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尝闻一说曰:鹰鹫之属,本为同族,其名曰隼,日猎于苍野之间。岁逢大旱,草木尽枯,獐兔竞死,群隼枵腹。或搏苍穹,徙鸿蒙,求索于重峦之巅;或敛翅羽,扑尘埃,偏安于腐尸殍肉。则前者傲而化鹰,后者鄙而称鹫也。余闻此而有言曰:大旱之岁,乃隼族转折之秋也。逢此时,志不同则前途殊也。归属若何,唯志所谋。夫天地万物,转折之奥非仅此一案,广袤乾坤,何处不有。君曾见清泉流塞于大石者乎?此泉之转

  • 标签: 转折 大旱 流塞 归属 尘埃 偏安
  • 简介:“然”字在古代汉语中可用作转折连词。“然”与转折连词“然而”的关系如何?怎样确定“然”为转折连词?“然”怎么由代词演变成转折连词的?本文试作探讨。

  • 标签: 转折连词 “然” 古代汉语
  • 简介: 本文从意义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表示转折关系的“不过”和“就是”的差异。同时指出,“不过”是可以兼表重转和轻转的关联词语,而“就是”是只能表示轻转的关联词语。

  • 标签: 不过 就是 轻转 重转
  • 简介:现代汉语转折复句主要可分为四种语义类型:并转、递转、承转和理转,其语义基础分别为并列、递进、顺承和因果。四种语义类型在能否还原上有差异:在一定的前提下,并转、递转和承转均可相应地还原为并列、递进和顺承复句,而理转通常不能还原为因果复句。理转是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的核心。

  • 标签: 转折复句 语义基础 语义类型
  • 简介:“却”、“但是”和“倒”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有转折意味,但它们在语义、语篇连接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是语气副词,“但是”是连词,其基本语法意义是表转折关系。而在语篇中,“却”可连接两个句法成分,“但是”不能;“但是”可连接句子和段落,“却”不能。“却”和“但是”多用于书面语中,“却”多表示说话者持不同的态度。“但是”侧重客观叙述。“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但是”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却”和“倒”都是语气副词,能在表转折关系时表达一定的语气并起强调作用。在复句中,“却”可位于后一分句中,而“倒”既可位于后一分句,还可以位于前一分句。“却”用于书面语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倒”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

  • 标签: “却” “但是” “倒” 转折义 对比
  • 简介:转折连词“但(是)”“不过”“只是”均来源于限制副词,是现代汉语转折连词中的典型成员,三者在共时平面上存在着一系列差异。文章从句法条件、语义轻重、心理期待三个方面对三者的差异做了全面的描写,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探讨了差异的形成机制。

  • 标签: 转折连词 量级模型 “行 言”三域 语法化
  • 简介:鲁迅的杂文名篇《纪念刘和珍君》痛快淋漓地揭露了段其瑞政府对手无寸铁的请愿青年的残酷暴行,表达了对死难者的哀悼之情。文章收放有节,顿挫铿锵,一吐为快,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这种表达效果的重要成因之一就是高超地使用了转折连词,转折连词在文中确实起到了重要的语法修辞作用,并成为这篇杂文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

  • 标签: 《纪念刘和珍君》 转折连词 修辞作用 语法 表达效果 突出特点
  • 简介:中唐以降,在江南吴越一带的文壇上,就存在着活勤频繁的诗人群体,如“大厉江南诗人”、“吴中诗派”等。唐末,中原板荡,江南更成为人文荟萃之地。时局的动荡以及地域时史傅统的推动,促成了具有独特诗学追求的江南诗人群的形成。江南诗人群既浸染于晚唐诗壇普遍效法齐梁的风气,又善于从地域诗史传统中吸取养分,从而形成“奇峭”、“清丽”的诗风。进一步,诗人又按照自身的才性与思路进行更为“幽深孤峭、鞭辟入里”的诗学探索——在这种可贵的“试错”中,五代乃至宋诗的得失成败都透露出了一丝消息。通过封江南诗人群的诗学背景、师承关系、作品风格的考察,再以张为《诗人主客图》对唐末江南诗人群“群体身份”的体座作为佐证,本文还认为,作为一种理想化的“事后追忆”,杨慎作出的“学贾岛”的傅统诗史描述有必要用相当数量的“当时埸境”加以补充锐明。换言之,局外人的“事后追忆”与当事人的“当下思考”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可以在不同层面上体现出文学景观的丰富性。

  • 标签: 江南 唐末 诗风 遗忘 折中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