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6 个结果
  • 简介:乌日根199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鲁迅美术学院有着深厚的艺术传统和活跃的艺术氛围,宋惠民、韦尔申、刘仁杰、王岩等一批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油画家在这里从事教学和艺术创作活动。学院式的训练为乌日根从事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耳濡目染也使乌日根逐步具备自身的艺术观。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内蒙古,并任教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 标签: 宋惠民 艺术传统 韦尔申 鲁迅美术学院 油画系 油画家
  • 简介:赫哲现有人口4245人,是东北萨满信仰诸中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于烨川、依兰、富锦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市郊等地。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嘎尔当屯至街律口村的称“那乃”,居勤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通用汉语文。

  • 标签: 赫哲族 萨满 音乐文化 乐器 中国 黑龙江省
  • 简介:鄂伦春现有人口为6965,聚居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接壤的大小兴安岭中,即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苗等县。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一般通用汉语文。由于长期与汉族、达斡尔等民族杂居,旗内通行汉语、达斡尔语。目前,在托扎敏乡猎民村和乌鲁布铁镇朝阳猎民村及古里乡猎民村鄂伦春语保留较好。

  • 标签: 鄂伦春族 音乐文化 萨满 内蒙古自治区 鄂伦春自治旗 中国
  • 简介:由中国电影制片厂出品,郑君里导演的展现多民族联合抗战的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作为战时大后方纪录电影中的佼佼者,一方面体现了当时“战时宣传”的需求,一方面也起到了内宣外介的作用。郑君里所具有的开阔的国际视野、使得《民族万岁》成了对当时追求戏剧化效果的国外纪实电影理论的影像化实践。影片不仅因其弗拉哈迪式的人类学记录方式——对真实的记录与再述.从而达到了一种民族志和人类学意义上的影像记录,而且它的诞生也正是“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急需成为一个被强调和被各族人民认同和接受之时。各民族的平等与团结服务于抗战大脊景、成为当时民族国家建设的有效动力。

  • 标签: 《民族万岁》 左翼文化 戏剧化 国族叙事
  • 简介:<正>舞蹈是以人的自身物质条件为载体的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正是因为人体的动作语汇和风格因人而异、千姿百态,所以自古至今难以用“舞谱”的形式记录或者恢复传统舞蹈的本来面目,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采用活态化的传承方式予以再现舞蹈的“真面”,并且首先应当从舞蹈教学抓起。为了使蒙古传统民间舞蹈在梳理、整合、浓缩、优化的基础上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我在民间盅子舞等项目的教学实践中,切身体会到蒙古传统舞蹈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文化上魅力无穷、博大

  • 标签: 蒙古族 研究与实践 民族民间舞蹈 传统舞蹈 舞蹈风格 舞蹈艺术
  • 简介:蒙文《格斯尔传》于康熙五十五年在北京用木刻版刊印,其全称为《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共七章,是国内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格斯尔传》蒙文版本。早期学者一直认为《格斯尔》是蒙古人的作品,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藏族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大批《格萨尔》,在数量上和内容上几乎涵盖了蒙古的《格斯尔》,于是一些专家学者开始把这部史诗与蒙藏两个民族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研究,部分学者认为蒙古的《格斯尔》可能来源于藏族的《格萨尔》。关于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归纳各家所言形成了四种意见:一、认为蒙古《格斯尔》是藏文《格萨尔》的翻译本。二、认为蒙藏两种《格斯(萨)尔》之间无任何关系。三、从版本角度讲,蒙文《格斯尔》来源于藏文《格萨尔》。四、认为蒙藏两种《格斯(萨)尔》是同源异流的作品。持上述第一种观点的王兴先教授从两部史诗的版本、主要人物的姓名以及史诗的主人公格萨尔这个艺术典型是否在历史上真有其人等问题列举了许多实例,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实际分析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蒙文《格斯尔》和藏文《格萨尔》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前者来源于后者,其中有的部分是直接译自藏文《格萨尔》,有的经过改编和加工,还...

  • 标签: 格斯尔藏族 格萨尔关系 浅议蒙古族
  • 简介:安代舞是内蒙古带有宗教色彩的舞蹈,起初源于治病,但其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着变化,已不是早期以祛病为目的,而已经演变为表演、娱乐性民间舞蹈。因此对其动作特征及功能演变的探析,对于安代舞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刍论安代舞的动作特征及功能演变过程。

  • 标签: 非物质文化 蒙古族 安代舞 特征 演变
  • 简介:<正>蒙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音乐文化,其中蒙古传统乐器显得犹为独特。长久以来,相对于丰富多彩的蒙古器乐文化,对其乐器分类学及音乐本质和文化内涵的科学研究与理论关注相对处于滞后阶段,甚至有些领域至今属于理论空白。在本文中,笔者提出将蒙古弓弦乐器分为筒形琴箱胡尔类乐器和梨形琴箱潮尔类乐器两大类,试图通过论证这一分类方法的合理性,对笔者所提出的“蒙古潮尔类乐器”这一概念的文化内涵与特征进

  • 标签: 蒙古族 弓弦乐器 乐器学 内涵与特征 文化内涵 音乐文化
  • 简介:关于当代蒙古音乐生活的变迁及传统音乐的存承问题,都可以在城乡关系的探讨中寻找答案。草原的城镇化,促使出现了以城镇为中心形成同质化、普世化的现代音乐生活方式,同时它从城镇向牧区扩散,深刻地改变着牧民固有的音乐生活方式,进而对传统音乐的存承造成影响。城镇化及城镇导向的现代音乐生活方式的建构,是一种各种空间重组的过程。在民族化与国家化、地方化与世界化的两对双向互动当中,形成了蒙古当代音乐文化生态景观。教育是实现民族现代化的主要手段。现代教育正在建构和普及“超民族性”和“超地方性”的普遍性知识话语体系的同时,正在消解地方传统音乐的固有存承模式。而城镇音乐生活的乡土取向、现代教育对传统音乐的征用,则体现了当代城乡互动以及民族音乐生活现代化的复杂性。

  • 标签: 城乡关系 音乐生活 传统音乐 存承空间
  • 简介:国家、民族、族群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不同的记忆,并通过符号文本、书面文本、口头文本等多种形式来延续,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历史的再表述。蒙古族长调作为口头文本,一方面以歌词的延续来承载其族群特殊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进行着现代变迁。文章以土尔扈特部长调为载体,期望透过现代田野来重构历史事实,从田野路径、长调记忆、音乐声态三维度解析传统与现代博弈中的蒙古土尔扈特部长调音乐文化。

  • 标签: 历史记忆 口头文本 蒙古族 土尔扈特部 长调音乐
  • 简介:内蒙古各城市开始打造民族性建筑,要求特色文化要融入特色建筑中.蒙古传统吉祥图形作为一种"符号",一种代表蒙古特色的符号融入现代建筑中,代表着蒙古文化的发展.

  • 标签: 蒙古族 传统吉祥图形 现代建筑 传承 发展
  • 简介:野卉山花色正艳──布依舞蹈《穿胸官》简介贵州王思民山,是那么浑厚、粗犷、壮美;水,是那么柔情、温婉、动人。黔南喀斯特山乡的绿土地孕育出的民间艺术,又是这么璀璨夺目,姹紫嫣红。新近采撷到的布依民间舞蹈《穿胸官》,便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一朵奇异的野卉山...

  • 标签: 布依族 民间舞蹈 喀斯特 贯胸国 荔波县 热爱生活
  • 简介:蒙古传统服饰是草原文化的独特载体,是悠久民族精神的象征物,也是草原先民留给当代蒙古人的宝贵文化遗产。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涌入草原大地,青年一代蒙古人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导致了蒙古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危机。文化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服饰审美观念的变革是服装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无视这一点必然沦于抱残守缺的境地。如果要在工业时代绽放出服饰独特的个性风采,必须要深深植根于民族服饰文化的沃土,汲取民族服饰的艺术营养并将其与现代服饰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有机融合为一体。这样,我们就能设计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应万变,万变而不离文化根基'的特色化现代服饰。

  • 标签: 服饰 文化人类学 改良 传承
  • 简介:达斡尔曲棍球运动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广泛性和民间性,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章以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开展曲棍球的基点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曲棍球动态发展状况的研究,并利用数据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达斡尔曲棍球推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提出建议,为曲棍球运动的后备人才建设提供新的培养模式。

  • 标签: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曲棍球 人才 培养模式
  • 简介:普米葬礼可视为实现社会关联的场域,论文以葬礼场域作为观察和分析的基本单位,来透视此场域所蕴涵的社会关联。普米葬礼反映的社会关联,实际是神性关联与伦理关联之间共生互塑的并存形式。

  • 标签: 普米族 葬礼场域 宗教伦理 社会关联
  • 简介:今天重提“民族音乐”话题,是因为教育与研究的新生代自身对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陌生度更高,r并且面临“民族”体与性、“民族音乐”的变化。即原生体由于中性化而虚幻化或需要重构,新体不断涌现;与体变化相应出现了混生音乐。为此,民族音乐教学需要确定对象和范围;民族音乐研究人才培养需要建构课程标准;民族音乐研究需要关注体、性和音乐的变化。

  • 标签: 民族音乐 原生族体 新生族体 混生音乐 族性
  • 简介:纵观人类音乐历史发展的历程,音乐的产生与人类的图腾崇拜和劳动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我国古代的雅乐体系还是蒙古的图腾音乐体系,在形成的原则和音乐对象的意象演奏表达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从音乐哲学的延伸流派来看,中原音乐文化的宫廷音乐、祭祀音乐、仪式礼制音乐都是从早期图腾神话音乐体系逐渐分离出来而形成的。同样,蒙古自身民族音乐体系的建立和内蒙古各地区音乐流派的形成也与远古代蒙古先民的图腾意识崇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蒙古民族音乐的元素框架下蒙古人的图腾意识是影响着音乐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说蒙古先民的图腾意识和自然崇拜情感在蒙古音乐体系的灵魂,近似于音乐膜拜的思感是蒙古音乐精神的源泉和动力。

  • 标签: 图腾崇拜 音乐体系 形成原则 问题研究
  • 简介:蒙古民间艺术以其特有的文化性价值对儿童起到了文化启蒙、人格奠基、生命体验的作用。选择适宜的蒙古民间艺术,采用良好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措施,可以很好地完成对儿童的审美教育。

  • 标签: 蒙古族 民间艺术 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