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STAT3基因突变的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9年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T-LGL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TAT3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STAT3未突变组66例,STAT3突变组14例(17.5%),其中Y640F突变发生频率最高(42.9%)。STAT3突变组与STAT3未突变组相比,HGB减低(67.5 g/L对82.5 g/L,P=0.018),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0.665×109/L对1.465×109/L,P<0.001),乳酸脱氢酶升高(229 U/L对198 U/L,P=0.041),铁蛋白升高(402.5 g/L对236.0 g/L,P=0.029),TCR Vβ亚家族表达率升高(89.2%对65.4%,P=0.014),具备治疗指征患者比例升高(100%对74%,P=0.033)。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8.5%和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8)。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和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中位随访63(2~121)个月,两组总生存时间(均未达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结论STAT3基因突变的T-LGLL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肿瘤负荷和治疗需求,一线应用免疫抑制剂疗效良好。STAT3基因突变对T-LGLL患者预后的意义尚需进一步验证。

  • 标签: 白血病,大颗粒淋巴细胞 基因,STAT3 免疫抑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不同临床分型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7、IL-27、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同时分析肝癌患者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与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5月烟台市奇山医院收治的173例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4例,女59例,年龄(45.38±12.72)岁。分为HBV携带者(ASC)组5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51例,肝硬化(LC)组41例,肝癌(HCC)组22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9.15±14.95)岁。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组研究对象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组间方差不齐采用Welch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Games-Howell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及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3+在HCC组表达水平最低(H=5.65,P<0.05),CD3+CD8+在LC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75,P<0.01),CD3+CD4+在各组水平不同程度升高,LC患者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0.21,P>0.05);HCC组HBV DNA水平与CD3+和CD3+CD8+呈负相关(r=-0.232,P<0.05;r=-0.220,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CC组IL-6、IL-17、IL-27、TNF-α均显著升高(均P<0.01),HCC患者外周血IL-27和TNF-α水平均与HBV DNA呈负相关(r=-0.367,P<0.05;r=-0.348,P<0.05)。结论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HCC的发病过程,重症患者其免疫细胞耗竭更显著,导致机体存在免疫功能障碍和免疫调节异常。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肝癌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STAT3基因突变的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9年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T-LGL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TAT3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STAT3未突变组66例,STAT3突变组14例(17.5%),其中Y640F突变发生频率最高(42.9%)。STAT3突变组与STAT3未突变组相比,HGB减低(67.5 g/L对82.5 g/L,P=0.018),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0.665×109/L对1.465×109/L,P<0.001),乳酸脱氢酶升高(229 U/L对198 U/L,P=0.041),铁蛋白升高(402.5 g/L对236.0 g/L,P=0.029),TCR Vβ亚家族表达率升高(89.2%对65.4%,P=0.014),具备治疗指征患者比例升高(100%对74%,P=0.033)。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8.5%和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8)。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和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中位随访63(2~121)个月,两组总生存时间(均未达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结论STAT3基因突变的T-LGLL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肿瘤负荷和治疗需求,一线应用免疫抑制剂疗效良好。STAT3基因突变对T-LGLL患者预后的意义尚需进一步验证。

  • 标签: 白血病,大颗粒淋巴细胞 基因,STAT3 免疫抑制 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西罗莫司对创伤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诱导异源性T淋巴细胞应答能力的体外调节作用.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创伤组,每组12只.将创伤组麻醉后造成失血合并闭合性骨折,对照组仅麻醉不致伤,24h后分离2组小鼠脾脏DC.将2组DC分为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不用西罗莫司处理),以及西罗莫司阳性对照组和创伤组(用10μg/L西罗莫司处理6h).检测各组DC自噬活性(用荧光强度值表示)及DC介导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变化(用吸光度值表示).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与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表达.用ELISA法检测LPS刺激后DC中IL-12p40、IL-12p70和IL-10的水平.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自噬活性(荧光强度值为13±2)及其介导的MLR强度均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荧光强度值为22±6)明显减弱(F=212.836,P〈0.05).与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比较,西罗莫司阳性对照组和创伤组自噬活性(45±8、44±8)均明显增强(F=212.836,P〈0.05或P〈0.01).西罗莫司阳性创伤组MLR强度较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明显增强(F值分别为101.426、86.533,P值均小于0.05).(2)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表面的MHCⅡ[(60±9)%]及CD40[(4±1)%]表达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85±6)%、(8±1)%]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37.918、40.426,P值均小于0.05),西罗莫司阳性创伤组MHCⅡ表达[(78±7)%]较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明显提高(F=37.918,P〈0.05).(3)两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的IL-12p40、IL-12p70表达水平[(120±13)、(10±3)pg/mL]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200±25)、(20±6)pg/mL]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218.646、310.253,P值均小于0.05);与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比较,西罗莫司阳性对

  • 标签: 西罗莫司 创伤与损伤 树突细胞 T淋巴细胞应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T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19年1至11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新诊断的MDS患者16例为MDS组,另纳入16名健康成人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CD4+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在MDS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共纳入MDS患者16例;男5例,女11例;中位年龄56(18~80)岁。健康对照组16名,男女各8名,中位年龄40(17~69)岁,两组性别和年龄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G3在MDS组CD8+T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4.45%±22.31%比58.78%±14.82%,P<0.05)。LAG3在MDS组调节性T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4.91%±10.32%比49.09%±13.58%,P<0.05)。LAG3在CD4+T细胞中的表达MDS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G3在MDS患者CD8+T和调节性T细胞上的表达高于健康人。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通过与其配体PD-L1结合,负向调控T淋巴细胞活化及效应功能,参与免疫耐受的维持。近年研究发现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改善COPD患者体内T细胞功能耗竭,增强抗感染的能力。因此,深入了解COPD发病过程中PD-1对T淋巴细胞的调控,对探讨COPD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PD-1结构、功能及调控T细胞免疫与慢阻肺的关系等方面,对PD-1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T淋巴细胞 炎症 免疫抑制
  • 简介:为了研究雷公藤甲素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效应,用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甲素作用于Jurkat细胞,用CCK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选取使细胞增殖抑制率为50%的雷公藤甲素作用于细胞,然后在应用Hoechst33258染色、DNA电泳、Pl以及PI/AnnexinV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表明:雷公藤甲素抑制Jurkat细胞的生长增殖,半数细胞抑制剂量为4μg/L。4μg/L雷公藤甲素作用于Jurkat细胞12小时后,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征(Hoechest33258染色显示细胞核呈亮蓝色;DNA断裂产生DNAladder,细胞凋亡的亚二倍体峰出现,细胞磷脂酰丝氨酸发生转位),细胞凋亡比率明显增加,24小时后细胞凋亡进一步增加。结论:雷公藤甲素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有明显的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这为临床应用雷公藤甲素治疗白血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雷公藤甲素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JURKAT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炎及免疫调理治疗对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脓毒症患者共92人进行分析研究,其接受治疗的事件均在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间,并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抗感染、补液、血液净化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抗炎及免疫调理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d、7d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病情严重程度。结果:治疗3、7d时,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脓毒症 抗炎及免疫调理治疗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肝移植术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受者EB病毒(EBV)感染后淋巴细胞类型的特点,探讨EBV感染淋巴细胞类型在儿童肝移植术后PTLD中的意义。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移植中心2013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4例儿童肝移植术后PTLD受者的临床资料。对14例儿童受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血浆和TBNK细胞分选后EBV-DNA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PTLD儿童受者PBMC EBV-DNA呈高复制水平(>104拷贝数/ml),其中8例血浆EBV-DNA>103拷贝数/ml。12例儿童受者EBV感染淋巴细胞类型以B淋巴细胞为主,2例伴有T淋巴细胞和/或NK细胞EBV-DNA高载量感染。治疗后7例PBMC和血浆EBV-DNA转为阴性,6例较前下降,1例较前升高。10例儿童受者治疗后B淋巴细胞EBV-DNA转阴,3例较前下降,1例治疗后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中EBV-DNA较前升高。13例受者治疗后好转,1例治疗后效果不佳,出现噬血综合征,最终因PTLD进展而死亡。结论大多数EBV相关PTLD以B淋巴细胞感染类型为主,少数伴有T淋巴细胞和/或NK细胞EBV-DNA高复制。伴有T淋巴细胞和/或NK细胞EBV-DNA高载量感染的PTLD儿童受者相比B细胞感染为主的儿童受者对治疗反应性较差,预后不佳。EBV感染淋巴细胞类型的检测在EBV相关PTLD受者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有指导作用。

  • 标签: 肝移植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EB病毒
  • 简介:摘要2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s)是一种新型固有免疫细胞,ILC2s与T细胞类似,可以分泌Th2型细胞因子,并启动、维持2型免疫反应,因此又被称为介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间的跨界免疫细胞。近年来随着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暴发,病原病毒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医疗卫生领域的难题。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案一直是研究者讨论的热点问题。ILC2s作为先天固有淋巴细胞家族的一员,可以参与2型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并且还能够激活免疫活性,在组织损伤修复以及机体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病毒攻击人体过程中,ILC2s能够参与免疫反应,在病毒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围绕ILC2s在病毒侵染机体过程所起到的防御性作用进行综述,为阐述ILC2s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2型固有淋巴细胞 病毒感染 免疫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与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疾病分型诊断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8日至18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和中法院区诊治的COVID-19患者179例,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型(n=84)、重型(n=58)和危重型(n=37)。179例患者年龄为65(55.0,72.0)岁,其中男性107例,女性72例。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对COVID-19患者分型诊断的性能。结果入院时危重症患者白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普通型、重型(P均<0.001);普通型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重型、危重型(P均<0.001)。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T+B+NK、CD3、CD4、CD8、NK细胞数逐渐降低,危重型显著低于普通型和重型(P均<0.001),而危重型CD4/CD8比值显著高于普通型及重型(P=0.002,P=0.030)。另外,T+B+NK用于鉴于普通型和危重型或重型和危重型时效果最好(AUC分别为0.961,0.803);CD3用于鉴别普通型和重型时效果最好(AUC=0.961)。进一步将普通型和重型合并为一组后,与危重型患者比较,中性粒细胞及其与淋巴细胞、CD3、CD4、CD8比值用于患者分型诊断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AUC最大(AUC=0.958)。普通型、重型患者入院10 d后淋巴细胞数量高于入院时(P均<0.001),病情好转。危重型患者淋巴细胞数量低于入院时(P=0.040),预后差。结论T+B+NK与CD3减少、CD4/CD8比值升高、NLR升高在COVID-19危重型患者疾病分型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淋巴细胞总数的动态监测能有助于预后判断。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淋巴细胞亚群 淋巴细胞 CD4/CD8比值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茶碱对过敏性哮喘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自噬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28例过敏性哮喘患者为本研究观察组,同期选取19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外周血,分离T淋巴细胞亚群CD8+T、CD4+T以及CD4+CD25+T细胞,观察组细胞分组给予不同浓度氨茶碱(10-3mol?L-1、10-4mol?L-1、10-5mol?L-1、10-6mol?L-1、10-7mol?L-1)进行培养,对照组细胞不做处理,培养72h后观察各组细胞自噬形态改变情况,经丹酰戊二胺(MDC)染色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自噬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T淋巴细胞纯度及亚群细胞纯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茶碱处理后细胞出现典型自噬形态学改变;10-3mol?L-1、10-4mol?L-1、10-5mol?L-1氨茶碱处理组CD4+CD25+T细胞自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5mol?L-1氨茶碱处理组CD4+CD25+T细胞自噬率随时间延长呈现明显升高趋势(P<0.05)。结论氨茶碱诱导过敏性哮喘患者CD4+CD25+T淋巴细胞亚群自噬水平升高可能是其发挥治疗哮喘作用的机制之一。

  • 标签: 氨茶碱 过敏性哮喘 T淋巴细胞亚群 自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及亚群计数对S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90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确诊28 d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确诊24 h内的血相关免疫学指标,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CD3+、CD4+、CD8+T淋巴细胞数,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及免疫球蛋白G4水平;血炎症指标降钙素原、白蛋白水平及入院24 h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确诊28 d时患者的生存及并发症状况。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各指标与患者预后情况的相关性。绘制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D3+、CD4+T淋巴细胞预测SAP预后的价值。结果90例SAP患者中男性居多(65.6%),病因以胆源性为主(56.7%),高脂血症性次之(35.6%)。确诊28 d时存活85例(94.4%),其中39例痊愈,纳入预后良好组;46例合并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胰腺局部并发症,死亡5例(5.56%),共51例纳入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24 h内的CD3+[366(268,498)个/μl比709(578,999)个/μl]、CD4+[209(120,298)个/μl比486(303,548)个/μl]T淋巴细胞数及白蛋白水平(33.9 g/L比35.9 g/L)显著下降,而降钙素原水平(1.02 ng/ml比0.43 ng/ml)、APACHEⅡ评分[7(4,10)分比5(3,8)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4 h内的CD3+、CD4+T淋巴细胞数预测SAP预后不良的AUC值分别为0.857(95%CI 0.696~1.000)、0.867(95%CI 0.708~1.000),临界值分别为524个/μl、301个/μl,灵敏度均为85.7%,特异度分别为78.6%、85.7%。结论SAP确诊24 h内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下降对SAP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免疫系统 T淋巴细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抽取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9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并于治疗4个月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实体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效果,所有患者进行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检测,分析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化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入选的89例胃癌患者,有效64例,占比71.91%,纳入有效组;无效组25例,占比28.09%。有效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无效组,CD8+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发现,血清CD3+、CD4+、CD4+/CD8+、CD8+预测胃癌化疗无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0、0.898、0.757、0.816。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和胃癌化疗效果有密切关系,临床可于胃癌患者化疗期间实时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对水平异常患者进行干预,以达到改善疗效作用。

  • 标签: 胃癌 T淋巴细胞亚群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脐血血浆(cordbloodplasmaCBP)在植物血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PHA)诱导脐血源性T淋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脐血血浆和脐血单个核细胞;将脐血单个核细胞分为CBP+PHA和PHA两组,检测两组细胞增殖率及免疫表型。结果CBP+PHA组细胞增殖指数低于PHA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胞表型都以CD3+、CD4+为主,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脐血血浆对脐血源性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影响不明显,可能与RPMI1640培养体系具有相似的效果。

  • 标签: 脐血 T淋巴细胞 增殖 分化
  • 简介: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在拉米夫定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62例和34例健康人,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常规检测患者HBVDNA和血生化指标。结果HBeAg阳性CHB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T细胞比率为31.4±10.6%,明显低于对照组(47.3±16.5%,P﹤0.05),而CD8+T细胞和NK细胞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3.4±18.2%和16.6±13.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9.8±16.4%和13.7±9.4%,P﹤0.05);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率为74.7±18.9%,CD8+T淋巴细胞比率为37.2±19.7%,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抑制HBVDNA复制,调节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率,促进疾病恢复。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监测T淋巴细胞亚群工作在评估肾移植术后患者免疫状态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从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治疗和诊断的人员当中选出179例,其中健康人员共57例、尿毒症患者共62例、肾移植患者共60例,分别对三组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了解其中各T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同时针对于肾移植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进行研究。结果本次研究中,肾移植患者的CD3+亚群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两组,而CD4+和CD8+亚群含量则明显低于其它两组(P<0.05),尿毒症组患者和健康组患者数据没有较大差异(P>0.05)。同时,除CD3+亚群外,移植后稳定患者的CD4+和CD8+亚群的含量与排斥患者和感染患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肾移植后患者的各T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具有明显转变,并且在不同免疫条件下其含量也具有一定差异,能够作为临床判定患者肾移植后状况的参考数据。

  • 标签: 肾移植 T淋巴细胞 免疫状态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研究猴耳环PithecellobiumclypeariaBenth枝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免疫活性。方法采用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考察各化合物的免疫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表没食子儿茶素(1),(-)-5,7,3’,4’,5’-五羟基黄烷(2),(-)-表没食子儿茶素-7-没食子酸酯(3),(-)-5,3’,4’,5’-四羟基黄烷-7-没食子酸酯(4),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5),杨梅树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6),没食子酸(7),没食子酸乙酯(8)。结论化合物3和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能显著抑制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其IC50为4.4μmol·Lˉ1。更多还原

  • 标签: 猴耳环 黄酮类化合物 黄烷 淋巴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现代研究普遍认为COPD是一种以炎症为中心、多种机制参与的疾病,有学者提出COP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肺部慢性非特异炎症被认为是COPD发展的基本病理改变,而T淋巴细胞作为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与COP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