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品课程后期续建问题分析——以国际商法精品课程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4
/ 4

摘要:高校精品课程 的建设和评审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在后期续建过程中在维护主体、维护对象、维护的后续支撑、维护手段等存现诸多问题,为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本文对精品课程后续续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基础上,以国际商法精品课程建设为例,提出了如何加强精品课程的后期续建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增强受益者参与度等实现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等对策。

关键词: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资源共享;续建

作者:田卫国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职称:副教授;

励聪英:象山县广播电视大学 职称:讲师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of Following-up Maintenance of Elaborate Courses of Higher Education——Pu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laborate courses of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 solid guarantee for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subject of maintenance, object of maintenance, follow-up support and means of maintenance in the subsequent construction, which leave troubl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laborate cours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in the follow-up maintenance of the elaborate courses and put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as example,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o establishing such mechanism as collaborating trinity of application, reviewing and maintaining and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realizing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and enhanc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beneficiaries so a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laborate courses.

Key words: elaborate cour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urces sharing; maintenance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到师资、学生、社会、教材、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方面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目前,大多数精品课程给人的感觉是昙花一现。相关负责人发生变更之后,精品课程不再"精品",而成为各级单位、各类人员炫耀的资本以及升迁职务、晋升职称的平台,课程最后的命运是沦为摆设,后续力量跟不上。

一、高校精品课程后期续建问题分析

目前,在精品课程在后期维护以及资源共享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精品课程只是大家追求各自利益的平台,精品课程成为"花瓶",当课程结题验收后,建设者怀抱满钵之后"功成隐退"!精品课程就此戛然而止,课程的维护以及后期建设"后继无人",精品课程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本文结合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上的国际商法其中包括: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省级)、中国对外贸易大学(国家级)以及上海理工大学以及笔者所讲授的国际商法(校级)为例,把这种现象和原因笔者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精品课程维护主体不明确

精品课程到底由谁加以维护?按照人们的正常推理以及现在的通行做法是"谁申报谁负责"的原则。根据现实情况,精品课程表面上是相关教授及其团队合作的产物,实际在执行过程中就是由相关教授来主持申报,课题的各种名誉以及荣誉都归属于申报者本人,其他团队成员最多只是参与建设,可能会分享相关的经济利益,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往往是主持人一手操控。课题的参与者其实对精品课程本身可能并不感兴趣,而且往往一门课程被别人申报为精品课程之后,其他教师就没有机会再申请了,其实,精品课程的申报也是存在教师之间的竞争的。到底以谁的名义申报?目前总的来说是由相关的教授以及院级领导牵头申报,但实际上相关申报人本身自己很长时间没有参与该课程的讲授,这样,申报者把课程的任课教师的资源截取,在建设过程中,其他老师的积极性高与否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被动要求参与课程的建设与维护的老师的积极性更加难以调动。因此,精品各项资源是申报者的,而且相关的经费已经被申报者分配殆尽,按照目前的精品课程的评价体制,申报者应该是课程的主要维护者。如前所述,大多数申报者可能已经大都不担任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让他们参与精品课程的维护明显欠妥。在课程的维护主体方面问题颇多,主体不明,课程难以得到更好的维护。在所列举的几门精品课程中,比如外经贸大的沈先生肯定不再担任课程的教学工作,大多数学校在课程网站体现出来的教师都已经不在本部门或者不再担任国际商法教学工作,在此情况下,精品课程何以得到维护!另外,国家新出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精品视频公开课之后,对以前的精品课程好像只字未提,是否在全盘否定以前十年的精品课程的"成果",全盘打造新的课程申报体系?现在各门课程又要重新洗牌,大家又开始重新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技术要求重新摩拳擦掌,大干一番,重温从校级到省级到国家级级级申报的老路。

(二)精品课程维护对象不明确

精品课程到底要对哪些内容加以维护?教育部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提出了"六个一流",根据相关规定,精品课程上网需要提交: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三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 每人不少于45 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等等。现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精品视频公开课也要求提供相关的东西,只不过目前的规定更加细化而已,换汤不换药。如果认为精品课程的维护仅仅限于对这些网络资料的维护的话,实质上就是对精品课程建设与维护对象的狭隘理解。精品课程的维护应该不仅限于这些文档,这些只能作为静态的文档、常规的文档体现在精品课程的网站上,当然,所谓的静态,只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如果课程的内容发生的变化,相关网站内容也应该随之而变或者进行增补。精品课程维护在静态文档维护方面主要体现在随着课程的变化,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PPT课件等都要进行更新。在所列举的国际商法精品课程网站中,静态维护无外乎是课程简介、教师团队、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大纲、课程章节、网络课程、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例题习题、文献资料、名词术语、常见问题、试卷等。除了静态资源的维护外,动态资源的维护是目前精品课程维护面临的最大问题。动态资源主要指影像资源、师生互动、学生的创作、学生的习作、案例探讨等等。根据目前的维护体制,精品课程结题之后,很少能够做到动态维护。

(三)精品课程缺乏后续支持

根据目前各级精品课程的模式:申报——中期检查——结题,精品课程从最初申报到最终结题都刻上了"利字当先"的烙印。精品课程完全成为少数人完成科研积点和创收的平台,这完全背离了精品课程设计者初衷。课程结题验收后,建设者怀抱满钵之后"功成隐退",课题的生死与之全然无关。当然,个中理由并不能完全归咎与申报者,这种现象完全是多方面因素所致。

首先是对精品课程后续维护激励机制不够。在课程建设中,人、财、物与责、权、义是相辅相成的,要推动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必须有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而许多学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机制,如对精品课程的后期维护者进行课时补贴,或者直接对精品课程维护者进行物质奖励,但这种奖励措施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形成固定的维护机制,奖励力度也不大,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维护者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许多精品课程结题后即放松了对课程建设的研究和改革,缺乏忧患意识,无法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不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只能成为一次性的精品。

其次是精品课程的推广力度乏力,没有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课程社会效益不明显,课程建设者只能是固步自封,课题的维护也仅仅局限于申报者高校本身。精品课程必须能否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以及其他高等院校的同类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存在很大疑问。目前许多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共享,也无法使较大面积的学生受益,有违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如前述的国家精品课程网上的四门国家商法课程,要想共享相关资源几乎不可能。

第三是精品课程的层级申报方式所致。目前精品课程的层级申报方式,校级申报省级,再申报国家级。上级课程看似比下级课程更具有优势,但从国际商法四个课程来看,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差异,无外乎是申报者所在的学校不一样,申报者的资历不同,申报者获得的课题费越来越高而已。从精品课程网站几乎看不出这几门课程之间有什么差异,这跟精品课程的层级差异形成鲜明的反差。

二、基于国际商法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对于大多数精品课程的问卷调研,一般来说无外乎从两个方面进行调研: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分析,对教师的教学中涉及的主要指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调研;从学生方面,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来设置相关的问题,比如: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理解的程度;对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感受;对课程学习目标的理解程度;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的精神;通过课程的学习,是否学到基本内容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等等。而且这种问卷主要是针对本门课程、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调研,相当于自己调查自己或者老子调查儿子,问卷的设计方面、调研数据的可靠性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对于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

(二)精品课程主要指标的问卷反馈

笔者从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角度从校级、省级以及国家级三级精品以及通过对国际商法精品课程的教师及非精品课程单位但均属国际商法专业的学生两个方面进行调研,每份问卷共发放100份,主要结合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态度、申报精品课程的原因、对别校精品课程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精品课程的了解、学生通过精品课程的受益情况等进行调查。

(三)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从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几个主要指标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从老师对精品课程的态度方面,大多数老师对精品课程的"精品"认识跟教育部设置精品课程的初衷所规划的"精品"不一致,在课程的申报以及对精品课程所持的态度等方面可以看出。在精品课程的后续发展方面,大多数学校对精品课程的后期支助不力,只有少数学校通过一定的配套进行支助,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是通过"补助"的形式对精品课程的维护加以支持,但这种支持到底能持续多久?支持与课程的维护是否成比例?对课程后期建设如何进行那个考核?该课程对本专业学生的影响力?该课程对本专业的贡献度?该课程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共享度?诸多问题,都亟待解决,都需要课程的支撑与课程的维护有机结合。在资源共享方面,大多数的精品课程网站是公开的,无论是谁,只要登录课程网站,能浏览相关的页面,但对于其中最主要的课件下载以及其他资源共享方面,百分之九十多的学校是无法实现共享的。

从学生的指标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国际商法精品课程的认识模糊,对精品课程的兴趣不大,对别的院校是否精品课程更是不知情,即使知道,也对别的院校的精品课参与度也较低或者基本没有参与。通过问卷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很多精品课程就是由相关的教师在自说自话,唱独台戏。学生主动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维护和推广的机会基本没有。大多数学生是被任课教师通过教学任务、考评等相关手段"被精品化".三、高校精品课程后续建设对策

针对精品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曾提出了"精品课程实行一站式申报,实行务实的课程建设体制";" 改变传统的评审模式,走出精品课程评审的误区"以及"加强课程维护,追加经费,实现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等对策。针对高校精品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除了以上三点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一)建立精品课程申报——建设——维护三位一体机制精品课程既然是精品,这种"精品"不应该是昙花一现的涂饰,也不应该作为课程建设者"丰功伟绩"的温床。根据教育部关于资源共享课以及实施办法,省、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申报与评审方式分别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决定。采取遴选准入方式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向教育部推荐,网络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由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直接向教育部申报。教育部组织专家、高校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及遴选标准,对推荐课程进行网上评价和会议评审,评审通过的课程上网实现共享。对于原国家精品课程中建设基础较好、使用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以及为满足课程改革需要建设的新课程,可由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论证确定课程选题,采取招标的方式开展课程建设。这种申报与评审体系与传统的精品课程体系没有任何变化。变化的无外乎是一个称谓。很多原先的精品课程在资源用尽之后又重新利用这个"契机"重新走校级——省级——国家级的申报评审路线,重新争取新的资源。

精品课程应当注重的是团队的合作精神,团队对课程的贡献度以及对教学事业的贡献力。应该建立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维护三位一体机制。课程的申报应该以课程为单位,杜绝重复申报,对已经重复申报的课程进行整合,网站等资源加以共享;取消现有的精品课程结题机制,只评审不结题。课程维护及推广实行轮流制,对精品课程按照维护情况给予经费支持,轮到谁维护就给予相应的经费配套以及与精品课程申请相同的待遇。精品课程一旦建立,就不能因为某些个人职位的调动而对课程建设和维护产生不良影响。课程的建设者在先期付出的努力通过相关的经费已经得到实惠,但同时,他们也应该承担课程维护的重任,不能把课程的建设作为短期效应加以对待,应该注重课程的长期效应。如果相关轮值单位对精品课程维护不力,可以在以后的精品课程申报和维护以及课题申报等方面予以限制。对于已经是相应的精品课程的,应该按照相关的标准,给予经费支持的前提下,让他们维护现有课程,以满足新"办法"的要求。

(二)加强动态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静态的永恒,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些新的设备、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网络教学环境与资源也在不断涌现,只有认真分析课程的现状,不断研究解决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可持续地推进课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为持续性的精品。而许多精品课程入选后即放松了对课程建设的研究和改革, 缺乏忧患意识,无法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不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只能成为一次性的消费品。精品课程是一项社会资源,不是某个申请者或者某学校的专利品。对于别的院校的精品课程,大多老师并不知情,即使知道,也对精品课程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即使有了共享,但共享的渠道、共享的资源有限。比如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中,要想共享资源,对成员分为几类,比如联盟用户和普通用户,普通用户需要积分,联盟用户分为普通联盟用户和增值联盟用户,基本上把精品课程网作为盈利的平台了。而且加入联盟的学校才一百多,大多数学校不能享有相关的资源。精品课程不仅要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课程精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精品的共享来提升其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通过相关领域内最大程度的共享,为课程的持续建设提供保障。在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中,应以共享为主线,以个性化为特色, 资源库为基础,多样性和立体化教学模式为导体,建立一个为校内外师生服务的教学支撑与服务系统。

(三)增强精品课程受益者对课程的参与度如前所述,大多数精品课程都是教师的独角戏,通过调查问卷知道,精品课程学生对本课程是否精品感兴趣的不多,非精品课程的学生对精品课程大多压根不了解而且也不屑一顾,更不用说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了。现在大多数学生对精品课程的参与都是被动参与:下载教案、网站交流、复习参考等。作为精品课程的主要目标受益者,学生应该更多地主动参与课程建设和学习。除了基本的学习之外,学生还应参与课程的维护,每个精品课程网都应该开立学生天地,通过相关的鼓励或者奖励措施让学生享受精品课程福祉。从学生的角度参与精品课程的评审,光靠专家进行评审只能是表象,学生的真正体会才能体现出该课程的"精品度".(四) 强化精品课程监督体制建设对精品课程监督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其置于"阳光"之下。但目前对精品课程的监督主要是基于"中期评审"、"结题评审"的监督方式。这种方式导致的后果前文已经阐述,此处不再赘述。前面已经提到,对精品课程不宜采用结题形式,既然是门课程,就没有终点,存在的永远是过程以及对过程的监管。这种过程就是精品课程维护的"接力棒",对过程的监管除了专家之外,"接力棒"的"前手"、"后手"以及课程的受益者(学生)都有监管的权利。除了这些监督之外,还应把相关的精品课程网站在相关级别加以公开。既然精品课程是设有国家、省级、校级三级制,那么就应该由国家、省级以及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设置"精品课程网",在对应的级别上把相应等级的精品课程的网站名称等加以列明并且加以链接,让各级精品课程在设置之初就必须与相应的教育部门的精品课程网站直接链接,让其他院校的广大师生能享受精品课程带来的惠益的同时加以监督。在精品课程的评价指标方面,把精品课程对社会的效益、对本专业的共享度、资源共享度、社会的影响力等方面作为衡量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田卫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J].2010,2.

[2] 祃海霞,张希颖。论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综合版) [J].2006年9月,第6卷第3期。

[3] 孙国红。论高校精品课程与课程的"精品意识"当代教育论丛[J].2006年第6期(下)。

[4] 拉夫尔。M.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M].2006年第一版。

[5] 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EB/ OL]。http://www.jpkcnet.com/.

[6]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206/xxgk_137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