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3 个结果
  • 简介:一引言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及,文献类历史数据库的便捷性、整合性和全面性,历史学者在研究中使用数据库的情况日渐普遍。作为搜集史料的一种方法,历史学者一般能熟练地在各种全文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尤其是把古籍材料变成电子文本的数据库。然而,对于其他可用于研究的数据库,大多数学者是陌生的。

  • 标签: 人物传记 资料库 数据化 历史数据库 历代 中国
  • 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许多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于世界第三,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从遗产项目入选的时间看呈突变型、渐变型和平稳型三阶段特征,入选项目以符合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第Ⅱ项和第Ⅲ项的居多,且以佛教文化遗存为多。目前我国比较重视对线性文化遗产、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等的保护。本文认为:下一步开展申报时,要重视目前还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部分省市,以体现文化的权力与利益平衡;在竞争性和选择性语境中,要宽容地对待各种历史文化遗产。

  • 标签: 世界文化遗产 时空分布 旅游开发
  • 简介: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四周群山环抱,伊、洛、瀍、涧四条河蜿蜒贯穿其间,素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誉。正是这方美丽的沃土孕育了悠久的华夏文明,构筑了十三朝帝王的千载基业。“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早在四千多年前,正当华夏之邦刚刚跨人文明社会门槛的时候,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就在此建都了。由夏以降,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先后建都于此,

  • 标签: 龙门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 文物考古 历史渊源
  • 简介:万佛含笑,千龛生辉。公元2000年11月30日北京时间9时16分,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市举行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讨论通过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喜讯传来,古都洛阳和中州大地,一片欢腾。它结束了十三朝古都洛阳和文物大省河南没有世界遗产的历史,值得庆贺。《世界遗产名录》的产生和龙门石窟的申报成功,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使我们有望将更多的遗产推向世界。

  • 标签: 《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 申报历程 资源优势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为全面、客观地记载成都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促进地方志资料收集、整理、积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进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2013年5月23日,成都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成都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的通知》(成办函[2013]109号1。

  • 标签: 地方志资料 年报制度 成都市 市政府办公厅 经济社会 资料收集
  • 简介:年鉴人物类目是以记述各行业优秀人物事迹为主要内容,以教育引导人们弘扬社会正气为目的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地方志编修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年度历史资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先进人物的记述能够充分体现方志的“资政、存史、教化、育人”作用,用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感化后人,

  • 标签: 年鉴 地方志编修 收录 物资 人物事迹 以人为本理念
  • 简介:研究历史问题,要以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为依据;原始资料要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作分析;对资料还要作比较研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这样才有可能弄清楚问题的真相。

  • 标签: 中国现代史 历史资料 鉴别 使用
  • 简介:一、方志的特征与资料工作的关系方志的特征:地方性、广泛性、连续性、可靠性、资料性,本质的特征为资料性,地方性、广泛性、连续性、可靠性是对资料的地域范围及内容特征、时间范围、资料质量的具体界定。方志界关于方志特征说法还有: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实用性、普遍性、多样性、系统性、叙述性、文献性等,这些都不是本质特征。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是所有社科著作都要具备的特征,文献即典籍,文史哲有价值的典籍都是文献,文献性也只是资料性的补充说明,即入志资料必须有文献价值,这也不是本质特征。

  • 标签: 资料工作 地方志 文献价值 文献性 资料性 内容特征
  • 简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办公自动化、无纸化使得档案资料的生成、流通、收集、归档、维护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安全。而志书资料的收集整理也更趋向于在大量的电子文档资料中进行,从而使收集整理工作从过去的摘写、抄录变为现在的复制、粘贴式的指尖办公,这不仅使工作变得简便、轻松,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由于志书电子文档资料多且杂,加上计算机操作的突发性比较快,因此,收集整理资料存在许多技术性的问题。

  • 标签: 志书 电子文档 资料
  • 简介:一、广州地情资料整理与开发利用的意义广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广州就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原市委书记林树森曾经用“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来概括广州历史文化的内核。广州各城区有着自身的历史文化特色,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特有的区域文化。由这独特区域文化而产生、积淀的地情资料.是研究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宝藏。在要将广州建设成为文化强市的今天,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地情资料,有利于促进广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 标签: 地情资料 开发利用 资料整理 广州 历史文化名城 区域社会经济
  • 简介:<正>在我求学日本期间,接触到的一些日本学者对中国学界过去简单套用马列主义的理论词句,排斥其他的理论,表现出一种反感情绪.总觉得当今考古理论和方法由于多学科的交叉显得非常丰富,而历史现象又是如此地错综复杂……,所以处理资料的角度,方法和分析历史现象的理论就应该更加灵活才好.并对我们过去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牵扯在一起的做法表示费解.1988年6月,日本大修馆发行的《中国年鉴》也批评中国的考古学界采取封闭政策(同时也说考古学界最近已有松动的势头),对中国的考古学学会仍不允许外国学者旁听表示遗憾.该书还特别批评了史学界不重视收集国外的情报,在事实上无视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于是出现:已有的成果得不到利用,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又有人在

  • 标签: 考古学理论 山阁 资料管理 译本 学生社 日本
  • 简介:<正>恩格斯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为了获得食物,人类先后发明了采集、渔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了获得

  • 标签: 民族学资料 纺纱工 羊毛 形制 纳西族 工具
  • 简介:本组史料选编了有关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设立细菌工厂,研制细菌武器,残害中国军民的调查材料。主要记述了日军七三一和一OO部队设立细菌工厂,专门培植和研制霍乱、伤寒、鼠疫等病菌,违背国际公法和人道主义,用活人进行试验,搜集大量黄鼠,并多次在中国城乡撒布细菌,造成严重瘟疫等罪恶行径。这些档案是侵华日军的罪证,它充分反映了日本细菌战犯杀人成性的残暴本质,是研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的重要史和。本组史料取材于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的东北卫生部档案。1950年,该部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的指示,派人调查日军细菌部队的罪行,并搜集有关的资料。东北卫生部是中国东北行政区卫生行政领导机关,主要负责卫生行政、保健、防疫、制药、宣。吉等工作。其前身是1947年6月成立的东北民委卫生处。1948年8月改称为东4匕行政委员会卫生部,1949年9月改称为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1954年8月15日撤销。在以下公布的。。当案资料中包括有日本细菌部队关于征集黄鼠的档案文件更具价值,为日军在华进行细菌地提供了铁证,特予一并选编公布如后。

  • 标签: 部队 细菌战 鼠疫 侵华日军 细菌工厂 日本帝国主义
  • 简介:哲学 宗教对蒙古族神话故事的哲学思考 孟和宝音 《内蒙古社会科学》第1期 10-21页论成吉思汗的哲学思想 朋·乌恩 《内蒙古社会科学》第4期 35-43页论成吉思汗重用人才的政治思想 扎拉嘎 《内蒙古师大学报》第1期 12-17页成吉思汗土地思想浅析 扎拉嘎 《内蒙古社会科学》第2期 4-10页忽必烈汗经济思想 麦拉苏 巴根 《内蒙古社会科学》第4期 35-43页蒙古族近代哲学的若干概念范畴 何·金山 《内蒙古社会科学》第3期 33-36页怎样判断蒙古族是否有哲学———从《蒙古族哲学史》一书谈起 贺希格陶克陶 《内蒙古师大学报》第4

  • 标签: 论文资料 蒙古学 内蒙古社会 成吉思汗 内蒙古师大学报 2000年
  • 简介:《蒙古秘史》研究《蒙古秘史》在蒙古族道德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蒙古族道德思想形成与发展探析那·斯仁《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期74-86页论《蒙古秘史》中的人与自然关系阿拉坦珠拉《内蒙古社会科学》第6期67-72页论《蒙古秘史》中诃额仑额克与成吉思汗的团结思想铁柱《内蒙古师大学报》第1期97-111页关于《蒙古秘史》原文始用文字问题-回鹘蒙古文异写体词语实证布仁巴图《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期1-7页《蒙古秘史》中亲戚名称考孟和宝音《蒙古语文》第4期34-38页《蒙古秘史》中与"okin"有关婚姻文化的几个词语探源图孟吉日嘎拉《蒙古语文》第12期31-38页卫拉特方言的某些特点与《蒙古秘史》中的一些词的

  • 标签: 蒙古语文 蒙古语言文学 论文资料 内蒙古社会 蒙古学 内蒙古师大学报
  • 简介:1994年国内蒙文期刊蒙古学论文资料索引蒙古秘史《蒙古秘史》在文化遗产中的实际意义钦达木尼《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20页《蒙古秘史》的叙时结构赛吉拉夫《蒙古学研究》第2期55-67页论《蒙古秘史》某些内容的结构化特征杭盖《蒙古学研究》第3期6...

  • 标签: 《蒙古秘史》 内蒙古师范大学 蒙古语言文学 论文资料 蒙古学研究 内蒙古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