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MicroRNA-146a(miR-146a)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健康志愿者骨髓中分离培养BM-MSC,用miR-146a抑制剂或类似物转染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转染后细胞miR-146a表达量。应用分化实验方法比较转染后各组细胞成脂及成骨分化能力的改变情况,了解miR-146a对BM-MSC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BM-MSC能够诱导分化成脂肪及成骨细胞。用miR-146a抑制剂或类似物转染细胞后,细胞miR-146a表达量出现相应的下调或上调,与对照组相比,转染miR-146a抑制剂后细胞miR-146a表达下调(P<0.01),转染miR-146a类似物后细胞miR-146a表达显著上调(P<0.01)。在成脂分化实验中,转染miR-146a抑制剂可抑制BM-MSC向脂肪细胞分化(P<0.01),转染miR-146a类似物可促进BM-MSC向脂肪细胞分化(P<0.01);在成骨分化实验中,转染miR-146a抑制剂或类似物对BM-MSC成骨分化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BM-MSC具有成脂及成骨分化潜能,miR-146a可促进BM-MSC向脂肪细胞分化。

  • 标签: MIR-146A BM-MSC 成骨分化 成脂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慢性胰腺炎(CP)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尾静脉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模型组(尾静脉注射二氯二丁基酯制作大鼠CP模型),治疗组(造模后尾静脉注射BMSCs),假治疗组(造模后尾静脉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每组10只。取大鼠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学评分及纤维化程度评分,ELASA法检测胰腺组织中胰腺星状细胞(PSC)活化表达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水平,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qRT-PCR法检测胰腺组织中PSC凋亡基因BNIP3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胰腺组织中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中TGF-β1、Smad2、Smad3、Smad4的表达水平。将CP大鼠PSC培养体系分为对照组(单纯PSC培养组)和治疗组(PSC和BMSCs共培养组),每组5份标本,ELASA法检测α-SMA,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IL-10的表达水平;qRT-PCR法检测PSC凋亡基因BNIP3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TGF-β1、Smad2、Smad3、Smad4的表达水平。结果(1)治疗组大鼠胰腺病理学评分及纤维化程度评分均低于模型组与假治疗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α-SMA、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水平,TGF-β1、Smad2、Smad3、Smad4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与假治疗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SC凋亡基因BNIP3以及IL-10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与假治疗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α-SMA、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水平,TGF-β1、Smad2、Smad3、Smad4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SC凋亡基因BNIP3以及IL-10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可通过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抑制PSC增殖活化,减少胰腺纤维化的形成,进而控制慢性胰腺炎。

  • 标签: 胰腺炎,慢性 间质干细胞 星状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糖尿病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arro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以成骨分化为主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静脉注射水合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模型,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在无菌条件下,局麻后抽取兔髂骨骨髓,获取BMSCs。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对细胞进行纯化及培养,分别对2组细胞行MTT检测、实时定量PCR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以及ERK、AKT信号通路表达检测。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SNKposthoc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实验组糖尿病兔BMSCs细胞增殖活性、成骨基因表达、ALP活性及成血管基因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糖尿病兔BMSCs的增殖活性、成骨分化能力及成血管基因表达能力均受到损害。

  • 标签: 糖尿病兔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活性 成骨分化 成血管分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SCs,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BMSCs,损伤后24h、移植后1、3、5周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B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移植的B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3~5周后有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微管相关蛋白(MAP2);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5周后组织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脊髓结构较完整。结论BMSCs经静脉移植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分化,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脊髓损伤 静脉移植
  • 简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由骨髓中的浆细胞单克隆性增生引起。典型临床表现为骨骼系统破坏,如病理性骨折、本.周蛋白尿、贫血以及慢性肾功能不全.并伴随高钙血症、血沉增快及免疫球蛋白电泳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峰等。MM常规化学治疗(化疗)反应率低,其中位生存期多为2~3年。临床研究证明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反应率并延长生存期。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移植 血液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2019年3月至9月,选取115只SD大鼠(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建立肝硬化模型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方式分为模型组、BMSCs组及小檗碱组,分别注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BMSCs及小檗碱灌胃处理,另选取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干预后处死各组大鼠,苏木精-伊红(HE)及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ALB)与总胆红素(TBIL),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层黏连蛋白(LN)含量变化;采集各组大鼠粪便标本,对细菌16S rDNA基因V3~V4区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进行高通量测序,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3组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BMSCs组大鼠肝组织Ishak评分及分期[(4.00±0.63)分、4.50±0.55]均低于模型组[(7.83±0.75)分、5.8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3、1.333,P<0.05);BMSCs组大鼠血清ALB含量[(29.65±1.38) g/L]高于模型组[(22.76±2.67)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2,P<0.05);TBIL及LN的含量[(3.09±0.25) μmol/L、(45.19±1.86) ng/ml]均低于模型组[(10.75±1.14) μmol/L、(56.69±2.0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58、11.497,P<0.05);BMSCs组大鼠肠道菌群中脱硫弧菌科及脱硫弧菌属丰度明显高于模型组,梭菌科及梭状芽胞菌属丰度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BMSCs移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其肠道菌群有关。

  • 标签: 肝硬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小檗碱 肠道菌群
  • 简介:本研究模拟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HSC)移植中HSC所经历的氧环境,研究不同氧浓度对小鼠骨髓HSC生物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采用体外扩增实验、定向分化实验、细胞周期分析、活性氧测定及亚致死量射线照射小鼠骨髓原始Lin-c-kit+Sca-1+HSC移植等方法,分别检测了Lin-c-kit+Sca-1+HSC的扩增能力,细胞周期,活性氧水平及造血重建能力。结果表明:低于常氧浓度,特别是乏氧的氧环境能降低活性氧的产生,增强原始骨髓HSC体外扩增能力,增加红系集落(BFU-E)、粒单集落(CFU-GM)、红系粒单系巨核系集落(CFU-GEMM)的数量,维持较多的HSC处于G0/G1期,进而明显促进移植后小鼠的脾集落(CFU-S)生长及提高移植小鼠存活数量。而暴露于常氧、不恒定且氧浓度变化剧烈的氧环境中的骨髓HSC能产生较高水平的活性氧,上述功能指标都较低。结论:骨髓HSC的活性氧水平与周围氧环境中氧浓度水平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高水平的活性氧损害骨髓HSC的功能。在恒定的较低浓度的氧环境下培养及应用抗氧化剂对于骨髓HSC移植可能更有益。

  • 标签: 骨髓 造血干细胞 氧浓度 活性氧 小鼠
  • 简介:胰腺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治疗以控制症状为主,但恢复胰腺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群,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肿瘤趋向性。它在治疗胰腺疾病和糖尿病方面的体内外研究成果显著,为干细胞治疗应用于胰腺疾病和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为此本文综述了BMSCs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胰腺肿瘤 胰腺炎 糖尿病
  • 简介:背景: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猴的嵌合体肝脏对研究干细胞体内增殖与分化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应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人-猴肝脏嵌合体动物模型。方法: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化并培养至6代,使细胞量大于5×108。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后在B超引导下移植到妊娠10周的胎猴肝脏中,幼猴出生后1个月和3个月,穿刺取肝脏组织活检,切片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带绿色荧光的人源细胞数量及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人白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幼猴出生后1个月及3个月均发现有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内存活,并发生迁移,分布趋向于集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幼猴出生后1个月及3个月肝脏内有表达人白蛋白的细胞存在,分布与带有绿色荧光的细胞较为一致。提示应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猴胚胎早期能够建立人-猴肝脏嵌合体,人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猴肝中分化成具有合成白蛋白功能的细胞

  • 标签: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人-猴肝脏嵌合体 白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
  • 简介:摘要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的回顾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不同途径及物质诱导成骨分化及效果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2010年至2018年文献,共检索到1076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18篇文章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较高的成骨活性。在体内经不同的方式及诱导剂的诱导,可分化成成骨细胞而修复骨缺损区。目前尚无理想的诱导方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及探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组织工程 诱导
  • 简介:骨髓组织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系统:造血系统和基质细胞系统。造血系统包括CD34阳性的前体干细胞和能分化为各种成熟血细胞的祖细胞。而基质细胞系统包括血管内皮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者具有多样分化潜能,可分化为骨、韧带、脂肪、软骨和肌肉。将MSCs植入宿主动物体内可形成含有成骨细胞、脂肪和软骨细胞的骨组织。由于MSCs易于分离、体外扩增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非常适于组织工程学的应用,尤其在骨组织重建的临床研究中很有前途,下面就MSCs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组织工程 多向分化潜能 细胞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MSCS
  • 简介: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从成年个体的骨髓中分离所得的、具有分子及功能异质性的一类干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软骨细胞、肌细胞、骨细胞及支持造血的基质等。本实验通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的研究来检验其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同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时机及移植细胞的数量作了一定的探讨。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急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 移植 骨髓
  • 简介:目的探讨供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抑制肝移植大鼠免疫排斥的作用。方法实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4对雌性大鼠,建立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A组:肝移植术中输注生理盐水;B组:肝移植术后隔天一次给予他克莫司(0.25mg/kg)灌胃2周;C组:肝移植术中输注与A组同剂量的雄性Wistar大鼠的MSCs。观察术后第10天肝功能的变化、病理改变、TGF-β1与IL-10的表达、Y染色体定位及受体存活时间。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多组比较方差分析AST、ALT值,LSD法分析组间差异;病理分级采用ridit法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存活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肝移植术后第10天A、B、C组AIJT分别为(756±104)、(197±49)、(203±32)U/L,AST分别为(635±234)、(3314-78)、(150±38)U/L,3组ALT和A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8,265,P〈0.05);两两比较发现,B组及C组均优于A组,且C组优于B组。A组ridit均值为0.8333,为重度排斥,B、C两组ridit均值分别为0.4583、0.2083,排斥反应较A组显著减轻,且C组较B组级别更低。A、B、C组TGF-β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5%、69%±20%及85%±2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1,P〈0.01)。A、B、C组IL-1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5%、75%±14%及91%±2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2,P〈0.01);B、C两组TGF—β1和IL-10呈强阳性表达且C组比B组更明显,而A组则为弱阳性表达。原位杂交检测发现,C组含有带Y染色体的雄性MSCs,主要在汇管区聚集。A、B、C组大鼠50d存活率分别为0、10%、90%,3组大鼠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P〈0.01),C组中位存活时间为63d,较A组11d延长,且C组长于B组。结论肝移植同时向供体输注MSCs能够抑制受体对移植肝的免疫排斥。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移植 免疫排斥
  • 简介:早在1889年,Paget即提出肿瘤生长的“种子一土壤学说”:器官微环境(土壤)可影响特定肿瘤细胞(种子)的种植、侵袭、存活、生长。回顾近十几年的肿瘤学研究进展,不难发现:肿瘤的发生及转移并不仅仅和肿瘤细胞自身有关,肿瘤细胞的周边环境对肿瘤的生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包含多种成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是其中重要的一群。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肿瘤微环境 结直肠 肿瘤细胞 肿瘤生长 cells
  • 简介:目的:探讨转染腺相关病毒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的影响。方法:运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pAAV—GFP、pAAV—RC、pHelper用磷酸钙法共转染HEK-293细胞,得到rAAV—GFP,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分化。观察rAAV-GF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的影响。结果:与未转染rAAV—GFP的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较,转染rAAV—GFP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未见改变,均袁现为细胞浆蓝紫色,核周明显。结论:转染腺相关病毒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未见明显影响,为基因修饰腺相关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内移植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腺相关病毒 分化潜能
  • 简介:摘要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是临床难题,骨组织工程学的出现为其带来了一种具有前景的治疗策略,是当下的研究热点。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学重要的种子细胞来源之一,是一种容易取材、来源广泛、增殖率高的多能干细胞。BMSCs可被多种方法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从而达到修复骨缺损的目的。目前常见的诱导BMSCs成骨分化的方法包括活性因子、激素、生物材料、中药、物理刺激以及非编码RNA等。BMSCs的成骨分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以维持平衡的骨代谢水平,主要有BMPs/Smad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开发和研究不同的可诱导BMSCs成骨分化的活性因子和支架材料是骨组织工程学发展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探究其中的信号通路,可揭示具体的分子调控机制,有利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研发靶向治疗药物。但BMSCs的定向成骨诱导分化、信号通路相互交错干扰、临床转化及个体化应用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 标签:
  • 简介:摘要异体骨修复大段骨缺损有利有弊,一项与人工材料相比,异体骨优势在于能够整合到宿主体内,但可能存在潜在的传染性疾病感染风险,存在相关并发症。目前用于大段骨缺损治疗主要包括骨关节异体骨、中间插入异体骨、半圆柱形插入性异体骨、异体骨-假体复合移植物,“望远镜”式匹配异体骨移植、自体带血管雕骨复合移植、联合游离皮瓣移植、钛网技术复合异体骨修复开始成为主流。目前尚无成熟的BMSCs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主要方法,对于大段骨缺损仍然主要用于辅助治疗,实验室研究集中在BMSCs生物学特性、复合培养、生物工程方面。

  • 标签: 大段骨缺损 骨髓间质干细胞 异体骨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的影响。方法分离并体外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6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打击器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给予PBS;治疗组大鼠建模后移植骨髓诱导分化的神经干细胞。3组大鼠治疗10 d后,采用Basso、Beattie和Bresnahan(BBB)评分评定3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相对表达水平,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尼氏小体的数量,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神经丝蛋白200(NF200)阳性的生神经元数量。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脑脊液诱导分化7 d后的骨髓来源单核细胞Tubulin 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蛋白阳性率[(96.10±12.59)%、(92.16±10.18)%]明显高于脑脊液诱导前骨髓来源单核细胞Tubulin Ⅲ和GFAP蛋白阳性率(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28、11.237,P<0.05)。治疗组大鼠BBB评分[(9.00±2.98)分]明显高于模型组[(3.75±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5,P<0.05)。治疗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DNF、NGF、CNTF和BDNF表达水平(1.54±0.21、1.47±0.18、2.89±0.32、1.28±0.17)高于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0.69±0.11、0.95±0.14、1.32±0.18、0.8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1、2.544、2.758、1.977,P<0.05)。治疗组大鼠脊髓组织中脊髓组织中尼氏小体和神经元数量[(15.36±4.19)个和(10.24±4.01)个]高于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8.10±2.95)个和(5.10±1.1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3、3.809,P<0.05)。结论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可促进脊髓组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并修复脊髓神经组织,恢复大鼠运动功能。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脊髓损伤 神经营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