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充填面部皮肤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用注射器抽吸自体脂肪颗粒,生理盐水漂洗后用针头稍粗的注射器注入面部皮肤凹陷处。结果本组51例共72个面部凹陷部位采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充填,27例随访超过6个月,注射脂肪术区皮肤凹陷均得到较明显的改善,效果满意。结论自体脂肪移植填充术治疗面部皮肤凹陷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 标签: 自体移植 脂肪组织 皮肤凹陷
  • 简介:血管炎是指组织病理学上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性改变,包括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溢、血管壁及周围有纤维蛋白样物质沉积及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者有血栓形成甚至整个血管的破坏[1].皮肤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是重要的靶器官,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溃疡、糜烂、坏死[2].我科于2015年3月收治1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下肢大面积糜烂,伴皮损部位剧烈疼痛的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情况介绍如下.

  • 标签: 血管炎 变应性 皮肤 护理
  • 简介:经有关部门批准,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皮肤病诊治中心将于2009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举办第6期全国皮肤病诊疗新技术学习班,该项目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编号为:2009-04-12-009国),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I类学分。

  • 标签: 皮肤病 新技术 学习班 继续教育 诊疗 国家级
  • 简介:目的对239例HIV感染者基本情况、皮肤损害和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关系进行分析,探讨HIV感染者并发皮肤病的特点。方法采用比较分析,分为A组有皮肤损害(112人),B组无皮肤损害(127人)。统计皮肤瘙痒及皮疹、黏膜溃疡、口腔糜烂、疱疹等五类皮肤损害,分析两组基本情况差异、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及皮损组皮肤损害评分与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239例分析对象皮肤损害发生率为46.86%;皮肤损害组中有皮肤瘙痒者71.43%,皮疹43.75%,黏膜溃疡14.29%,口腔糜烂11.61%,疱疹10.71%;两组均在30~39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皮损组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无皮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损组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与皮损严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在HIV感染并发皮肤损害者中,皮肤瘙痒和皮疹较为常见。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至200个/mm3以下时容易发生皮肤损害,但皮损严重程度与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关系。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皮肤损害 CD4+淋巴细胞计数
  • 简介: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临床诊疗模式,而皮肤科以其可视性、适合体表成像的学科特点,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皮肤影像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皮肤科的各个领域,可以用于皮肤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医学美容治疗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估等。目前常用的皮肤影像技术包括皮肤摄影、皮肤镜、皮肤超声、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多光子成像、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和新兴的皮肤表面成像技术等,凭借其无创、在体、实时、动态观察的特点,影像技术在医学美容中的应用日渐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对于皮肤影像技术在皮肤科中的应用已有诸多介绍,但其在医学美容方面的应用涉及较少,本文对皮肤影像技术在医学美容中的应用展开综述,详细介绍其在医学美容领域的不同特点及应用。

  • 标签: 皮肤 影像技术 医学美容
  • 简介:由全国中医皮肤科重点学科带头人范瑞强教授、邓丙戌教授、杨志波教授主编,禤国维教授、欧阳恒教授、徐宜厚教授等全国著名中医皮肤科老专家主审,汇聚全国20多家高等院校、省市级医院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科精英编写的《中医皮肤性病学》(临床版)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 标签: 中医皮肤科 皮肤性病学 文献出版 临床 消息 学科带头人
  • 简介:微囊性附属器癌(microcysticadnexalcarcinoma,MAC)又称硬化性汗腺导管癌,是一种罕见的、局限性、侵袭性、恶性附属器肿瘤。迄今为止仅有300例病例报道,其中仅8例患者年龄小于18岁,尚无小于6岁患者的报道。现报道1例出生时即有皮损的病例,该例患者为目前报道中年龄最小的病例。

  • 标签: 先天性 病例报道 侵袭性 囊性 肿瘤 硬化性
  • 简介:皮肤镜可以直接放大观察皮肤损害、识别细微皮损线索,协助皮肤科医师确立临床诊断并进一步作为疗效监测的手段,目前已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临床实践。真菌性皮肤病临床表现多样,涉及病种多。皮肤镜在皮肤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可以广泛应用。

  • 标签: 皮肤镜 真菌病 紫外光 荧光染色
  • 简介:皮肤病、性病、微创治疗及皮肤美容等方面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读者关爱下,《皮肤科学通报》,完成了2018年1~6期各专刊的出版工作,2019年依旧就临床医师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进行讨论和分析。

  • 标签: 皮肤科学 皮肤病
  • 简介:报道5例仲景方治疗皮肤病的病例,分别以四逆散治疗腹壁静脉炎,肾气丸治疗慢性荨麻疹,小柴胡汤治疗带状疱疹,葛根芩连汤治疗荨麻疹伴腹泻,真武汤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仲景方治疗皮肤病,只要辨证准确就会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皮肤病 经方
  • 简介:北京军区总医院皮肤激光美容整形中心将于2012年7月23~29日举办第9届全国皮肤激光美容与美容外科新技术学习班。本学习班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皮肤激光美容整形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北

  • 标签: 新技术 美容整形 激光美容 美容外科 学习班 上睑皮肤松弛
  • 简介:目的探讨斑秃患者皮肤镜征象表现及其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消失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初诊或复发后初诊斑秃患者的初始皮肤镜征象以及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消失的顺序,并分析其原因.结果斑秃发病男女比例相近,平均发病年龄为26.5岁,平均病程为32.6个月,临床类型以斑片型多见;斑秃患者皮肤镜征象出现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黄点(87.5%)、黑点(82.5%)、断发(77.5%)、短毳毛(76.25%)、感叹号发(45.0%),黄点、断发、短毳毛与斑秃病程呈负相关,感叹号发与轻拉发实验呈正相关,黑点、断发、感叹号发两两之间亦呈显著正相关.二苯环丙烯酮(DPCP)组患者随访期间内均未见明显新生毛发,而另外3组有1种或以上皮肤镜征象消失的患者均伴有新生毛发增多.复方甘草酸苷组、复方倍他米松组、口服激素组中4种征象(黄点、黑点、断发、感叹号发)均有.患者治疗后征象最先消失比例最高的为感叹号发,平均时间为治疗后7.3周,第二消失比例最高的为黑点,平均时间为7.6周,第三消失比例较高的为断发,平均时间为8.2周,最后消失的为黄点,平均时间为8.4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叹号发与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DPCP组患者病程长,病情活动度少,以重型及难治型患者占大多数,治疗起效慢.治疗后皮肤镜征象的消失与治疗方法无关,与治疗起效时间有关,开始起效时间约在7.3周左右.超过随访时间所有征象均未消失的患者,说明病情活动未得到控制,需调整治疗方案.治疗起效后毛囊重新进入生长期,引起感叹号发首先消失,随之黑点、断发亦消失。

  • 标签: 斑秃 皮肤镜 感叹号发 治疗
  • 简介:近年,以深度学习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正席卷各行各业,而AI框架有多种,多数采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技术结合迁移学习进行训练,虽然在皮肤AI研究中取得长足进展,但其研究结果未能真正走出实验室进入临床应用。制约这些因素主要是缺乏高质量的皮肤疾病图像的大型数据集。本文针对皮肤科常见的图像采集方法,包括临床摄影图像、皮肤镜图像、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RCM)图像、皮肤B超图像和组织病理图像的质量要素进行探讨和述评,希望对解决因皮肤图像质量的问题而影响AI研究进展的瓶颈问题能有所帮助。

  • 标签: 皮肤图像质量 人工智能 皮肤摄影图像 皮肤镜图像 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像 皮肤超声图像
  • 简介:患者男,69岁。左腰背部肿物1年余。7年前诊断为'左侧乳腺癌',5年前行左侧乳腺切除术并腋窝淋巴结清扫。组织病理检查示转移性乳腺癌;皮肤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染色示ER和GATA-3均阳性。

  • 标签: 乳腺癌 根治手术 皮肤转移 男性 全科诊疗思维
  • 简介:皮肤真菌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临床主要治疗方法是局部或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近年来,光动力疗法被应用于皮肤真菌病的治疗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光动力疗法能有效治疗真菌引起的皮肤感染,且不良反应小,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真菌病的研究进展多有报道。

  • 标签: 光动力疗法 皮肤真菌病 耐药性
  • 简介:皮肤真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的一大类由真菌侵及皮肤、甲板及毛发引起的皮肤感染性疾病,不仅发病率高,复发率也居高不下。真菌性皮肤病主要由三大类亲人性病原真菌所致,包括皮肤癣菌病、皮肤马拉色菌相关疾病和皮肤念珠菌病。由环境真菌(包括室内真菌和室外真菌)引起的皮肤真菌病则主要累及皮肤深层和(或)皮下组织,形成真菌性肉芽肿。由于皮肤真菌病在皮肤科门诊中占比很大,其诊疗任务相当繁重,作为皮肤专科医生有必要熟悉和掌握这类疾病的诊疗技能,特别是治疗策略。下面予以详解。

  • 标签: 医学真菌学
  • 简介: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早期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降低临床误诊率,并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以进一步降低复发率。方法收集30例临床资料完整被诊断为DFSP的病例,并对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40.97±18.8)岁。术前80%诊断为其他皮肤病。均有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典型的梭形肿瘤细胞呈席纹状、车辐状排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34、vimentin阳性率为100%,SMA、S-100蛋白阴性率为100%。16例行局部切除术,其中复发10例(62.5%);14例行扩大切除术,其中复发2例(14.3%)。结论通过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降低临床误诊率。同时强调规范手术治疗重要性,探索新的辅助治疗,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 标签: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临床分析
  • 简介:乙型肝炎X相互作用蛋白(hepatitisBX-interactingprotein,HBXIP)是一种新发现的癌蛋白,它能促进细胞增殖,过表达又可造成细胞变异,与血管异常增生以及癌症扩散相关。血管异常增生是许多皮肤病(如银屑病)病理演变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调节血管生成刺激性及抑制性因子成为这类疾病新的治疗途径。本文就HBXIP与血管异常增生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乙型肝炎X相互作用蛋白 银屑病 血管异常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