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纯合型家族高胆固醇血症(HoFH)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前瞻研究。选择西安市儿童医院心内科2018年10月确诊的1个HoFH家系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共20人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并在家系内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家系成员杂合突变携带者和未携带者的基因型与表型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为7岁10月龄男性患儿,生后尾骨处皮肤可见圆形绿豆大小黄色皮肤突起,3~4岁起双侧肘关节、膝关节及跟腱处皮肤逐渐出现直径0.5~1.5 cm的黄色瘤样结节,患儿身高、体重、智力发育与同龄儿相同。家族其他成员无类似皮肤黄瘤。患儿总胆固醇(TC)18.16~21.2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4.08~15.51 mmol/L,颈部超声提示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弥漫硬化斑块,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瓣增厚、钙化。基因检测确定了先证者LDLR基因携带c.418G>A(p.E140K)纯合突变,分别遗传自患儿父母,二人为近亲结婚,均携带LDLR-E140K基因杂合突变。家系中携带LDLR-E140K基因杂合突变成员TC、LDL-C和载脂蛋白B分别为(8.40±0.13)、(6.79±0.01)、(1.95±0.05)mmol/L,明显高于未携带者[(4.59±0.28)、(3.35±0.39)、(0.86±0.10)mmol/L,t=7.269、4.595、6.311,P均<0.05]。结论LDLR-E140K基因纯合突变致儿童HoFH,携带纯合突变的先证者临床表型最严重,携带杂合突变的家系成员均有高胆固醇血症表型,LDLR-E140K是家族高胆固醇血症的致病变异。

  • 标签: 高胆固醇血症 基因 表型
  • 简介:家族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hypercholesterolemia,FH)是严重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是国际公认的全球性疾病[1]。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极度升高、皮肤肌腱等多部位出现黄色瘤,全身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1,2],可导致较为严重的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siscardiovasculardisease,ASCVD)甚至危及生命[3,4]。

  • 标签: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纯合子型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 管理 经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患者预防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进行改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FAP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改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术中游离全结直肠系膜,裸化直肠至肛提肌平面后闭合器离断直肠,置入保护套经直肠断端拉出全大肠;距离回盲部5 cm离断回肠,于回肠末端置入吻合器钉砧;外翻直肠处理远端直肠息肉;随后行端端吻合。收集并分析患者性别、身高、体重及病理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排便情况。结果4位患者均顺利完成改良NOSES术,行腹腔镜下无辅助切口全结肠加部分直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所有患者顺利康复,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大出血等术后重大并发症。无术后腹腔感染。吻合口距离肛门的距离与排便频率尤其是夜间排便频率有负相关趋向。结论本术式符合无菌无瘤原则,无较大手术后并发症,术后排便功能较好。后期仍需进一步大规模研究证实手术效果。

  • 标签: 息肉 排便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排便功能
  • 作者: 陈春丽 赵培泉 李筱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300384(现在山东省东营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眼科 25700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眼科 200092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300384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父母均存在家族渗出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相关基因变异的34个家系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队列研究。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眼科及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科就诊并行基因检测的722例FEVR患者中父母均存在FEVR相关基因变异的34个FEVR家系(先证者34例67只眼,其父母68例136只眼)纳入研究。先证者及其父母均行适合各自年龄的全面眼科检查,包括BCVA、眼压、眼轴、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FFA或眼底彩色照相、广域眼底照相检查。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将临床表现分为严重表型和轻微表型。纳入34例40岁以上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家系成员及对照组受检者外周血样,对已知参与FEVR的基因FZD4、LRP5、NDP、TSPAN12、ZNF408和KIF11进行高通量测序分子遗传学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基因变异类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比较FEVR患者群和正常人群FEVR基因变异的差异。结果34例先证者67只眼中,严重表型48只眼(71.64% ),轻微表型19只眼(28.36% )。先证者患者父母68例136只眼中,正常表型76只眼(55.88% ),轻微表型60只眼(44.12% ),未见严重表型。在34例先证者中共检测到FEVR相关基因65种变异,以LRP5突变最为常见(64.61% ),其次是FZD4 (12.31% )、NDP (10.77% )、TSPAN12 (6.15% )、ZNF408(4.62%)和KIF11 (1.54%)基因突变。FEVR相关基因变异以错义突变最常见;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变异类型与临床表型的严重无显著相关(H=1.775,P=0.620)。65种变异中,21种为已报道突变,44种为本研究新发现的变异。携带单个致病基因多个突变位点20例39只眼,携带2个致病基因突变13例26只眼,携带3个致病基因突变1例2只眼。先证者在LRP5、NDP、ZNF408、FZD4、TSPAN12、KIF11基因上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02,P<0.001 )。结论父母均存在FEVR相关基因突变的家系,其突变基因主要以LRP5最为多见,其次分别为FZD4、NDP、TSPAN12、ZNF408、KIF11。FEVR相关基因突变类型以错义突变最为常见,但临床表型与基因变异类型无明显相关。大多先证者临床表型严重,而携带FEVR致病基因变异的父母大多表现为正常或轻微表型。

  • 标签: 视网膜疾病/遗传学 基因型 突变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 简介:目的分析家族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FSGS)3个家系的临床表型,并通过连锁分析方法进行已知基因的排除定位研究。方法对3个家系中的所有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应用等位基因共享分析和两点连锁分析的方法,在已知的FFSGS相关基因NPHS1、NPHS2、ACTN4、TRPC6、CD2AP和WT1所在染色体区域,选取14个微卫星遗传标记(STR)进行连锁分析研究。结果FFSGS3个家系的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4名家系成员中有16例患者,其临床表型不同,2个家系(家系A和家系B)的起病年龄相对较大,在青少年期发病,家系A中有3例患者发病年龄偏小,最小者1岁发病,家系A中其他患者都是25岁以后发病。3个家系中有4例因尿毒症死亡,另2例尿毒症行肾移植治疗,还有2例出现肾功能不全。家系A的先证者14岁即出现了Cr增高。应用D19S191、D19S220、D19S224、D1S215、D1S416、D1S466、D11S1391、D11S1986和D11S2000等STR对家系A进行NPHS1、NPHS2、ACTN4和TRPC6基因的两点连锁分析,测得各个标记位点在重组率θ=0时,最大的LOD值为0.18(D11S1391);在θ=0.1时,最大的LOD值为0.18(D11S1986);在θ=0.2时,得到本组最大的LOD值为0.47(D19S220),均不支持连锁。提示家系A与所检测的9个DNASTR位点无共分离。用上述STR以及ACTN4基因内的STRD19S422、CD2AP基因所在位点的STRD6S936、D6S1566、D6S1651和WT1基因所在位点的STRD11S2370对家系A进行等位基因共享分析,结果提示该家系致病基因与ACTN4、NPHS1、NPHS2、TRPC6、CD2AP和WT1等基因所在位点不连锁。应用D19S191、D19S220、D19S224、D19S422、D1S215、D1S416、D1S466、D11S1391、D11S1986、D11S2000、D6S936和D6S1566等STR对家系B和C进行等位基因共享分析,结果这2个家系的致病基因与ACTN4、NPHS1、NPHS2、TRPC6和CD2AP等基因所在位点均不连锁。结论3个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FFSGS家系,�

  • 标签: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基因 突变 连锁分析 微卫星遗传标记
  • 简介:摘要Caspase家族是一类同源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它们级联活化后降解其产物,参与炎症因子的产生以及细胞凋亡的调节。干眼症是眼科的常见疾病,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一种眼表疾病。细胞凋亡在干眼症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炎症反应也被证实在干眼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对Caspase家族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干眼症的发病机制有了较为深度的认识。这些研究为干眼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笔者将对Caspase的分子结构和特征及其在干眼症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干眼症 细胞凋亡 细胞焦亡 Caspase
  • 简介:摘要高迁移率蛋白A家族由4中蛋白组成,通常作为转录因子与染色质结合的辅助因子在转录调控中发挥作用。HMGA基因的异常表达与多种人类癌症有关。本文介绍了HMGA的基因结构和功能以及在肺癌中的主要进展。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维生素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现知道的种类就有几十种。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近年科学家发现,维生素家族不少"兄弟"还是抵抗癌症的狙击手,多与它们接触可有效防止癌症的发生。它们是:维生素A、维生素B17、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

  • 标签: 维生素A 抗癌症 家族 人体生命活动 有机物质 活性物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变异与早发家族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方法从2014年3月至2020年4月收集到的早发家族阿尔茨海默病家系样本中筛选出4个具有母系遗传特征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家系样本,开展mtDNA全序列测序,与修正版的剑桥参考序列比对分析。测序结果根据标准序列记录下每个样本的mtDNA变异位点及相关信息。采用最新版的mtDNA分类系统数据库进行线粒体单倍型类群分类。变异分析方法:根据系统发育树,找出枝端私有变异位点;MitoTool分析变异的保守;再通过PhyloTree查询突变是否为其他单倍型类群的鉴定变异。通过文献和数据库查询,SIFT致病预测软件(2015)预测分析。通过I-TASSER 预测蛋白结构,Pymol可视化蛋白结构同源模拟蛋白三级结构分析,分析结构变化。结果其中一个家系的mtDNA存在稀有非同义变异m.8978T>C,该位点保守系数1.0,致病分数较高,蛋白结构同源模拟MT-ATP6蛋白三级结构分析,显示该蛋白支链残端的结构改变。结论mtDNA稀有非同义变异m.8978T>C可能具有潜在的致病,可能通过线粒体的功能下降影响AD的发病。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线粒体 DNA 突变
  • 简介:摘要小分子亮氨酸重复蛋白聚糖(SLRPs)为角膜的重要结构成分,在角膜透明的形成和维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SLRPs大量分布于角膜基质层中,主要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各成员之间存在补偿和协同性作用,共同调控基质层胶原纤维的形成和装配,维持胶原纤维排列的高度有序,奠定角膜透明的基础。Decorin和lumican分别是Ⅰ型和Ⅱ型SLRPs的主要功能成分,二者基因表达改变或核心蛋白结构异常均会影响角膜基质层其他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正常含量和排列关系,导致胶原纤维的形成、装配和排列异常,造成角膜混浊。SLRPs可通过结合促纤维化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等调控角膜创伤修复和基质重塑,为治疗角膜疾病和研究角膜透明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本文就SLRPs家族成员生物学活性及其在角膜透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小分子亮氨酸重复蛋白聚糖 角膜混浊 角膜基质 胶原纤维 角膜创伤修复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家族白蛋白异常性高甲状腺素血症(familial dysalbuminemic hyperthyroxinemia,FDH)患者。1名38岁男性体检偶然发现FT4升高来诊,TSH及FT3正常,复查甲状腺功能发现TT4、FT4、rT3升高、TT3、FT3、TSH、TRAb、TPOAb、TgAb均正常,患者除偶尔腹泻无其他甲状腺毒症的症状。基因测序发现在白蛋白(ALB)基因7号外显子发生c.653G>A (p.R218H)杂合突变,确诊为FDH。

  • 标签: 家族性白蛋白异常性高甲状腺素血症 白蛋白基因 甲状腺素
  • 简介:摘要Becker型肌营养不良是一类因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导致骨骼肌进行萎缩为特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该病较为罕见,在新生男婴中发病率约为1∶19 000。该文报道一家族中2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导致的扩张型心肌病。

  • 标签: 肌营养不良 心肌病,扩张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个北方汉族家族肺结节病家系中患者及健康成员的临床特征和全外显子组检测结果,寻找可能参与结节病致病机制的基因及突变位点。方法2016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确诊的2例中国北方汉族肺结节病患者为同一家族连续2代,纳入该家系的3例肺结节病患者及1名健康成员,其中男2例,女2例,发病年龄23~69岁,先证者为Ⅱ-6。通过临床特征、影像学及病理结果确诊结节病,并对家族史等临床资料进行收集。采集全血样本,完成全外显子组测序并通过ExAC、SIFT、Polyphenv2、Metascape数据库进行致病分析和基因注释分析。结果全外显子组检测发现27个基因在数据库中提示致病较高,ZC3H12A、BCR、C5AR2及INHBB基因在Metascape数据库的基因注释为"细胞分泌负调控",其中ZC3H12A基因可负调控辅助T细胞17(Th17细胞)分化,可能参与结节病发病的免疫进程。经Sanger一代测序验证,发现该家系3例患者均出现ZC3H12A基因c.1361 A>G突变,而健康成员不出现突变。结论家族肺结节病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导致机体的免疫应答发生改变,是结节病的致病机制之一。全外显子组检测及基因功能分析发现,该家系中Ⅱ-2、Ⅱ-6及Ⅲ-1肺结节病患者均在ZC3H12A基因的同一位点发生突变,该基因可参与肺结节病发病机制中Th17细胞的分化,可能是该家族肺结节病患者的致病基因。

  • 标签: 家族性肺结节病 全外显子组 遗传 ZC3H12A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1个家族青少年高尿酸血症肾病(familial juvenile hyperuricemic nephropathy,FJHN)患者家系进行临床、病理及基因检测分析,提高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FJHN先证者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行肾组织常规病理检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组织Uromodulin(UMOD)蛋白的表达。收集先证者及其亲属外周血,采用双链DNA探针基因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包含UMOD在内的泌尿系统疾病相关基因。结果先证者家系中受累个体共7人,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7例受累家族成员中1例3岁幼儿尚未发现任何临床指标异常,其余6例患者均表现为高尿酸血症伴肾功能障碍,其中3例进入终末期肾脏病,2例死于尿毒症。先证者肾脏病理检查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合并肾小球局灶硬化,不伴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先证者肾组织小管上皮细胞内有UMOD蛋白强阳性信号聚集,与正常对照及非FJHN导致的慢性间质肾炎患者比较具有诊断特异性。包括先证者在内共4个受累者进行了基因测序检测,均发现UMOD基因杂合突变c.377G>A,为位于UMOD基因3号外显子的一种新的错义突变。结论本家系中受累患者呈典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伴早期肾功能受损,肾脏病理表现为非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UMOD蛋白的异常积聚,基因检测证实存在新UMOD基因位点突变,FJHN诊断明确。提示对临床上不明原因的高尿酸血症伴特征性病理改变患者,肾组织UMOD蛋白荧光染色是发现FJHN的一种简便方法,有利于减少临床漏诊。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染色体畸变 家族性青少年高尿酸血症肾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 Uromodulin蛋白
  • 简介:目的分析家族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经我院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室确诊的FH患者41例,女23例,男18例,年龄3~62岁,平均(19.94±14.87)岁.另选取健康人3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两组受检查心脏、瓣膜、主动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果FH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为(13.24±4.3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0.57±4.41)mmol/L.35例患者皮肤出现黄色瘤,33例为首发症状.二尖瓣反流19例,主动脉瓣反流13例,主动脉瓣钙化6例,主动脉瓣狭窄3例,主动脉根部狭窄8例.FH患者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基本正常.结论FH以高胆固醇血症、特征黄色瘤、早发的心血管疾病和阳性家族史为主要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有瓣膜反流、主动脉口狭窄等表现,能为FH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超声心动描记术 患者 临床分析
  • 简介: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形势日趋严峻,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而糖尿病家族史是T2DM进展过程中的重要独立风险因素之一,可综合反映遗传易感性与共享环境因素对T2DM发病的影响,本文将针对遗传易感性和共享环境因素两方面阐述糖尿病家族史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

  • 标签: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家族史 遗传易感性 共享环境因素 DIABETES mellitus type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脂肪萎缩糖尿病是一类由于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所致的特殊类型糖尿病,本文中报道了一例脂肪萎缩糖尿病女性患者,于青春期以高血糖伴酮症、胰腺炎起病,起病时空腹C肽低,诊断为特发1型糖尿病后,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月经紊乱,全身体脂比例降低,部分脂肪萎缩以及皮肤黑棘皮样改变,辅助检查显示高血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肝功能异常,空腹与餐后C肽明显增高,重度脂肪肝及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并且其父亲亦存在部分脂肪萎缩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经基因检测提示该患者及其父亲均存在LMNA Lys486Glu突变,由于该患者起病方式较为特殊,其脂肪萎缩范围较同型患者更广,且存在LAMN基因新的氨基酸改变,提示可能为家族部分脂肪萎缩糖尿病2型这一新的亚型。

  • 标签: 糖尿病,脂肪萎缩型 家族性部分脂肪萎缩综合征2型 胰岛素抵抗 LAMN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成人肺表面活性蛋白C(SFTP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间质肺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表现、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的2例成人SFTP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间质肺疾病,结合文献进行复习。以“familial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FTPC gene”“surfactant protein C gene”“SFTPC gene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familial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和“surfactant protein C gene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familial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为检索词在PubMed、Embase及Ovid数据库,以“家族间质肺疾病”“SFTPC基因”“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基因”“SFTP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间质肺疾病”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间质肺疾病”为检索词在万方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3月。结果本组2例家族发病患者1男1女,平均年龄27.5岁,Ⅱ-2患者存在干咳、气促症状,Ⅱ-3无症状,2例影像表现均存在多发囊腔及细网格状影,Ⅱ-2患者存在两下肺多发磨玻璃影,Ⅱ-2患者经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病理诊断为UIP。文献复习共纳入35例患者,其中男20例,平均年龄为33.5岁,主要表现为气促(22/30)、干咳(18/30)、杵状指(12/30),而无症状体检或家族其他成员发现而行胸部CT发现占30%(9/30)。最常见胸部CT表现为双肺多发细网格状影(17/17)及多发囊状影或囊腔(12/17)和磨玻璃影(7/17)。病理主要表现为UIP(24/26)。结论成人SFTP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间质肺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气促、干咳及杵状指,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主要表现为双肺多发囊腔影及细网格状影伴或不伴两下肺多发磨玻璃影,治疗上目前无特效药,尽早使用羟氯喹可能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影像表现为双肺多发囊腔影伴细网格影及磨玻璃影且发病年龄<50岁时,需要考虑该病可能。

  • 标签: SFTPC基因 间质性肺疾病 家族性间质性肺疾病 囊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