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概述了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就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引发因素,提出临床药师在预防中药不良反应中所应该做的工作。

  • 标签: 中药不良反应 原因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抗菌类西药的不良反应。方法:研究选取2019年7月~2020年9月于我院使用抗菌类西药进行治疗并产生了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总结分析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不良反应的产生类型与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探讨与患者性别、年龄、送药方式与用药种类的关系。结果:女性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年龄主要分布在35~62岁。产生不良反应的抗菌类西药种类为大环内脂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药物、氨基糖苷类与磺胺类。其中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100)。结论:临床上治疗抗菌类西药不良反应需对症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与用药种类等密切相关,需给予科学合理的用药治疗。

  • 标签: 抗菌类西药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中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的患者75例,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75例患者中总有效71例,有效率94.7%;治疗期间,共有17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22.7%(17/75)。结论临床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患者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还应在用药时密切注意,以提升用药安全性。

  • 标签: 非甾体抗炎药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 简介:输液,输血,静脉高营养是与外科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密切相关,尽管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很多已采用一次性,闭式输液。然而开放式输液仍是不可缺少的尤在基层医院。临床输液反应中发生率最高的是热原反应,常延误治疗。在药品制剂,输液器具处理及临床输液操作任何一个环节均可引起热原反应,而其中输液器处理尤为关键。

  • 标签: 热原反应 处理预防 输液器具 除热原 临床输液 胶管
  • 简介:摘要紧张性头痛又称收缩性头痛,是临床慢性头痛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约占到了40%。在我国此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且女性多发于男性。一般认为,头颅外周的软组织发生病变和循环障碍而刺激神经末梢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点按头部反应点对六十九例紧张性头痛患者进行治疗,明显消除或缓解了症状,总有效率在94%以上。说明点按头部反应点对治疗紧张性头痛有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标签: 紧张性头痛 点按 头部反应点
  • 简介:静脉穿刺是采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技术操作,静脉穿刺前的局部清洁、消毒及穿刺后的局部保护,除对血液安全有重要意义外.对献血员的安全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采血前用流动水洗手臂,合理掌握消毒面积及对静脉穿刺后局部正确处理等环节上,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等.可有效控制献血者静脉穿刺部位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静脉穿刺部位 献血者 局部 献血员 反应 流动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头孢他啶临床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方法整理2007年5月~2010年7月国内发表的有关头孢他啶的不良反应的文献和病例报道等,详细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结果头孢他啶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变态反应,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双硫仑样反应等。结论临床使用头孢他啶时应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防止产生不良反应。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医护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并对症治疗。

  • 标签: 头孢他啶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应曲线在生化检测中的应用并进行讨论。方法选取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在本院进行生化检测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常规生化检验与检验报告进行;观察组25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反应曲线进行。观察两组患者的检验准确率与检验时间。结果在本次探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观察可以发现,观察组的检验准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检验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生化检测的过程中采用反应曲线可以明显地提高检验的准确率,同时可以缩短检验时间,提高了检验的效率,效果理想。

  • 标签: 反应曲线 生化检测 检验准确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患者在使用西药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不良反应的防范对策。方法选取某医院对272名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患者在使用西药产生的临床症状、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等,并且进行简要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结果西药的种类繁多,多分为抗菌素类、合成抗菌素类、抗病毒类、神经系统类等等;使用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多见于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皮疹、皮肤痊痒等皮肤与粘膜组织损伤,头晕头痛、肝功能异常、体位性低血压。结论老年患者在使用西药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加强防范意识,研究防范措施,保证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不良

  • 标签: 老年患者 西药不良反应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统计分析从我院门诊药房退药记录中收集的2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结果202例药品不良反应中,静脉给药引起的153例(75.74%);与抗感染药物有关的154例(76.23%),中药制剂22例(10.89%);药品不良反应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的96例(47.52%),较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有7例(3.47%)。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对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管理并重点监测,以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产生原因、预防措施等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评述。结果中药不良反应的确存在,但并非十分突出,且原因是多方面的。结论中药毒副作用小,但仍要重视质量、应用问题,要促进其安全、合理使用。

  • 标签: 中药 不良反应 原因辨析 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