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水"作为语言文化观念的关键词之一,不仅具有其自身的概念意义,同时还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象征意义。俄汉语中包含"水"的成语如同一面文化的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两个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因为外化的语言结构凝结两个民族世世代代对"水"的文化记忆和其所承载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果及情感评价。本文以俄汉语中含有"水"概念的成语为具体研究语料,立足于语言文化空间视角对比分析俄汉语中有关"水"所蕴含的独特的民族文化观念。

  • 标签: 文化观念 俄汉语 对比
  • 简介:"在日"文学是指日本殖民朝鲜半岛时期(1910~1945)来到日本或被强行带到日本的朝鲜人主要用"日语"创作的文学总称。这些文学围绕着1945年8月5日朝鲜"解放"后仍残留于日本的朝鲜人不回国的理由、战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分裂状况以及日本社会存在着的"民族(朝鲜人)差别"等问题,追问自我民族身份而创作的小说、诗歌和短歌等。以最初获得芥川奖的李恢成为首,"在日"作家历经第一世代(朝鲜半岛出生)、第二世代(日本出生)、第三·第四世代(父母及作家本人均日本出生)四个文学世代的历史,在日本战后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战后70多年的当今,"在日"文学如何坚守自我的民族身份,在日本现代文学中占据怎样的位置,又将走向何方等,伴随着第一世代文学者的相继故去,第三、第四世代文学者肩负着重要的课题。

  • 标签: “在日”文学 日本战后文学 战后史 世代差异 民族身份认同 现状与课题
  • 简介:通过对2006-2015年十年间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立项课题的数据分析,发现语言学的立项数基本呈上升之势,但占国家社科基金总数的比例相对稳定,立项的地域与项目的数量之间分布不均衡,项目的地域分布呈既集中又分散的态势,京沪广等大城市及重点院校立项数明显优于大部分地区和院校。汉语研究、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学科,而"汉语"、"方言"和"语料库"等热词表明其为10年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跨学科申报的语言学项目也有所分析。

  • 标签: 语言学 国家社科基金 热点
  • 简介:日语的亲缘关系问题始终未能通过以往的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得到解决。本文尝试使用语言地理类型学的方法来探寻超越"比较方法"能力范围的语言的"远亲关系"。通过这一研究方法得出如下结论:日语是"环日本海诸语言"中的一员,又是范围涵盖东亚沿岸地区的"太平洋沿岸语言圈"北方语群的成员。该语言圈范围越过白令海峡最远到达美洲大陆,本文将其称为范围更广的"环太平洋"语言圈。

  • 标签: 语言的远亲关系 语言地理类型学 环日本海诸语言 环太平洋语言圈
  • 简介:本文以岷峨山、川的文学图景与日本五山文学中"游学派"的雪村友梅的诗作《岷峨集》为讨论辐轴,试图跳脱以往单纯重视时间线索,而忽视空间定位这一惯常手法;从先验性"讨古"、实境的对照融涉中,在故乡/异乡之间,见证雪村因蜀地放逐生涯而形成的双重立场,并借此来厘清雪村由"放逐者"到"归乡者"的身份转换。通过具体分析与数理可知,雪村对被放逐于西蜀的生活的感受,以及在历史线索中迂回穿梭的足迹,呈现出不断补充蜀地/地方内涵的可能。即,域外汉籍《岷峨集》或是一种对域内书写的反面补遗。

  • 标签: 雪村友梅 “关西放逐” “讨古” 放逐语言 汉文学
  • 简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跨文化交际不仅是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对应和转换,而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递,这时还应考虑到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时需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价值观念、民族性格、语言文化等方面注意中韩两国文化的不同,特别注意语法关系、句子结构、词形变化、时态变化、敬语表达、俗语的翻译、人称代词、数量词及场所名词的翻译。本文在总结文化因素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中韩跨文化交际能力。

  • 标签: 语言文化对比 中韩跨文化交际 文化因素 中韩语言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简介:本文分析了陈建明先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模式初探——以汉语程度副词"更"和日语程度副词"もっと"的分析为例》一文存在的缺陷:立论有失严谨;对比分析不深入;对比分析使用的语料库的文体不一致;推理不正确。针对文章的缺陷,本文利用有效的语料对汉日程度副词再次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误用分析,并提出今后双向二语习得研究的课题。

  • 标签: 程度副词 对比研究 双向习得研究
  • 简介:当代俄罗斯女性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融入神话元素,创造出了神话色彩浓厚并具有独特审美特性的文本。神话具有混融性特点,将神话元素作为女性小说中的重要现象进行分析,这要求研究者需跳出传统文学的研究框架,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拓展新的研究途径,为此,将语言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语言文化学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拟从语言文化学视角出发,以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为研究对象,以神话人物、神话母题、神话时空为研究要素对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中的神话元素及其功能进行阐释,以期为此方向的研究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

  • 标签: 语言文化学 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 神话元素
  • 简介:日语词汇中含有大量的佛教词语,既有经汉语翻译佛典之后传入日本的,也有自身创造出来的,在现代日语词汇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本文从佛教词汇对中日两国文字的影响入手,对"盂兰盆"一词的文化渊源及其词义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考察,旨在探索佛教词汇在日本的流布、吸收、衍变及其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揭示出隐藏在文化受容与衍变背后的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 标签: 佛教 日语词汇 盂兰盆 内涵与外延
  • 简介:日本人也就是日语母语者有一种在认知语言学中称之为〈主观识解〉的倾向。把自己置身于事态之中,通过身体直接体验去认识事态。这与客观地把握事态、甚至把话者自身也以俯瞰的视点去认识的西方语言大相径庭。日本人的这种视点特征体现在各个方面,特别以绘画和庭院、建筑为代表的视觉艺术最为典型。本文拟探讨这种视点特征如何反映在文艺以及日语表达上。日本视觉艺术的关键词之一「見立て」与〈所见〉有密切相联。所谓「見立て」就是以眼前实际看到的"近景"和由此拟看到的"远景"的双重视像构成。这种特点也体现在日语中,因此日语与视觉艺术存在着〈相同性〉。

  • 标签: 视点 見立て 近景·远景 主观识解 相同性
  • 简介:本文以高级日语学习阶段的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学习策略使用现状调查,并考察了其与日语能力测试(一级)成绩的关系,发现受试的学习策略使用水平属于中等,随着学年的升高,应试者的学习策略使用频率无明显的提高,使用倾向也没有大的变化。日语能力测试(一级)成绩中仅"词汇"部分的成绩与元认知策略存在显著意义的相关。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在学习细节上存在差异,善学者比不善学者更为重视语言的输出技能、即"说"与"写"的能力培养。

  • 标签: 语言学习策略 使用频率 日语能力测试成绩 相关
  • 简介:本文作为日语程度副词历时研究的一环,从中古时代主要文献的会话部分中抽出表示“程度极高”的一类程度副词,对它们在当时的使用特点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使用分布上,“ぃと”,、“ぃみじく(ぅ)”、“ぃたく(ぅ)”“あまり”是中古时代文献的会话部分中最具代表性的程度副词,并推测它们是当时人们口语中经常使用的程度副词;“汉文训语”“ぉはきに”“きなはだ”与“和文语”的“いと”“いみじく(う)”使用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语法功能上,“いと”“きはめて”“ぁまり”易与形容词、“いみじく(ぅ)”“ぃたく(ぅ)”易与动词共现。

  • 标签: 历时语言学 日语程度副词 中古时代 使用特点
  • 简介:本文主要阐述以下三个论点:1、日本汉文训读从佛经汉译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而形成。2、日本汉文训读很可能受古代朝鲜半岛新罗同样方式的影响。而同样阅读方式在契丹或维吾尔等中国近邻阿尔泰语系民族中也可以找到。因中国北方自古以来长期受到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的统治,结果当今中国北方方言即所谓普通话当中也有类似训读的现象。要之,此乃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普遍现象。3、在日韩两国,由汉文训读所形成的语言观扩大到各自的世界观,其中既有同又有异,于焉产生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世界观互相冲突。

  • 标签: 东亚 汉文 训读 语言观 世界观
  • 简介:长期以来学术界对“あいさつ”语言行为,尤其是就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尚属不足。掌握和解析“あいさつ”语言行为的使用规律,进行跨文化间的“あいさつ”对照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以“购物”、“外出就餐”时的“あいさつ”语言为切入点,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分析中日两国“あいさつ”语言行为的实际使用情况、特征、性别和年龄差异,揭示两者的共性和特性;同时对产生差异的中日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进行初步的探讨和解析.

  • 标签: “あいさつ”语言行为 借贷关系 “化石化”现象 称谓用语
  • 简介:话语语言学作为对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批判性发展,研究的重点从语言的结构转移到了语言的应用上。根据语言使用的不同性质。它也提出了“两论”:话语体系论和叙述体系论。这“两论”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一言以蔽之就是对话语的“行为性”和“语境”的重视,即研究的目标在于探明某一特定话语是由谁在何时何地、对谁、在何种情况下、抱着何样的意图而发出以及造成了何种后果。作为“叙述体系”(第三人称叙述)的文学话语,是一种隐蔽了“物语行为”(“话语行为”)和说话者存在的貌似“客观”的描述体系;与此相反,作为“话语体系”(第一人称叙述)的文学话语,则是一种一刻也离不开叙述者的“物语行为”的“主观”的讲述体系。通过对文学话语做上述两种区别性的研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番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崭新景象。

  • 标签: 话语理论 人称 物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