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现实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为核心命题,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的概念 价值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经济领域里它指某商品中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政治生活中是指某政权体现人民群众意志,精神生活是指某种信仰,艺术领域是指某种艺术作品,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价值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它弘扬了上述各种价值关系中纷繋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共同的、普遍的、本质的内容。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词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意思就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主体就有价值,不能满足主体需要,就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价值的大小,说到底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满足主体的需要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的概念就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这样的一种意义关系 价值有“四性”。第一:客观性。客体对主体的满足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所谓“越之西子,善毀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誉者不能 掩其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并不否定、排斥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形成、性质、特点及其变化依赖于主体的存在和创造。在人类出现之前,世界不过是按照自然规律运 行的自在之物,本身并无美丑、好坏、有用无用之分。只因为有了人、人的活动和人的需要,才形成了事物和人之间的价值关系。所谓环境危机实际上是对人的危机,环境友好是对人的友好。第三: 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比如说煤炭,我们阜新是著名的“煤炭之乡”,像煤炭、石油等能源形态对我们的价值就是历史地发展、变化着。而且主体的需要和能力是不断发展和増长的,每 一个需要的满足都会产生新的需要,因此,客体的价值也会因为主体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变化,过去许多未被发现或者被视为神秘的事物及其属性,现在被人们发现和利用了;过去对人有用的东西.,现在变得不再为人民所需要。远古人手里非常实用的工具,现在却成了历史博物馆的展品,只是作为文物剩下一种历史的价值。第四:多维性。主体的需要不同,客体的价值也就不同。任何一个主体自身都有着多方面的需要,客体面对主体的不同需要会打有着不同的价值。例如,对社会有价值的不一定对某一个具体的人有价值。对这个人有价值的不-定对另一个人有价值,就好比说看到同样一块钻石,李四光会考虑,它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徐悲鸿一定感叹:真美呀!胡雪岩心里在想:这块钻石值多少钱?以上就是价值的四个 属性。 二、价值是通过评价被揭示和把握的 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关系。评价是人类生活的一大特征,人们总是对进入自己活动范围的事物评头论足,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身的行为倾向。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评价中的种种偏颇,诸如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看当前,不顾长远;只看动机不顾效果,或者只看效果不顾动机。 有人对事物好坏的判断以偽偏概全,有时甚至会发生混淆和颠倒,诸如“认敌为友.认友为敌",“把毒药当良药,将良药当毒品”。这种片面性的、错误的评价遮蔽、扭曲了客观的价值关系,如果将这种评价的结果用来指导生活,就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用来指导决策,就会导致严重的实践后果。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片面性的、错误的评价呢,主要原因就是评价的标准出了问题。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 评价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人的评价标准有很多,但归根到底是人的需要,也即人的利益。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每个阶级、毎个社会,无不自觉不自己地以其自身的需要、利益来评价事物。因此如何科学地确立和正确地运用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成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课 题。科学的评价应该把握住两点: 第一,合理把握评价个体标准和社会标准。评价的标准归根到底是主体切的需要。主体有个体、群体、社会等不同形式,主体的需要也具体包括个人需要、群体需要、社会需要等小同形式。
作者 陈舒
出处 《中国教师》 2021年24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 2022年01月05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