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压注射器进行CT血管造影时的护理方法与实施效果。方法:本次入选了30例在我院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进行分析,时间在2018年1月~2022年8月期间,所有患者均应用了高压注射器,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护理措施,统计检查时的不良反应及穿刺情况,分析患者情绪。结果:本次入组患者中,共有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00%,水平较高;患者检查时的SAS、SDS评分分别是(14.52±2.42)分、(13.71±2.17)分,较低。结论:高压注射器进行CT血管造影时,应从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不良反应预防等方面入手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控制恶心等不良反应,对检查的顺利完成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对CT检查患者造影剂外渗的干预效果。方法:在我院2021.01-2022.09期间接收的CT检查患者中筛选研究样本,样本总数为62例,遵照双盲法进行分组,31例归入基础组并选取基础性护理,31例归入研究组并选取预见性护理。比较二组护理后的护理服务水平、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患者满意率。结果:从护理服务水平分析,研究组护理后高于基础组(P<0.05);从造影剂外渗发生率分析,研究组护理后低于基础组(P<0.05);从患者满意率分析,研究组护理后高于基础组(P<0.05)。结论:将预见性护理运用到研究患者诊断后,可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减少造影剂外渗情况,提高患者满意率,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行 PET/CT检查实施精细化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方法 随机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至12月在我院行PET/CT检查的300例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150例受检者。对照组受检者给予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受检者由专人负责分析评估受检者的基本情况、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等,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精细化心理护理。结果 两组受检者检查前对 PET/CT的检查了解程度与焦虑程度S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护理后焦虑程度SAS评分低于对照组,检查配合度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ET/CT检查的肿瘤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容易产生的情绪紧张、焦虑、恐惧的影响因素,采取精细化心理护理措施,可以保证PET/CT检查顺利进行,获得更好的检查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对于甲状腺癌术后并发转移灶患者经 ECT 全身扫描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甲状腺癌术后并发转移灶 患者,人数为 200 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原则,各组 100 例,其中 100 例进行 临床护理路径 (观察组)、另一组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将各组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 观察组 甲状腺癌术后并发转移灶 患者 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 , ( P < 0.05 ) 。观察组 甲状腺癌术后并发转移灶 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对于甲状腺癌术后并发转移灶患者经 ECT 全身扫描护理满意度具有明显提高作用,同时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值得研究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护理干预在64排128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于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我院实施的54例64排128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人实施研究,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归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小组拥有27例。前者病人实行常规形式护理,后者病人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分析2组病人的护理详情。结果:实验组病人的经有效干预后其图像清晰图、呼吸配合训练时长及心率控制时长得到理想改善相比于对照组更优,用(P<0.05)代表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研究性。结论:对64排128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工作,确保检测所得图像更为清晰,利于主治医生详细知晓患者的病情症状,随后展开针对性救治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穿刺肺小结节诊断及术后气胸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23年1月-12月抽取我院肺小结节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及MSCT检查,以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式诊断价值。并依据术后24h内检查结果分为A组(气胸组)、B组(非气胸组),分析危险因素。结果:CT引导下肺穿刺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Kappa=0.889)大于MSCT(Kappa=0.599)。导致肺穿刺术后发生气胸的危险因素有病灶深度≥3cm、合并肺气肿、合并肺大疱、穿刺时间≥15min(P<0.05)。结论:CT引导下肺穿刺对于肺小结节诊断价值较高,其中病灶深度≥3cm、合并肺气肿等均为影响术后气胸发行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利于预后临床需予以进一步诊治。
简介:目的:探讨在增强CT造影剂外渗护理工作中采用协同护理模式的效果及患者疼痛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增强CT检查的76例患者进行研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8例),观察组(38例),分析两组疼痛介质、负面情绪、外渗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PGE2、SP、DA、5-HT分别为(160.20±12.28)μg/L、(120.09±18.73)μg/L、(8.84±1.78)μg/L、(487.26±28.75)μg/L,均较对照组的(233.22±15.41)μg/L、(157.16±21.08)μg/L、(15.58±3.19)μg/L、(635.22±30.09)μg/L;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分别为(22.28±1.04)分、(25.45±1.0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4.55±1.78)分、(41.02±1.57)分;观察组的外渗率为2.63%,较对照组的18.41%低;均P<0.05。结论:将协同护理模式运用于增强CT检查患者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造影剂外渗,降低疼痛程度,同时调节负面情绪。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将高分辨率CT应用在肺部磨玻璃结节影像良恶性的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将2022年10月到2023年10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34例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通过高分辨率CT进行鉴别诊断,并将最终的确诊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高,分辨率CT在鉴别诊断肺部磨玻璃结节良恶性的价值。结果 ①134例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最终确诊恶性45例,良性89例,经过高分辨率CT鉴别诊断出恶性42例,良性9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高分辨率CT鉴别诊断肺部磨玻璃结节的恶性预测值为95.24%、良性预测值为94.57%、敏感度为88.89%、特异度为97.75%、准确度为94.78%、约登指数为86.64%、误诊率为2.25%、漏诊率为11.11%。结论 高分辨率CT可有助于鉴别肺部磨玻璃结节的良恶性,能为临床的诊治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安全管理在CT室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CT室接受检查的患者,本次实验在2019年7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1年1月,实验对象人数为140例。随机编号结果的奇偶性为本次实验的分组依据,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对两组患者护理认可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94.29%及74.29%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护理认可度,组间数据相比后者较低,差异较为凸显,(p<0.05);对本次实验进行全面的分析,12.86%及32.86%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组间数据相比后者较高,差异较为凸显,(p<0.05)。结论:在CT室接受检查的患者护理过程中护理安全管理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在提高患者护理认可度、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概率方面作用较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