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X线胸部摄影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诊断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收治于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在学期儿童(3~7岁)中小儿支原体肺炎较为常见(47.5%),实际临床症状表现较多集中为持续发热和咳嗽,且经过采用胸部X线进行摄影临床体征表现较为显著。结论数字X线能够对小儿胸部的疑难疾病进行迅速的诊断,且不管是对疾病转归的判断,还是对治疗方案的及时调整,其都能够提供非常强有力的依据。

  • 标签: 支原体肺炎 小儿 胸部 X 线表现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一种疾病,其早期症状通常不明显,而疾病的进展速度非常快。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微血管浸润在肝癌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CT和MRI影像检查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方面的价值。我们分析了294例患者的临床数据,并综合评估了CT和MRI的诊断效能。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检查方式在原发性肝癌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中都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为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持。

  • 标签: CT及MRI影像学 原发性肝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析细针穿刺细胞检查(FNAC)在甲状腺术前病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2016.1-2021.8月期间于本院接受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收集20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纳为此次研究对象,术前均对患者采取细针穿刺细胞检查,通过对比FNAC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评价FNAC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 FNAC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在对疑似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对患者予以细针穿刺细胞检查,可获取可靠性较高的临床诊断结果。

  • 标签: FNAC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甲状腺 病理诊断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免疫检验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6例作为甲组,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乙组,两组均予以免疫检验联合检测,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 甲组抗体指标检验水平及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甲组免疫球蛋白G水平明显高于乙组(P<0.05);甲组补体C3、补体C4水平明显低于甲组(P<0.05)。结论 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免疫检验联合检测,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 抗体指标检验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与MRI联合法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效果及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关节镜检查确诊的62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参与研究,本组患者分别近CT、MRI检查及二者联合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式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分析患者的影像特点。结果:MRI、联合检查与关节镜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三者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P<0.05)。结论:MRI检查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与金标准相似,明显高于CT检查,故二者联合应用对疾病诊断效果的提升价值不高。

  • 标签: CT检查 MRI检查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诊断价值 影像学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患者预防和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192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不进行微生物检验,观察组患者均接受微生物检验,比对患者治疗前后感染状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轻度感染率[59.38%(57/96)]明显升高,中度[36.46%(35/96)]、重度感染率[4.16%(4/96)]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96%,高于对照组的92.70%(P<0.05)。结论基于微生物形态检验评估感染性疾病严重程度可帮助医师进行后续治疗方案制定,对患者病情及免疫功能改善均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微生物形态学检验 感染性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基层医务工作者,这决定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需要重视起体格检查等实训教学,从而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优化思考,确保实训教学能够切实培养学生开展体格检查和诊断的专业技能水平。文章主要对诊断体格检查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提升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可供同行借鉴。

  • 标签: 诊断学 体格检查 实训教学 问题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采用免疫检验联合检测进行诊断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医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RA患者93例,并设定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受检者93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均进行免疫检验联合检测,比较对两组的类风湿因子阳性率、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率以及各项免疫指标。结果研究组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为86.0%,高于对照组的2.2%,差异有统计意义(χ2=132.695,P<0.05)。研究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率为83.9%,高于对照组的1.1%,差异有统计意义(χ2=130.462,P<0.05)。研究组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补体C3、补体C4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之中联合检测免疫指标,对于提高诊断准确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诊断 免疫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磁共振(MRI)检查对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8例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患者影像资料,均进行CT、MRI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的检出率进行对比。结果:18例患者中,CT诊断明确骨折为12例(主要表现为骨小梁、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显示骨折断端良好对位);MRI诊断明确骨折为17例(T1WI显示骨髓腔有条状或线状低信号影、骨皮质连续性中断,脂肪抑制序列可见条状或线状高信号影)。MRI诊断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的检出率为17(94.44%),明显高于CT诊断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的检出率12(66.67%),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CT检查,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诊断采用MRI检出率更高,且对于疑似骨折行进一步MRI检查可减少漏诊。

  • 标签: 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 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与手术时机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5月-2016年5月接收的68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为对象,以入院后48h内接受手术的44例患者为观察组,48h后接受手术的24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发病原因进行统计,并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纳入本次研究68例患者中,发病原因主要为粘连性肠梗阻(41.18%)、嵌顿疝(22.06%),此外还与肠扭转(10.29%)、肠套叠(13.24%)和肠系膜血管栓塞(4.41%)以及胆石(2.94%)、粪石(2.94%)等有关,但比例较小;经不同时机手术后,在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上,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肠梗阻发病原因中,以粘连及恶性肿瘤性肠梗阻最为常见,根据患者病情与诊断实施早期及时手术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

  • 标签: 急性肠梗阻 发病原因 治疗时机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作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主要实验材料的病原微生物,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那么就可能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然后通过实验室人员向外扩散,进而导致生物危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预防实验室人员感染,避免影响周围环境。由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立较晚,生物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出现一系列不良事件发生。基于此,本文就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探究,首先分析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然后提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以期能够提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 标签: 病原微生物 实验室 生物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测,对检验食源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调研对象,均为食源性疾病患者,均接受微生物检验,观察检验结果,研究起止时间2021年1月—2022年1月。结果 入组60例食源性疾病患者,共有1104份检验标本,经病原微生物检验,检出病原微生物156株,检出率156/1104=14.13%,其中92株(58.97%)致病性弧菌,41株(26.28%)肠道致病菌,6株(3.85%)金黄色葡萄球菌,17株(10.90%)轮状病毒阳性标本;检验标本渠道:99株(63.46%)肛拭子,39株(25.00%)可疑食品,11株(7.05%)环境标本,7株(4.49%)呕吐物。结论 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对诊断食源性疾病和降低食源性疾病对民众的危害有积极意义,建议推广。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食源性疾病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射影像CT及普通平片在颌骨肿瘤方面的表现及诊断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疑似颌骨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放射影像CT及普通平片。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对比放射影像CT及普通平片对颌骨肿瘤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结果:金标准显示在49例疑似颌骨肿瘤患者中,确诊39例。普通平片漏诊率40.00%、误诊率51.28%,均高于放射影像CT的0.00%、12.82%(5/39),P<0.05。放射影像CT对颌骨肿瘤诊断效能更高,P<0.05。结论:在颌骨肿瘤临床诊断中,放射影像CT及普通平片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但放射影像CT在诊断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率上高于普通平片,更利于临床鉴别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 标签: 放射影像学CT 普通平片 颌骨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在风湿免疫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 2019.1-12月期间收治的 64例风湿免疫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回顾分析不同患者骨髓细胞形态检查结果。结果:风湿免疫病血象变化表现为贫血、白细胞与血小板异常;不同患者红系、骨髓粒系、巨核系细胞出现异常改变,包括浆液出现颗粒变化、成熟红细胞可见缗钱状排列、细胞中毒、红系病态改变,且以浆液出现颗粒变化为主;巨核系统未见明显改变占到 96.87%。结论:风湿免疫病伴随骨髓细胞形态改变,通过多角度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可用于风湿免疫病的辅助诊断,为患者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骨髓;细胞形态检查;风湿免疫病;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风湿免疫病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其包含的疾病较多,如常见的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等 [1]。西医学中将能够对人体关节、骨骼、肌肉、关节周围软组织等产生侵犯,并有疼痛表现疾病通常为风湿免疫疾病 [2]。本文对我院 2019.1-12月期间收治的 64例风湿免疫病患者骨髓细胞形态检查结果予以分析,探讨其对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详细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 2019.1-12月期间收治的 64例风湿免疫病患者,患者依据风湿免疫病诊断标准及国内专家共识确诊,包括男性 36例、女性 28例,年龄: 22-65岁、平均年龄( 41.56±3.81)岁,疾病类型:类风湿患者 24例、红斑狼疮患者 20例、强直性脊柱 14例、痛风患者 6例。所有患者自愿接受骨髓细胞形态检查,相关资料均有记录,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仪器为迈瑞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型号为 BC-6800,清晨空腹情况下采集 2ml静脉血液,将血样与抗凝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混合,按照仪器操作检查不同人员血常规,评价不同人员血常规是否存在异常。根据《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中的规范操作方法完成不同人员外周血、骨髓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通过图像采集系统获取血象检查结果,按照外周血、骨髓涂片检查结果完成不同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由 2名工作经验超过 5年的人员完成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 1)患者血象变化特点;( 2)骨髓细胞形态表现;( 3)白细胞与骨髓粒系变化相关性。 1.4评价标准 血常规参考值:白细胞 4~ 10×109/L;红细胞:女性: 3.8~ 5.1×1012/L,男性: 4.3~ 5.8×1012/L;血红蛋白:女性: 115~ 150g/L,男性: 130~ 175g/L;血小板 100~ 300×109/L。 1.5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 SPSS2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 ±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P< 0.05: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患者血象变化特点分析 风湿免疫病血象变化表现为贫血、白细胞与血小板异常,以贫血为主,数据见表 1。 表 1 患者血象变化特点分析( ±s, n=64) 血象 例数 血象 例数 贫血 50( 78.12) 三系正常 3( 4.68) 白细胞减少 10( 15.63) 一系变化 26( 40.63) 白细胞增加 19( 29.68) 二系变化 24( 37.50) 血小板减少 7( 10.93) 三系变化 8( 12.50) 血小板增加 8( 12.50) 2.2骨髓细胞形态表现 64例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经骨髓形态分析, 41例骨髓增生活跃( 64.06%), 23例增生明显活跃( 35.93%)。骨髓粒系细胞:粒系胞体大小正常的有 48例( 75.00%),胞浆中颗粒异常的有 32例( 50.00%),颗粒存在中毒表现有 8例( 12.50%),胞核轻度病态改变 16例( 25.00%)。骨髓红系细胞:无异常的有 41例( 64.06%),裂片红细胞有 7例( 10.93%),成熟红细胞可见缗钱状排列 9例( 14.06%),轻度病态改变 6例( 9.38%)。 2.3白细胞与骨髓粒系变化相关性 白细胞减少患者骨髓粒系小于白细胞升高组( P< 0.05),有统计意义,见表 2。 表 2 白细胞异常与骨髓粒系变化相关性 ( ±s) 组别 n 骨髓粒系( %) 白细胞减少 10 52.78(6.19 白细胞升高 19 64.50(2.67 t / 5.670 P / 0.000 3、讨论 现代研究指出风湿免疫病与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有关,异常免疫产生抗体,并对多个组织产生侵犯 [3]。对自身免疫疾病的早期诊断是进行规范治疗的前提,结合当前临床文献报道,风湿免疫病发病且处于活动期会伴随一系或者多系血液改变 [4]。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风湿免疫疾病可引起患者血象表现出贫血、白细胞以及血小板出现异常,其中 78.12%为贫血表现,白细胞、血小板异常改变所占比例较少,也就是说贫血是自身免疫疾病的主要血象表现。分析是因为风湿免疫疾病患者炎症因子明显,对红细胞生成素有促进作用,并影响正常的铁代谢,使得患者出现贫血。 从骨髓形态改变角度分析, 64.06%骨髓增生活跃, 75.00%粒系胞体大小正常,提示大多数患者粒系胞体未出现异常;异常可表现为中毒、胞核轻度病态改变等。骨髓红系细胞 64.06%无异常,骨髓巨核细胞 96.87%未见异常。白细胞升高患者其骨髓粒系所占比例较白细胞减少者更高。同王娟等文献研究结果高度一致 [5]。 综上所述,风湿免疫病伴随骨髓细胞形态改变,通过多角度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可用于风湿免疫病的辅助诊断,为患者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姜志宇 .健康教育在 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阳性风湿免疫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J].中国医药科学 ,2016,6(19):106-108. [2]武玉琴 .风湿免疫病早期诊断方法的探讨及临床应用 [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8,5(34):68-69. [3]马祝悦 ,姚瑶 ,朱怀军 ,等 .他克莫司治疗风湿免疫病患者血液系统异常 57例 [J].医药导报 ,2018,37(04):456-460. [4]万琦 .糖皮质激素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的使用观察 [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28(2):325-326. [5]王娟 ,吕娟 ,宗红 ,等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对风湿免疫病的诊断价值探讨 [J].中国病案 ,2019,20(12):95-99.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电图诊断及心电图表现。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6例心肌梗死患者,将其心电图定位及特殊类型的心电图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典型心肌梗死临床症状15例,不典型症状11例。结论发生心肌梗死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三种类型的心电图表现。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电图定位 特殊类型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肝功能与血清指标水平检验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搜集的 53例脂肪肝患者一般资料(作为实验组),再选取同期我院搜集的 53例健康体检者一般资料(作为对照组)。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γ- 谷氨酰氨基转肽酶以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以及血清指标(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结果:实验组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γ- 谷氨酰氨基转肽酶以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以及血清指标(胆固醇、甘油三酯)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肝功能与血清指标水平检验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理想。

  • 标签: 肝功能 血清学指标 脂肪肝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微生物形态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统计并筛选研究者医院在2022-6至2022-12月时间段内,56例感染性疾病病人纳入样本,随机盲目法分为2组,对比组病人采取常规流程检查,创新组则进行微生物检验,观察组间病人检查干预效果。结果:组间病人临床恢复指标统计显示,创新组时间较对比组大幅度缩短,数据相差较大(P

  • 标签: 微生物形态学检验 感染性疾病 诊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腺囊性病变诊断当中采取影像技术的准确性。方法:从本医院选取疑似胰腺囊性病变患者90例,为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手术病理结果,分析多层螺旋CT的诊断准确性、特异度、灵敏度。结果:多层螺旋CT准确性、特异度、灵敏度相比手术病理,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应用在胰腺囊性病变诊断当中可提高诊断灵敏度,为患者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影像学技术 诊断 胰腺囊性病变 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