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颗粒细胞(granulosacelltumor)是卵巢肿瘤的少见类型,文献报告其占所有卵巢肿瘤的2%,占所有卵巢恶性肿瘤的10%左右。近年也有卵巢以外其它部位如喉、支气管、乳房、消化道、鞍区颗粒细胞的个案报告,但却没有肝脏颗粒细胞的报告。作者近期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肝脏 颗粒细胞瘤
  • 简介:无性细胞是中度恶性的卵巢实性肿瘤,好发于青春期及生育年龄妇女,占女性原发性恶性肿瘤5%左右,妊娠合并无性细胞较少见,目前仅见于个案报道。早期妊娠合并无性细胞一般无特殊症状,不易被发现,可因下腹部不适就诊或产前检查时被发现。常规B超检查很难对妊娠期卵巢肿块的性质进行鉴别,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对母婴造成的影响、肿瘤的类型、分期及转移情况等进行个体化处理。本文报道1例晚期妊娠合并巨大无性细胞的临床经过及诊治,为同类病例的处理积累临床经验。

  • 标签: 晚期妊娠 无性细胞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胶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其预后很差,目前恶性胶质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仍少于15个月。免疫治疗通过激发和补充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能力来杀灭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强、不良反应轻和长期记忆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策略。免疫治疗包括主动免疫治疗、被动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本文将对胶质的被动免疫治疗中的过继细胞免疫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胶质瘤 免疫治疗 过继免疫
  • 简介:胶质的治疗是高度个体化的治疗。过去的20年里有许多手术及辅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胶质的手术中,使得胶质外科手术这一领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影像技术如PET、fMRI、术中MRI、脑磁图、DTI以及手术的辅助技术如神经导航、荧光显像技术、唤醒麻醉及术中超声等的应用,神经外科医生能在术前精准勾画出肿瘤的解剖和病理结构,也能在术中精确定位功能区,达到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同时使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降到最低。如今神经外科医生更加注重病人的术后功能状态。

  • 标签: 脑胶质瘤 手术治疗 多黔引导 神经导航 术中核磁共振 超声
  • 简介: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8年5月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37例胃肠道间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7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无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者;术后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97.2%,CD34阳性率86.5%,CD117与CD34共同阳性率83.8%。结论胃肠道间质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 简介: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的显微手术治疗和并发症防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期间收治的59例颅内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预后及并发症.结果全组59例共62个动脉.3例因年龄等因素拒绝手术,其余56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行显微镜下成功夹闭动脉57个,动脉孤立术1个,巨大动脉腔明胶海绵填塞术1个,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生存质量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评分:Ⅰ~Ⅱ级47例(83.9%),Ⅲ~Ⅳ级3例(5.4%),Ⅴ~Ⅵ级3例(5.4%),Ⅶ级1例(1.8%),死亡2例(3.6%).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CT血管造影(CTA)均可有效诊断颅内动脉.早期显微手术夹闭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的有效方法.翼点入路仍是颅内动脉最常用的手术入路,能明显提高破裂动脉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治疗 手术入路 手术时机 瘤颈夹闭 术后并发症
  • 简介:背景与目的:视神经胶质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原发于视神经的肿瘤,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占颅内胶质的1%左右。由于其易侵犯视交叉及下丘脑,在临床上该病容易与鞍区占位如颅咽管等相混淆,误诊率较高。本文目的在于更好地和全面地帮助对该疾病过程的认识,改善视神经胶质患者的治疗结果和预后。方法:对自1979年~2002年我科手术治疗的6例视神经胶质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和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单侧或双侧视力下降或丧失,有2例患者以眼球突出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检查显示患侧视神经明显梭形增粗,同侧视神经孔扩大,有的患者肿瘤已侵犯视交叉,并向后向上累及下丘脑。4例患者术前误诊为鞍区占位。所有患者接受手术行肿瘤全部或大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视神经胶质。随访1年零2个月~7年零6个月,5例患者存活,MRI扫描复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早期视力下降和眼球突出,影像学发现视神经梭形增粗是明确视神经胶质诊断的关键。积极手术治疗,配合术后放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视神经 胶质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手术全切除紧贴脑干的大型听神经而又不损颅神经有一定的难度,术后残留复发机会很大。本文探讨残留复发听神经的伽玛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2例巨大听神经术后残留复发病人进行伽玛刀治疗,其中随访32例。32例病人在伽玛刀治疗后1~14年追踪随访复查MRI,了解肿瘤变化。结果:肿瘤缩小17例,占53.1%;肿瘤体积不变13例,占40.69%;肿瘤增大2例,占6.3%。结论:应用伽玛刀治疗残留复发听神经,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是神经外科治疗的有效补充。

  • 标签: 听神经瘤 伽玛刀 治疗
  • 简介:癫痫是脑胶质,尤其是幕上胶质常见的临床症状,也可能是唯一的最早临床表现。有学者认为具有癫痫表现的低分级胶质,可以作为预后较好的一种胶质单独分类。然而目前对胶质诱发癫痫的机理还不很清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幕上胶质患者病理和影像学资料,旨在初步探讨幕上胶质的致癫因素,以指导此类胶质的手术治疗和预后判断。本研究中所有的病人均有术前CT和/或MRI资料,根据CT和/或MRI表现确定肿瘤发生部位,并侧重观察肿瘤生长特性如水肿、占位效应、钙化、与皮层关系等各个因素与癫痫发作的关系。病理诊断采用WH0标准结合KernohanI-IV级分类法。结果显示额叶胶

  • 标签: 脑胶质瘤 占位效应 生长特性 初步探讨 首发症状 预后判断
  • 简介:2014年6月22日.南中国区域从事胶质治疗的专家就低级别胶质治疗在上海召开了专家研讨会。本次会议主要关注低级别胶质领域基础与临床的诸多热点和发展.通过对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与会专家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 标签: 低级别胶质瘤 个体化治疗 专家 WHO 聚焦 患者
  • 简介:Catenin是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胞浆内糖蛋白家族,根据分子量不同分为a、B、y1及p120ctn四个亚型,最初是因其与跨膜黏附分子E—cad的胞质段连接而被发现和命名。B-catenin(B-连环素)是一种由位于染色体3p21—22的CTNNBl基因编码的具有介导细胞间黏附及信号转导等多重功能的重要分子,其通过与多种蛋白质结合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干细胞是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作为Wnt信号转导通路枢纽分子B-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因此B—catenin在肿瘤干细胞中的作用也引起科研人员的密切关注。

  • 标签: IWnt B-catenin 肿瘤干细胞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于鉴别舌鳞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4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初治42例舌鳞癌患者,治疗前行常规MRI及DWI检查,观察并比较舌鳞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常规MR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表现,测量各淋巴结的长径(L)、横径(S)、T2信号强度、平均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者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分析,评价上述各项指标鉴别舌鳞癌及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转移淋巴结短径(S)、长径(L)、平均ADC值与非转移淋巴结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和常规MRI术前诊断出的转移肿大淋巴结与术后病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移淋巴结S/L、T2信号强度与非转移淋巴结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面积分析淋巴结ADC值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淋巴结阳性准确度最高。结论在常规影像学基础上,定量分析测量ADC值有助于舌鳞癌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的检出。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舌鳞癌 淋巴结转移 术前诊断
  • 简介: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居不下,其中20%以上的患者在诊断时即发现肝转移灶。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肿瘤生物学行为较差,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但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前术后辅助性放化疗方案的制定等问题均无高级别证据给予定论,我们提倡多学科团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原发部位和肝内病灶的严重程度、是否引起症状及患者一般情况等因素综合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 标签: 结直肠癌肝转移 外科治疗 辅助放化疗 个体化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更为合理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隐性转移(occultmetastases)的病理检测方法。方法对245例常规病理诊断阴性的569枚SLN以100μm间距行连续切片(serialsection,ss)后HE染色(SS—HE),确定检测隐性转移的最佳间距。结果245例患者通过sS-HE检测出隐性转移36例(14.7%),其中大体转移6例,微转移22例,孤立肿瘤细胞8例。569枚SLN中,SS.HE检出隐性转移39枚(6.9%),间距100-、200-、300-、400-和500μmSS—HE隐性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6.9%、6.3%、5.1%、3.7%、3.5%,间距200μmSLN隐性转移检出率与间距100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浸润性小叶癌隐性转移的检出率(52.0%)显著高于浸润性导管癌(13.9%,P=0.000),而与病理分期、受体状况以及HER-2表达无关(均P〉0.05)。结论SS.HE对于SLN隐性转移的检测具有显著优势;200μm为SS—HE的最佳检测间距;浸润性小叶癌SLN隐性转移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浸润性导管癌。

  • 标签: 前哨淋巴结 乳腺癌 隐性转移 连续切片
  • 简介:结直肠癌具有较高发病率和病死率,辅助化疗的效果差强人意,超过50%的患者病程中会出现肝转移.手术切除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术后5年生存率在50%以上,但是仅小部分患者有手术切除的机会.新辅助治疗的应用降低肿瘤分期,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切除率,展现出较大临床应用价值,但其对生存获益,目前尚无统一结论.本文就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结直肠癌 肝转移 新辅助治疗
  • 简介:目的:体外观察黄芪对人喉癌细胞系Hep-2的抑制增殖和转移能力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20、100、200μg/ml的黄芪作用于Hep-2细胞24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侵袭实验观察药物对Hep-2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影响,AO/EB染色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MTT结果显示黄芪对Hep-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随着黄芪浓度增高,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统计学分析,各实验组之间及其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O/EB染色后可见典型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Hep-2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明显受抑制,存在剂量依赖性;Westernblot检测显示黄芪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Bcl-2蛋白表达。结论:黄芪可通过抑制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表达,引起喉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发挥抗癌作用。

  • 标签: 黄芪 喉癌 凋亡
  • 简介: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能准确反映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状况。术后对SLN大体转移的诊断较为容易,对微转移和孤立肿瘤细胞(isolatedtumorcells,ITC)的诊断通常依靠连续切片(逐层切片)HE染色和(或)免疫组化。准确而快速的术中诊断可以使SLN阳性者通过一次手术进行完全的腋淋巴结清除,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为印片细胞学和快速冰冻病理诊断,而敏感性更高的分子诊断开始应用于SLN的诊断。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淋巴转移 病理学 分子生物学
  • 简介:目的肿瘤淋巴结转移与细胞外基质降解、浸润、迁移及肿瘤血管形成有关。检测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联合检测5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uPA、PAI-1、VEGF和MVD的表达水平。结果uPA、PAI-1、VEGF和MVD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是TNM分期(P〈0.001)、肿瘤侵犯程度(P=0.034)、uPA表达(P=0.048)、VEGF表达(P=0.047)。多因素分析表明VEGF高表达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43)。结论uPA、VEGF高表达与NSCLC.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促进了肿瘤转移

  • 标签: 肺肿瘤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