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级绿道实践使用后评价研究——以佛山市怡海路和桂城东社区绿道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07
/ 4

一、引言
国际上的绿道研究热潮一直不减,国内在绿道研究上也不断与国际接轨,各类研究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首次进行绿道的相关研究的论文出现在2000年[1],文中还对目前我国绿道研究的主要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认为应继续关注绿道的实践阶段,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绿道的设计的假设阶段。到目前为止,中国有关绿道的研究不断增多,各类研究视角也不断的增多,为社区绿道的实践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借鉴。
在社区绿道的相关研究上,我国较早关注到社区绿道节点即社区公园的建设上。国内许多城市意识到大力建设社区公园是改善人居环境的良好对策,并且由于社区公园的缺失,许多街旁绿地也正在成为社区活动的中心[2]。社区公园作为社区绿道的组成部分,其设计也需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并在出入界面上具有一定的要求,以求吸引更多的市民进入公园活动。因此,社区公园的设计的理论研究对于社区绿道的研究具有很大借鉴作用。
在与非机动车道相互结合的研究上,国内较早开始了探索。由于小汽车数量的不断增长,我国早期的许多自行车道不断的被机动车道所占领,自行车的出行环境不断的恶化。韩西丽(2003)提出,应努力加大我国城市社区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的建设,并提出了五个地区首先建设的必要性,分别为在社区或单位内部建立、在社区与社区之间建立、在居住区与商业区之间建立、在社区公园与广场之间建立、在城市边缘社区建立[3]。这一建议与目前社区绿道的建设模式基本一致,这是中国由传统的非机动车道建设模式开始向社区绿道建设模式转变的标志。在其后大量有关慢行交通的研究不断涌现,杭州与上海在建立社区自行车慢行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典型。2008年,武汉市开始了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免费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并不断优化公共自行车的出行环境,开始建设部分自行车道。刘婕等(2010)对武汉市公共自行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应该强化社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建立更多的接驳系统,与街区的大型交通系统相互换乘的模式,这一模式中也侧面提出了社区绿道的在城市慢行系统中的重要性[4]。
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也不断有文献提出应在建设社区环境时,对社区绿道的建设予以考虑。刘婧芝等(2007)提出,应该将居住区绿道网络与景观规划进行融合,并提出了社区绿道与社区景观规划设计融合所应该坚持的原则[5]。赵兵等(2009)在对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的设计中,也提出了将休闲绿道融入新城建设当中,并对其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社区绿道的相关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6]。
综上所述,在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全面展开的同时,国内许多城市也从不同的侧面对社区的环境建设进行了各种探索,其中大量有关非机动车道建设的研究对社区绿道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从国内目前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在社区绿道的具体设计上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大多仅从部分侧面提出了一些建设的建议,但是系统的理论化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有必要借助珠三角地区社区绿道的实践进行有效的总结,为国内进一步推动社区绿道的建设提供有用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参考。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背景,通过对佛山市两个社区级绿道的现场调查与访谈,对社区级绿道设计中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进行阐述。选择佛山市作为案例的原因是因为其作为珠江三角洲的第三大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造就了若干个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如南海模式和顺德模式。佛山市还是工业化快速发展下城乡混合现象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其城市建设环境一直以来均较广州和深圳差。佛山市在进行三旧改造和绿道建设中均走在了珠三角的前列,大力进行人居环境建设。因此,对佛山市社区绿道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佛山市的水网和绿网资源非常丰富,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中所选的六条区域绿道,其中有4条区域绿道通过佛山市。佛山市政府在区域绿道选线的基础上进行了城市绿道的选线和社区绿道示范区的确立。在《佛山市绿道网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应重点打造东平新城、南庄水乡生态休闲区、千灯湖、南国桃园、顺峰山、均安生态乐园、西江新城、云东海、大南山等九个社区绿道示范区,以几个重点的示范区带动整个佛山的社区绿道的建设。
佛山市南海区与广州邻近,与广州的一体化现象最为明显,大多数情况下的广佛同城化均指广州市区、南海区和顺德区等三个片区相连的城市建成区,如广佛地铁线路就是经过这些地区。这个区域的城市化建设较为完善,社区服务配套良好,是社区绿道示范区发展的良好区域。佛山市南海区绿道网规划设计进一步设立了十二个社区绿道示范段。
本文首先通过现场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南海区的几个建成的社区绿道示范区进行了预调查,在初步掌握了几个社区绿道示范区的基本情况后,根据选取有代表性的原则,选取了怡海路滨水社区绿道和桂城东小区社区绿道进行了详细分析与问卷调查,本次对佛山的调查共发放问卷78份,收回67份,并深入访谈了20位使用者,并根据这些调查意见进行总结。
三、佛山市怡海路滨水社区绿道使用后评价


(一)怡海路滨水社区绿道的建设概况
怡海路滨水绿道是佛山市都市型休闲社区绿道示范段,主要依托沿线的河涌堤路与滨水绿地自然风光紧密融合,因地制宜的加以改造形成独具魅力的滨水绿道,串联滨水岸线、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居住区,为市民提供休闲漫步场所。怡海路滨水绿道的建设分为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其中自行车道是通过利用原有的城市人行道改造而成,河涌堤路是人行道。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城市道路上的原人行道有自行车标志和绿道标示,而河涌堤路没有相关的自行车标示,使用人不区分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河涌堤路和下面的自行车道均有步行和骑车通过的。


怡海路滨水的建设的设施均按照《珠三角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进行配置,在绿道的游径上设置了详细的绿道标志,对路线的引导具有良好的作用。在绿道的服务设施上,配置了休息座椅、公共厕所、垃圾桶等,为市民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二)怡海路滨水社区绿道的主要活动人群与特征
怡海路滨水社区绿道的主要使用者包括附近居民和附近工作者,大多都居住在附近的社区,部分是从其他绿道路过此地的旅游者。社区绿道使用者的年龄分布较为广泛,包括带小孩出来活动的家庭,还有出来散步休闲的老年人和中年人,以及一些热爱自行车运动的年轻人,更有三五成群结对来此游玩的年轻人,其中也包括不少匆匆忙忙徒步路过和骑自行车路过的行人。
根据作者对在此地游玩的人群的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从人群的活动时间分布可以看出,怡海路滨水社区绿道的早晨和傍晚的人流量相对大些,但是活动人群的分布较为均匀,其中在傍晚的时分活动人群最多。从人群的主要活动类型调查可以看出,市民多以休闲散步、锻炼身体、骑自行车的活动为主,也有部分人群从事棋牌、读书、看报、休息聊天、家庭聚会、照顾小孩、和同伴聊天、看风景的等活动的人群。排除路过此地的绿道游玩者,大部分人群在绿道上的活动逗留的时间一般在一小时左右,部分老年人的活动时间更长。
(三)怡海路滨水社区绿道的市民意见与不足
根据现场的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市民对怡海路公园基本是满意的态度,主要是认为怡海路滨水社区绿道的景观较好、空间开放和离周围的社区较近。在调查过程中,作者也收集了部分不满意的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设施不全:市民主要认为此处并未设置简易的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有顶盖的休息亭廊较少,且没有遮阳光设施(顶盖是透明的),白天比较晒;没有地方洗手,公共厕所比较远,共有两个,分布于该滨水绿地的西面和东面,距离超过1500米;河涌堤路上没有垃圾箱;标识较少,没有景点说明、信息牌等设施;并且此处并未设置公共自行车租用停放点,以方便居民租借公共自行车到此处游玩;没有饮用水,口渴没有水喝,如果设置小卖部,可能会破坏和污染环境。
(2)由于绿道的建设并未形成良好的影响和吸引力,导致人群较少、晚上较不安全。由于没有设置简易的健身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吸引不了人群的集聚。虽然在中部有一个简易露台舞台,但是几乎没有人在那进行跳舞、弹唱等娱乐活动。河涌的某些部分堤岸还设计了亲水平台,但是由于河道不够开阔、周边风景还有待提升和改善等原因,所以也只有极少数的人在那看风景和休息,吸引不了人群的逗留和集聚,可见单纯的怡海路的社区绿道的设计未能有效的吸引人群,仍需进一步改进。
(3)使用中存在一些破坏的问题。由于摩托车、三轮车不按照规定均驶入绿道,影响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安全;在部分景观雕塑上有乱涂乱刻字的现象,破坏公共设施;公厕内的洗手器全坏了,也没有人进行维修。在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上,存在一些不安全的隐患点,并未能有效的组织交通衔接。比如,应在与城市道路衔接处应设置石蹾,以拦截摩托车和三轮车进入绿道。
四、佛山市桂城东小区社区绿道使用后评价
(一)桂城东小区社区绿道的建设概况
桂城东小区社区周边高档楼盘林立,商业、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并且集聚了南海最好的教育资源,包括有南海国际实验幼儿园、和南海中心小学和华附南海分校等学校,并且怡翠公园也位于该片区的中心,为绿道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桂城东小区社区绿道串联高档时尚住区周边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教育配套设施以及公共开敞空间,建设完善的都市慢性系统,结合现有居住区内社区公园、小游园等游憩步径以及公园和街头绿地等公共开敞空间内部的现有道路建设,为出行者提供绿色出行机会,改善居民出行环境,营造绿色低碳、健康幸福的居住社区。
由于良好的基础条件,桂城东小区社区绿道的建设大多围绕现有的环境,主要是在原有的人行道上专门划出了自行车道,并通过绿化设施将其与车行道进行分割,形成了幽静的出行环境。在设施建设上,除了在道路上设置有自行车道的标示以外,也结合怡翠公园的应急避难设施进行设计,充分体现了社区绿道的防灾功能。该社区绿道结合怡翠公园和佳胜国际广场等社区小游园,提供了儿童游乐设施,各类休息设施,使得各类设施十分完备。桂城东小区社区绿道还结合南海桂城的公共自行车设置了租赁自行车,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健康出行选择,可以说这一地区的社区绿道建设十分完善,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使用人群。


桂城东小区的社区绿道还充分展现了其教育资源丰富的特点,在设计中建设了部分具有文化历史底蕴的文化廊,通过教育展示向市民介绍和宣传南海地区的文化和部分避难知识等。

(二)桂城东小区社区绿道的主要活动人群与特征
桂城东小区社区绿道的主要使用者较多,有许多步行路过此地的游玩者,还有骑着公共自行车进行游玩的路过者。但是,大多数在社区绿道上逗留活动的人群还是主要为附近居民、附近工作者、附近中小学生,同时可以看出社区绿道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为附近居民进行服务。
从桂城东小区社区绿道的活动人群分析可知,在小区活动的较多为在附近生活的老年人和家庭,包括带小孩出来活动的家庭,有出来散步休闲的老年人和中年人,年轻人所占的比例较小。其中社区绿道上的人流量不太大,在社区公园中心——怡翠公园附近的人流量相对大些。市民的活动类型主要是以休闲散步、锻炼身体、骑自行车的活动为主。怡翠公园里的市民除了休闲散步、锻炼身体、骑自行车外,则还有不少人在休息聊天、游戏玩耍、家庭聚会、照顾小孩、和同伴聊天、看风景。

(三)桂城东小区社区绿道的市民意见与不足
根据作者现场的问卷调查可以得知,桂城东小区社区绿道的使用者对该社区绿道比较满意,并认为这一绿道的设置将会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未来绿道所发挥的作用均有较好的期待,有老年人使用者提出绿道为其进入公园提供了更为安全的环境。其中部分使用者对社区绿道的使用不满意的包括有:
(1)休息设施不足:虽然桂城东小区社区绿道的部分休息设施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特色,采用了港湾式布局,并使用园林植物和提高地面构成隔离地带,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但仅在公园附近路段进行了设置,而在其他路段均没有设置休息座椅和休憩点,这样不利于市民在行进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休息。
(2)服务设施不全:桂城东的活动设施非常多,但是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在路灯的设置上,仅在公园附近路段设置了人行路灯,而其他部分路段没有人行路灯,而是借用了城市道路的路灯,使用者普遍反映晚上不安全;在洗手器的设置上,仅公园里的两个厕所有洗手器,其他的地方均找不到洗手器等。
(3)缺乏有关的标示牌:绿道上缺指示牌和信息牌,这一段示范段连绿道的标示都还没有配套完善,而公园里的指示牌、景点说明、信息牌、警示语等比较多,还设置了知识宣传栏和文化廊,在这方面做相当好,但是在绿道的其他节点上均没有这方面的标示。
(4)市民对绿道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如在怡翠花园小区和怡景园断的社区绿道被用作停车,占用了社区绿道的自行车游径,使得绿道的连续性出现了问题,给骑行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图 4-5)
五、结论与讨论:社区级绿道设计的关注点
结合笔者进行预调查和深入调查的若干个社区绿道案例,本文试图对佛山市社区绿道的实施效果进行一定的评价,希望通过有效的总结,给相关城市和佛山市的社区绿道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首先,从社区绿道的建设上来看,佛山市的社区绿道建设十分注重景观的设计,在物种的选择上也比较注重本地特色,体现了岭南水乡的典型的植物景观特色,在建设上的植物种植上数量也较多,有助于提升和改善城市的各项生态环境,虽然目前各类植物的年限较短,其生态效益的体现还并不明显,但是其将来在风道、遮阳等生态环境效应上均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其次,从社区绿道目前的设施配置上来看,在主要的节点上还是能够提供有效的服务,使得市民的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进行,但是也难免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中部分连接道上的设施配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再次,从社区绿道目前的活动人群来看,活动的人群还比较少,社区绿道的综合社会效益还没有有效的发挥,也可以证明绿道是一个网络系统,局部的绿道并不能有效的吸引足够多的人群进行活动。目前,在社区绿道上的活动还较少,主要是由于社区绿道的各种植物还较矮小,如在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到绿道上进行野餐,在周末进行家庭聚会等等。
最后,从整个社区绿道的建设上可以看出,社区绿道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目前的宣传还不足,许多市民对绿道的使用还不够规范,如大量的摩托车和小型机动车还占用了社区绿道的自行车道,部分路段还成了小汽车的停车场。在设施的维护管理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设施虽然损坏,但未能得到有效的维修,市民保护公共设施的意识还有待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剑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0,(12):88-93.
[2]胡剑双,戴菲,毛玮丰.点的困惑与契机:城市土地混合使用下点状公园绿地研究[C]//2010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会议论文集,2010.
[3]韩西丽.我国城市社区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的建立[J].城市规划,2003,27(4):71-74.
[4]刘婕,戴菲,胡剑双.绿色网络化下的公共自行车研究[C]// 2010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论文集,2010.
[5]刘婧芝,唐丽,陈亮明等.居住区绿道网络与景观规划的融合[J].北方园艺2007,(12):152-155.


[6]赵兵,谢园方.江南水乡休闲绿道建设_以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1):75-80.
(作者单位:佛山市罗村街道国土城建和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