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急诊呼吸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0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呼吸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急诊呼吸阶段性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复苏率、呼吸稳定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复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呼吸稳定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急诊呼吸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呼吸复苏率,加快呼吸稳定,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急诊呼吸阶段性治疗 急危重症 疗效
  • 简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cuteorganophosphatepoisoning,AOPP)是农村医院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而AOPP并发呼吸衰竭是近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对于正确诊断、合理治疗以及提高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我科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26例AOPP并发呼吸衰竭,谈一谈诊治体会。

  • 标签: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并发症 呼吸衰竭 诊断 治疗 原因
  • 简介:<正>收住ICU,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120例,总病死率17%(20/120),与VAP相关病死率14%(17/120),50例发生VAP前10天内使用抗生素时间超过48小时。醋酸钙不动杆菌占与VAP相关死亡病例分离出病原菌的47%。单因素分析示年龄超过45岁,致命性基础疾病,先前使用抗生素、激素,住院

  • 标签: 临床相关因素 基础疾病 总病死率 醋酸钙 因素分析 不动杆菌
  • 简介:快速眼动(REM)睡眠期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OSA)是指发生在REM期的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由于REM期交感神经活性异常增高,因此发生在此期的OSA可以使交感神经活性更高,心血管功能更不稳定。目前认为REM-OSA很可能是OSA相关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原因,并且也可能是目前OSA相关高血压用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REM-OSA的诊断和治疗,这对OSA相关高血压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快速眼动睡眠 高血压
  • 简介: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技术是应用体外循环技术为新生儿、儿童及成人呼吸和(或)循环衰竭患者进行较长时间生命支持的技术。ECMO技术呼吸支持的价值在于提供有效呼吸支持的同时.保证了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得以坚持和其他治疗手段有机会实施.直到患者康复。目前有关ECMO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的价值仍存有争议。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衰竭 呼吸支持
  • 简介:<正>睡眠呼吸障碍综合征(sleep-disorderedbreathing,SDB)主要包括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SAHS)、上气阻力综合征、慢性肺部及神经肌肉疾患引起的有关睡眠呼吸障碍等。其中研究最广、危害最大的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OSAHS是因患者在睡眠时上呼吸反复部分或完全阻塞而引起呼吸暂停及低氧血症,常见于中年及老年人。临床以习惯性打鼾、白天睡意及合并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损害为主

  • 标签: 睡眠呼吸障碍 低通气综合征 HYPOPNEA 神经肌肉 SAHS 动态血压监测
  • 简介:甲壳素是1811年法国学者Braeonno发现.1823年由Odier从甲壳类动物外壳中提取,并命名为CHTTIN.又名:几丁质,几丁聚糖。化学名称:聚N-乙酰葡萄糖胺.分子式:(1,4)-2-乙酰胺基-2-脱氧-β-D-葡萄糖fC8H13N05)n。2002年在山东召开咿中国化学会甲壳素专家研讨会”上.采肘甲壳素”作为统一命名。主要以资源丰富的虾蟹壳为原料,经钙、蛋白、脱色等工艺加工而成,是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等产品的基础原料。壳聚糖是甲壳素乙酰化得到的产物.是线性高聚物,其理化性质相对稳定。具有生物活性,可生物降解.粘合性及成纤成膜性能良好.目前它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第六大生命要素。对人体具有强化免疫。抑制老化,预防疾病,促使疾病痊愈和调节生理机能等五大功能。

  • 标签: 甲壳素 疾病研究 消化道 衍生物 乙酰葡萄糖胺 D-葡萄糖
  • 简介:SAP的发病率大约是30/100000,病死率大约为10%~15%[1].虽然SAP时胰腺实质发生坏死,但其病死率在无菌情况下还是很低(0~10%),如果,坏死的胰腺及其周围组织发生感染,则SAP患者预后恶化,病死率升高3倍(>30%)[2].因此,对于SAP患者胰腺坏死继发感染的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坏死感染 并发胰腺 感染早期
  • 简介:冠心病(CHD)是动脉粥样硬化(AS)常见的临床类型。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子如吸烟、高血压病、脂质代谢异常等仅能解释50%CHD的发生、发展。不能完全解释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冠心病患病率及其严重程度的差异.已有的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的慢性炎症过程在CH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肺炎衣原体(chlamydiapneumonlae.CVn)感染与CHD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冠心病(CHD) 肺炎衣原体感染 动脉粥样硬化(AS) 心血管危险因子 病原微生物感染 脂质代谢异常
  • 简介:老年人由于机体组织的衰老和生理功能的衰退,抵抗能力越来越差,常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感染性疾病在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如肺炎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死亡原因中居首位。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其不合理应用所造成的过敏反应、毒性反应、二重感染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也越来越多。老年人不仅对药物的治疗反应下降,而且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比年轻人明显增多,再加上基础疾病的伤害,老年人合并疾病多、用药种类多是常见的现象。

  • 标签: 传染病 老年人 药学 合理化
  • 简介:肺结核病人由于全身免疫力低下易并发呼吸感染,尤其是重症肺结核继发肺部感染是常见的急症之一,也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就我院2003年1月-12月收治的肺结核并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50例进行初步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肺结核 并发症 社区获得性感染 呼吸道感染 药敏试验
  • 简介:随着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出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老年感染者(年龄≥50岁)显著增加。这不仅仅是因为许多年轻时感染的患者如今已经活至50岁以上,而且也是因为患者感染时的平均年龄已增加。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老年人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
  • 简介:<正>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常规脱水、降颅内压、止血、控制血压、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用药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西咪替丁0.6~0.8g,静脉滴注,连用1周预防消化道出血。结果: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对照组

  • 标签: 肺部感染 脑出血急性期 常规脱水 消化道出血 静脉滴注
  • 简介:研究发现,成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约60%的感染者呈暂时亚临床感染,25%的感染者呈轻重不等的急性肝炎发作,约10%感染者发展成慢性肝炎或慢性病毒携带者。一般认为,HBV感染后表现出的不同疾病过程取决于个体的免疫反应状况。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直接参与免疫反应,在递呈抗原及限制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乙肝病毒感染中HLA的免疫调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乙肝病毒感染 免疫调控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HBV) 免疫反应 慢性肝炎
  • 简介:HIV/AIDS的流行导致结核病(TB)的重新出现,而TB是HIV/AIDS发病和死亡的首要诱因。AIDS和TB相互促进,共同消耗,TB可能加速HIV感染到发病,而HIV感染也会加速TB进展。文章就艾滋病和结核病的相关问题结合文献资料进行阐述,希望对艾滋病和结核病预防、治疗的深入研究有益。

  • 标签: 获得性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 结核病 双重感染 HIV/TB
  • 简介:目的探讨医院感染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方法根据PDCA循环管理法制定质控计划、标准、然后实施.结果每通过一次循环,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均得到提高.结论PDCA循环是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的科学的基本管理方式,这种方法可以保证"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避免出现管理上的真空,令管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法 管理模式 医院感染管理 方法 质量水平 质量管理
  • 简介:性传播感染(STIs)一直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沉重负担,尤其对妇女和儿童,但直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全球流行后才受到关心世界健康状况人士的重视。艾滋病病毒/艾滋病(AIDS)的冲击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一直是灾难性的;在非洲一些地区,超过20%的成年人感染艾滋病。

  • 标签: 全球性 性传播感染 流行病学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病毒 传染病预防
  • 简介:随着重症监护的加强及影像诊断的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器官功能衰竭引起的病死率已显著下降,而感染相关并发症造成的病死已占SAP病死的约80%。因此探讨SAP合并胰腺感染的可能相关因素,对于预防感染发生,降低感染相关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SAP合并感染患者的资料,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治。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胰腺感染 相关因素分析 器官功能衰竭 相关并发症 病死率
  • 简介: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以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明显的异质性为特征。基于临床、超声、基因检测的HCM病情评估仍然不完善。需要有其它的方法来指导病情评估和临床管理。近年来,反映HCM病理生理学改变的生物标志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HCM生物标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危险分层、治疗策略、预后分析等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生物标志物 危险分层
  • 简介:目的探讨城市空气污染与儿童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对某城市不同空气污染分区长期居住的1200名儿童进行检查,其中重度污染、中度污染和轻度污染居住儿童各400名,对哮喘患儿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儿童发生哮喘的空气污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次共调查1200名儿童,发现哮喘患儿94例,哮喘检出率为7.83%,男性高于女性,年龄〈5岁、空气污染居住时间≥5年儿童检出率较高,慢性持续期哮喘患儿所占比较较高。患儿以喘咳、胸闷、呼吸困难、气促、双肺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被动吸烟、家属抽烟、家养皮毛动物、不安装排油烟机、室内通风状况差、不带口罩防护、有近距离污染源、居住在重度空气污染的儿童,哮喘发病检出率较高,与相反情况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儿童哮喘发病、与空气污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重度空气污染、近距离污染源和被动吸烟,而安装排油烟机和口罩防护为保护性因素。结论空气污染和儿童哮喘发病紧密关联,被动吸烟、近距离污染源和重度空气污染等均是儿童哮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安装排油烟机和口罩防护是其保护性因素。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儿童哮喘的发病率,促进儿童正常发育、健康成长。

  • 标签: 儿童哮喘 空气污染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