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探索——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03
/ 2

[摘要]陕西宜川中学处于陕西省,乃至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前沿,我们学校近几年提出了许多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如“零教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课”等。下面我就以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一节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例,来探索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我主要从这节课的课程设计,这节课的优点和缺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来说明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优点和我在新课改中遇到的困惑。
[关键词]自主学习 对学 群学

2012年5月9号上午第三节课,我在高二15班进行了新课程改革研究课。对于这节课,结合我们高二历史备课组互研成果,地理、政治学科研究课的听课记录,和教师报名师团的培训,我从课程设计,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
一、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
1.教师解读学习目标。主要包含三大板块:
①板块一是学习目标,目标一是通过对探究题的完成来巩固历史基础知识,目标二是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有效信息提取能力,答案语言组织能力,问题表达能力。
②板块二主要是进行学法指导:其一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结合问题,直接从材料中寻找答案法;其二通过“三定向”法,结合所学知识,找思路;其三通过化难转移法将特殊问题简单化。
③板块三主要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措施,主要包括通过独学、对学、群学,展示、点评、质疑和教师提升来达成目标。
2.独立思考
第一步,给学生3-8分钟的时间(对于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主要是看学生对探究题的思考程度和完成程度,随时调整。由于19班是一个普通班,所以时间稍微放长一点,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组织答案语言。)让学生对探究题中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分析,结合问题,在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搜集、整理和归纳有效信息。主要要求学生从材料的出处(如本节课中的材料一出自“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如本节课的材料一中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为“1919年”),材料中的关键词(如本节课的材料一中的“伪说”)和材料中的关键句(如本节课材料二中的“推其原始”等带有总结性的句子),最大限度地来寻找有效信息。
第二步,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将自己的思路和想到的问题答案统统整理在学案上,暂时不管这些思路和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只要是自己觉得正确就行,要求学生务必要保证每道题下,都有自己的思路和答案,字数不限。如果时间到了,仍然有一些学生连一个字都没有写,就可以认为这些学生什么东西都没有思考,那么就要采取一些处罚措施。
第三步,要求学生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和疑惑,把它们一一罗列出来,以便在小组讨论时解决,从而提高小组讨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罗列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整理出自己对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3.对学和群学
对于在自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展开同桌、邻桌之间的对学和小组内部的群学,甚至可以派一些小组成员到其他小组学习,从而实现问题解决的高效化。对于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已经将解决的一些问题,就不需要进行在小组中讨论。当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做的答案和别的同学进行交流,一方面看看自己的所做的答案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导一下不会做的同学。由于在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路和答案,所以,不管是那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思路和答案说出来,供小组中别的同学鉴别、学习和借鉴。
4.展示和补充
关于展示的小组和同学的确定,如果是在平常上课,可以是随机的的抽调,也可以固定于某些小组和同学。这节课,我抽调的机制是随机的,但是前提要求展示的同学尽可能是成绩比较低的同学,主要是为了让这些学生充分的暴露问题,从而便宜在补充和点评展示答案时,予以纠正。在展示完成以后,强调下面的同学如果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路可以直接上黑板予以补充和完善。
5.点评和质疑
对于点评的学生,我在课前已经确定,主要是因为这些同学在平时课堂点评时,声音洪亮、语言组织精炼,思路清晰、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历史的整体成绩也在班级的前列。在点评的过程中,要求这些点评的同学在点评之前首先要说出自己做题的思路,然后才是对展示答案的点评,对于有自己的观点的问题,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下面同学质疑的答案整理在展示答案的旁边。努力使点评的学生会知识点、会讲知识点、给其他学生讲会知识点。
6.总结和升华
关于总结和升华的知识点,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在点评的同学点评完之后,教师对学生点评过得问题答案要及时的纠错、总结和升华。对于学生展示的答案和点评的答案比较正确的问题,就不在予以重复。教师总结和升华的知识点要立足于基础知识,立足于高考,侧重于对答题的方法、技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变化的点拨。
二、优点
上完这节课,我作了很多的思考,其中,我觉得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扎实,这主要体现在小组讨论之前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普通班学生来说,比较懒,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对问题进行思考。对此,我平时就要求他们必须要阅读和分析材料,必须对问题认真深入思考,必须在问题的下面整理出自己的思路和答案,如果经过很长的时间,仍然没有思路和答案,就采取一些处罚和奖励措施,强迫他们主动的思考和总结答案。这为高效对学和小组合作讨论奠定了基础。


2.学生积极参与。一方面体现在,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材料的分析和总结,参与对问题的思考,并能简略的列出自己的做题思路,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热烈的讨论,高声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勇于课堂展示,对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即就站起来予以质疑。特别是个别同学,对问题的思考比较全面,深刻,甚至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极大的开阔了别的同学的视野和思路。另外一方面,就是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不好的学生,都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提炼一些思路,供小组同学借鉴。
3.结构安排比较合理。
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一些步骤来安排和设计的。
第一,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列出自己的思路,和问题的答案,并且将有疑惑的问题整理出来,以便在小组内解决。第二、对有疑惑的问题在小组内部展开对学和群学,力争在小组就把问题全部解决。第三,展示时,主要是将有疑惑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而大家都会的问题就不予展示,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第四,点评的同学要去上黑板后,先将自己的思路给大家讲清楚,然后再开始点评问题,在点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补充的东西,就将这些知识整理在展示答案的旁边。第五,在学生展示和点评不到位的情况下,由教师用简单精炼的语言对这些问题进行补充和提升。可以说,这节课经过这些步骤,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基本上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
三、不足之处
虽然,我在上公开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探究题的思考不是很深刻,不是很全面。即使有些新的思路和新的想法,但是这些思路和观点不成熟的,比较稚嫩,经不起推敲,所以,以后在学生进行思考时,一定要做足学法指导和思路的点拨。
2.学生在点评时,还是有些欠缺。如语言组织不严密,说话不流畅,思维不清晰,观点和思路有时给大家讲不明白和透彻,结果本来非常容易理解的解题思路,在几次逻辑推理后,点评的同学自己也搞不清楚了。如本节课的张宵同学在点评材料一第一题的“伪说”指的是什么时,其实直接就可以从材料的出处“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事件发生的时间“1919年”、材料中的关键词“俄国过激派”中就可以判断出“伪说”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但是他偏偏要将1919年的北京政府的性质、代表的阶级立场等内容联系起来,结果自己把自己弄糊涂了,下面听讲的同学更糊涂,结果这道题的讲解也就很难达到效果了。
(作者单位:陕西宜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