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说,现在资本主义是“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甚至是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有人则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是腐朽的和垂死的。持这两种相反观点的人,都列举种种资料和统计数字作为根据。关于这个问题,想听听你的看法。B列宁在1920年就说过:“社会生活现象极其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论点”。在今天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情况就更加如此了。所以问题不仅在于具体的数字和材料,而在于如何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驾驭这些数字和材料。

  • 标签: 当代资本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垄断资本主义 现代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发展
  • 简介:针对本质的模态主义解释,范恩发展了一个著名论证来反驳它。范恩试图证明,成为必然属性是成为本质属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通过对范恩的论证给出新的分析,文章将表明,范恩的反例都建立在"对象反身性"属性的构造上,其论证贯穿着"同一性本质"和"识别性本质"的混淆,从而其针对模态主义解释的挑战是不成立的。

  • 标签: 范恩 本质 模态主义 对象反身性
  • 简介:本文以历史的眼光,通过对基督教起源的追溯,意图发现形成神秘主义的诸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早期的基督教神秘主义思想。

  • 标签: 基督教 神秘主义 教义思想 希腊哲学
  • 简介: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伦理学界认真反思市场经济确立之后集体主义的缺陷与不足,对集体主义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诠释和界定,对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对如何完善发展集体主义作了积极探索.

  • 标签: 集体 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 简介:新一届的上海伦理学会开始创办学术前沿的系列讲座,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陆晓禾会长邀我做个发言,为了支持会长的工作,只好勉为其难。因为年事已高,精力不足,在前沿上走动,已经无能为力。我老父亲晚年自嘲说只能卖旧货了。现在我也到了这样的年纪。卖旧货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把旧作整理出来编成册子;另一种是把经历过的往事翻出来,旧事新说,这后一种办法也许还可以有点长进。我父亲晚年撰写了几十万字的回忆录,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我没有他那么丰富的阅历,也没有与那么多名人交往,所以也不会去写什么回忆录,但是也经历了学界的一些大事。去年和老同学一起编了《守道1957--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实录与反思》②,想不到引起很大的反响。看来把一些学术界的大事重新翻出来加以审视和反思还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 标签: 思维模式 功利主义 决策 中国哲学史 学术前沿 回忆录
  • 简介:我认为每一种伦理学研究方法或者伦理学理论都应该吸收康德学派的思想,因此,我们所有人都不得不或应该承认,我们受到了康德的创新性的影响,且在许多领域都受到了他清晰的历史观和概念性的道德观的影响。我将要从康德绝对命令和假言命令之间的区别展开讨论,我认为康德是第一位以某种明确的方式来阐述这两者之间区别的哲学家。我将要讨论dasGute(good,善)和dasWohl(well,福)之间的区别,我相信二者的区别使康德有效地发现了“事物的善的状态”这种观点,或至少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了那种观点的含义。我还会讨论,康德对道德内在特性的强调,何以能为美德伦理学和关怀伦理学提供重要启示,甚至也能对结果主义产生影响(尽管较少),因为适当地关注康德就内在生活所说的一切能帮助结果主义者形成并区分他们自己那些自相矛盾的观点。

  • 标签: 绝对命令 假言命令 幸福 内在性
  • 简介:意识研究中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争论愈发激烈。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假设”和埃德尔曼—托诺尼的“动态核假设”是意识的方法论外在主义的代表,它们之间具有相容性和共同核心,为进一步探讨意识的秘密提供了好的方法论。

  • 标签: 意识 外在主义 动态核 全局工作空间
  • 简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巨大危害性,历史虚无主义言行远没有党的十八大以前嚣张。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分子不甘失败,又以新的手法、面目继续出现,这正是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斗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体现。因此,要真正取得彻底胜利,就必须科学认清、准确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既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是背离实事求是基本原则的唯心史观,又看到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一种学术思潮而是一种政治思潮,还要看到我们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就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 标签: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本文梳理了从19世纪至今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历程,厘清了马克思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谱系中各位思想家对经济基础与作为上层建筑的美学之间关系的不同观点。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 简介:伯纳德·威廉斯提出过一套名为“距离的相对主义”的理论,认为“我们”应该悬置对于遥远的古代或者未来生活的道德判断,因为“我们”无法转投到古代或者未来的道德系统中生活,因而与它们只处于“名义上的对抗”。结合威廉斯“内在理由”的主张,系统地重构出他对于“距离的相对主义”的论证,由此可以发现,威廉斯对“名义上的对抗”这一相对主义适用条件的刻画,并不足以保证相对主义只适用于古代或者未来的道德观。

  • 标签: 伯纳德·威廉斯 距离的相对主义 名义上的对抗 内在理由 道德相对主义
  • 简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扬弃了“拉美”发展理论的弊端,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

  • 标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展 马克思主义
  • 简介: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中打倒“旧道德”和提倡“新道德”的思想先锋,他的“无后主义”是其反传统伦理的一个极端表现。这种主张虽然在“五四”时期尽显新异,但是却包含着难以克服的内在困难。胡适以似是而非的理由批评儒家的“后代”观念,通过否定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的观念提倡社会不朽论,以一个娶妻生子并且躬行孝道的形象宣扬无后主义和否定孝道。无论胡适的无后主义还是非孝思想都是一种错位的思考,不仅他的学说本身内含无法化解的矛盾,而且他的理论与实践也相互冲突。

  • 标签: 胡适 无后主义 非孝 不朽
  • 简介:2010年1月28日下午,在罗伯特·布兰顿fRobertBrandom)位于匹兹堡大学哲学系的办公室,我对他进行了第一次正式访谈。此前,我们已经有过多次谈话。本来可以在那些谈话的基础上,整理出一篇较为轻松的文字,然而当听说访谈内容可能将被发表时,布兰顿表现出十分认真的态度。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 布兰顿 罗伯特 实用主义 语义学 教授
  • 简介: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展现出一幅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波澜壮阔又复杂曲折的历史图景。现今,现实社会主义实践已走过百年历程,总结社会主义百年实践的基本历史经验,可以为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深刻的历史启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益借鉴。

  • 标签: 社会主义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启示
  • 简介:在一篇提出拉康的马克思主义的评论中首先会引出的问题必然是:这样的说法存在吗?由于在拉康那里缺乏任何忠诚社会主义的表白,并以他的声名狼藉的反感将政治承诺制度化,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方法论之与拉康理论的相关性就不可能被假定,而毋宁是被质询和被限定的。那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理——个别概念和类似的宽泛范例——它们被分散在拉康的演说中,真的以它们所有的力量和明确规定的政治推动力再次找到它们退出的路径了吗?把拉康著名的格言"根本不存在性关系"变换一下,在马克思主义和拉康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理论关系。他们只能以相互之间的自恋被强迫桥结,因此那种界定了双方分析构成的逻辑至此已证明了如此重大地不可协调,不是回溯已被简化为矛盾(阿尔都塞),就是矛盾已被回溯包含(齐泽克)。必须承认这种难以处理的不一致,即拉康的马克思主义从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的拉康作为欢呼的、但最终作为一种筹划的协调的异化误认确实存在。

  • 标签: 拉康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拉康 症候 剩余价值 剩余快感 意识形态
  • 简介:马克思在一种特殊情境下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有学者把它过度解读为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切割一一“马克思不为马克思主义背书”。这句话实际是马克思对不能正确对待他的思想的方式的否定,而不是对他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的否定。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一样,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直有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提问,形成马克思主义者身份认同规律性现象。这一现象构成科学马克思主义史观的经验基础,启发了我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意识自觉,也丰富了我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身份认同 经验基础 主体意识自觉
  • 简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前景的纲领性描述,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凝练表达。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总体性的历史理论,其根本的立脚点是作为“人类史前史”终结同时又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新开端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感性意识”及其理论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核心所在。

  • 标签: 共产主义学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理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人的自由发展 人类社会
  • 简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顺应世界潮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使命和适应我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有着内在的、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能性、可行性。

  • 标签: 社会主义 和谐 理念 笔谈 历史必然性 执政地位
  • 简介:<正>1967年,马尔库塞在西柏林的自由大学作了一次轰动性的演讲,他宣称: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是从科学到乌托邦,而不是从乌托邦到科学。众所周知,从早期的莫尔、康帕内拉到19世纪初期的傅立叶、圣西门和欧文,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追求一直处于空想社会主义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100多年之后,在社

  • 标签: 现代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生活方式 马克思 人类社会发展 康帕内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