80例发病后12h内入院。入院后即刻、4、8、24、48、168h采静脉血用固相层析免疫分析技术定性检测心肌肌钙蛋白(cTnI)。结果:入院后即刻cTnI阳性率95%,其余各时点阳性率均100%。心衰组30例,非心脏病组30例各时点cTnI均阴性。cTnI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Ⅰ 免疫分析技术 心脏病组 定性检测
  • 简介:<正>存活组22例,死亡组16例,急性期血糖值分别为(7.97±4.59)和(15.10+6.51)mmol/L,P<0.01。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增高率达为67.34%,重症组达78.56%,说明血糖增高与病程严重程度和预后

  • 标签: 脑出血急性期 血糖值 预后判定 重症组
  • 简介:目的探讨柴芍承气汤联合芒硝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2例SAP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成柴芍组32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柴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柴芍承气汤联合芒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腹痛持续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胃肠减压时间、平均住院日、高淀粉酶血症持续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柴芍组患者腹痛持续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胃肠减压时间、平均住院日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8±2.5)d、(1.84±0.67)d、(8.2±2.2)d、(21.2±12.5)d和15.6%,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高淀粉酶血症持续时间为(10.2±3.2)、病死率为3.12%,较对照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P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柴芍承气汤联合芒硝可改善肠道功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中西医结合疗法 柴芍承气汤 芒硝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8例,发病在24h内的ACS患者88例,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52例.测定其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比较.ACS患者于发病第7天和第14天时分别复查上述指标.结果SAP患者其血清Tbil和Ibi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ACS患者无论是UAP还是AMI,其Tibl和Ibi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S患者发病第7天即显著下降(P<0.05),第14天时又有进一步降低.而Dbil水平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S患者在发病后其Tbil和Ibil水平明显升高,发病7~14天后即显著降低.Tbil和Ibil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斑块活化、不稳定有关.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稳定性心绞痛 血清胆红素
  • 简介:目的建立适合影像学研究的大动物ANP继发感染模型。方法将30只幼猪分为实验组(20只)与对照组(10只)。先采用主胰管逆行插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和5%胰蛋白酶混合液(0.5ml/kg体重)制备ANP模型,并将主胰管近端结扎。2—3d后采用CT引导下细针穿刺技术向胰腺坏死区内注射大肠杆菌(10^8/m1)3—4ml,对照组注入灭活大肠杆菌。制模后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并行CTSI评分。检测血WBC、血淀粉酶,做血液细菌培养。注射大肠杆菌后5d处死动物,于感染灶或坏死灶处抽液涂片及细菌培养,周围组织常规病理检测。结果实验组ANP继发感染成功率80.0%(16/20),共发现17处感染灶,感染灶细菌培养阳性率100%(17/17),血培养阳性率68.8%(11/16);对照组制模成功率70.0%(7/10),剔除1头污染外,仅发现1处感染灶,细菌培养及血培养阳性率均为14.3%(1/7)。两组血WBC及淀粉酶在制模后均明显升高,变化趋势相似,但实验组血WBC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两组CTSl分值均≥4分,严重程度均为中重度。结论在建立ANP模型基础上采用CT引导下向坏死区内注射细菌的方法可成功建立ANP继发感染大动物模型,尤其适合影像学研究。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感染 模型 动物 体层摄影术
  • 简介:<正>经临床诊断的SARS病例112例,男43例,女69例,年龄范围16-82岁,平均年龄35岁。所有患者在发病后1周内均行胸部X线检查,22例同时行胸部CT扫描。结果:112例患者在发病早期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斑片状磨玻璃影(胸片79.5%、CT81.8%)和磨玻璃影与不规则实变或肉芽肿样病变的混合影(胸片分别为21.4%和14.%、CT分别为45.5%和27.3%)。病灶多位于中下叶(70.9%)并呈外周分布(69%)。CT可见其他改变包括小叶内间隔和小叶间隔增厚(即碎石路样改变)(36.4%)、细支气管扩

  • 标签: CT 碎石路样 小叶间隔 磨玻璃影 细支气管 肉芽肿样
  • 简介:近年来,糖尿病(DM)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2型DM占90%左右,2型DM患者往往在诊断的同时,就已经证实存在着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导致严重心脏缺血事件,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

  • 标签: 糖尿病 合并症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电图 心脏缺血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septalrupture,VSR)是一少见而凶险的并发症,常发生在AMI后的1周内[1]。由于突发的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往往迅速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极高、预后差。近年来在治疗方法的选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对此进行简要的综述。

  • 标签: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联性。方法:采用骨髓短期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103例AM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通过PCR技术对其基因突变、融合基因等进行检测。结果:在103例患者样本中所检测到的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的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和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点突变(FLT3-TKD)、核磷蛋白1(NPM1)基因突变、神经母细胞瘤RAS癌(NRAS)基因突变、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A)基因突变、人类原癌基因C-KIT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4.3%、3.3%、14.3%、12.4%、5.6%、10.6%和18.8%;NPM1突变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骨髓幼稚细胞比例高(P=0.0105),FLT3-ITD突变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的病死率低(P=0.0285),而C-KIT突变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的病死率高(P=0.0255)。结论:AML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细化了基于核型的AML危险度分层,其中FLT3-ITD、NPM1、C-KIT突变与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关联。

  • 标签: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遗传学特征 临床特征
  • 简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是一种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近年来,胰腺微循环障碍在急性胰腺炎(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实验研究证实,胰腺微循环障碍可诱发AP,并可使急性水肿型胰腺炎(AEP)发展为急性坏死型胰腺炎(ANP)。而针对改善胰腺微循环的治疗方法也会减轻胰腺组织的坏死程度及病变的演进。微循环障碍是SAP的启动因子和持续损伤因子。本文就微循环障碍在SAP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胰腺微循环障碍 重症急性胰腺炎 发病机制 急性坏死型胰腺炎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SAP
  • 简介: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AMI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前瞻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便秘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首次排便时间、排便状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便秘、过度用力、大便硬结、焦虑抑郁的发生率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排便平均时间为(2.26±0.34)d,对照组为(2.63±0.4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7%)显著低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护理能有效预防AMI患者发生便秘、改善便秘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便秘 护理 前瞻性护理模式 焦虑 抑郁
  • 简介:患者女,37岁。因上腹痛21h急诊入院。入院前21h,患者饭后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胀痛,放射至后背,伴恶心,无呕吐、腹泻、呕血、便血。5年前,患者曾罹患“急性胰腺炎”。体检:急性病容,表情痛苦,神志清楚,查体合作;皮肤巩膜未黄染;头颈正常,心肺正常;腹平坦,无肠型及蠕动波,肝脾未及,中上腹压痛,轻度肌紧张,无反跳痛,Murphy氏征阴性,腹部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肾区无叩痛,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急性胰腺炎 持续性胀痛 移动性浊音 急诊入院 上腹压痛
  • 简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cuteorganophosphatepoisoning,AOPP)是农村医院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而AOPP并发呼吸衰竭是近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对于正确诊断、合理治疗以及提高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我科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26例AOPP并发呼吸衰竭,谈一谈诊治体会。

  • 标签: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并发症 呼吸衰竭 诊断 治疗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