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伴随全球文化市场的形成,如今我们能看到不同文化语境产出的风格迥异的电视产品,其中媒介话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电视情感调解类节目为研究对象,进行话语方式的对比研究,从中外代表性节目案例中剖析节目主持人的话轮控制方式、专家团的调解策略等差异性特点,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文化语境及其背后的社会关系结构对节目话语在创作理念、表达方式的影响,从而探索提高改进节目主持人、专家等传播主体的话语素养,为中外节目模式互相借鉴提供可能性。

  • 标签: 情感调解类节目 电视综艺 文化语境 话语方式 对比研究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基本范式有怎样的特征?如何历史地、审慎地讨论这些特征产生的语境和发展脉络,以及主导研究范式所共享的研究假设和其中潜藏的偏差?从上述问题意识出发,基于对代表性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学界围绕'中国新闻史该如何研究'的主导话语进行症候式的阅读,梳理了近40年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者寻找学术主体性的基本方向与主要思路,即恢复被遮蔽的'报刊自身的历史'。从认识论的角度,将既有研究成果中业已达成共识的历史叙述视为一套需要加以反思的话语体系,同时将未被学术共同体给予充分重视的一些批判性思考并置于聚光灯下,尝试揭示研究者们在重建学术主体性的探索过程中潜藏的认知盲区和理论误区,即中国新闻史研究中的'政治无意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中的几个典型阐释框架——'跨文化交流论''西方文明论''告别革命论''告别民族国家论'——给予理论反思,旨在剖析知识结构中未经充分检视的'西方主义'心态对历史认知的遮蔽效果。从文化去殖民化的角度,着重探讨了研究者如何在重新认识'东方'同时也是重新认识'西方'的基础上,对知识结构和研究视野进行重校,即沿着'人的解放'和'全球正义'这一主题,在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与被压迫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的交相辉映中,找回新闻史研究的学术主体性。

  • 标签: 新闻史研究 政治无意识 文化去殖民化
  • 简介:本研究重点探讨了身份认同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交媒体使用与人际交往间的中介效应。基于2017年3月在北京、天津和深圳三地的问卷调查和个人深访,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身为进城务工农民的身份认同程度较高,人际交往水平总体稍有偏低且交往多在同质群体中进行;社交媒体使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人际交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身份认同在社交媒体使用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身份区隔及伴生的社会权利贫困强化了新生代农民工对自我身份的感知和体认,并成为他们与城市居民进行人际交往的藩篱;通过向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媒介公共产品和提升其媒介素养水平,有助于推动新生代农民工与异质群体之间建立稳定的人际交往。

  • 标签: 社交媒体 人际交往 身份区隔 新生代农民工
  • 简介:目前我国的各类期刊约有9000多家,为了在这个网络媒体异军突起并飞速发展的时代,获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各类期刊都使出了自己的绝招,但还是有很多期刊在惨淡中经营,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学术价值方面都没有占得一席之地。《经济经纬》期刊自创刊以来,以精编细审,求是创新,及时反映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为己任,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 标签: 经济效益 编辑部主任 影响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旗帜 专访
  • 简介:四月的山城春意盎然,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迎来了我国著名新闻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郑保卫教授。郑教授那深厚的理论积淀、崇高的新闻理想和浓郁的学识修养给学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们也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在追求新闻理想的路上一往无前的儒雅学者。

  •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者 理想 发展中心 保卫 主任
  • 简介:作为历史精神与主流价值体系的载体,红色历史意象对转型期下的中国社会有着特殊的意义。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其独特的政治与历史意义使得围绕该主题而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成为红色历史意象传播的典型代表。本文从其传播形态特征出发,以庆祝活动中“红歌”这种代表性意象的构建作为案例,论述了大众对红色历史意象解读模式的演变,并从管理模式、内容监督以及媒介创新三个方面对红色历史意象的当代传播提出了策略建议。

  • 标签: 社会转型 红色历史意象 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