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竞争效率分析(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8
/ 2
摘要:本文基于产业组织学理论的SCP分析范式,认为市场绩效最终取决于实际的市场结构,而不是名义上的垄断集中程度。国内银行业的实际市场结构由完全垄断转向垄断竞争,推动了市场绩效的提升。

  关键词:市场结构;竞争;绩效

  一、银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指特定行业中企业的数量、规模、份额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势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范畴。结构一行为一绩效模式(简称SCP范式)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模式,其基本涵义是一个行业的绩效取决于企业的行为,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行业的结构。

  (一)中国银行业市场份额分布总体状况

  截止2005年末,中国银行业本外币资产总额达37.47万亿元,同比增长18.16%,负债总额达35.81万亿元,同比增长18.1%,从不同机构的资产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9.66万亿元,同比增长16.1%,市场份额由2004年的53.6%下降到52.5%;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5.81万亿元,同比增长23.7%,市场份额由2004年底的14.9%上升到15.5%;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04万亿元,同比增长20.6%,市场份额基本没有变化。在各银行类金融机构中,股份制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最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增长速度低于平均水平。

20089232195884377801.bmp

  据对不同机构2005年负债业务统计情况来看,全部银行业负债总额352.158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占比53.3%;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比15.7%;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占比5.5%;其他类金融机构占比25.5%,从资产负债总体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分别占据50%以上,股份制银行资产、负债增速最快。

  (二)市场集中度状况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企业所占的销售份额。一般地,集中度越高,市场支配势力越大,竞争程度越低。判断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指标一般采用行业集中度指标CRn和赫芬达尔指数也称H指数。CRn指数是指某行业中前几家最大企业的有关数值的行业比重,式中n通常取4和8。一般地讲,这一指标数值越高,表明行业垄断性也就越高,它综合反映了企业数目和规模分布这两个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方面,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它的不足是不能反映规模最大几家企业的个别情况,也难以说明市场份额和产品差异的变化情况。H指标则较好地克服了CRn指数的不足,较好地反映了企业数量及其相对规模,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中用途十分广泛。

20089232195887577802.bmp

  (其中:T代表市场总规模,n代表该行业企业总数,Xi表各企业的有关数值。)

  本文在考察中国银行业的集中程度时,将利用各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机构、人员数量、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等数据,从规模集中度和市场(业务)集中度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般而言,某市场中,企业越多,单个企业所占比重越低,即市场份额越小,该市场竞争程度就越高。对于银行业来说,这一要素可以通过四个指标来说明,即总资产比率 Ra(考察对象的资产比率在整个行业中的比率),贷款比率RI(考察对象的贷款比率在整个行业中的比率),存款比率Rd(考察对象的存款比率在整个行业中的比率),利润比率 Rp(考察对象的利润比率在整个行业中的比率)。

20089232195892177803.bmp

  从资产和利润两类指标看,从2002年到2004年H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说明行业竞争度有所增加。可从较为直观的N指数来看,市场中约有5到6家资产规模相等的银行,或者3家利润相等的银行和5家存贷款规模相等的银行,它们在市场中拥有较大的份额和控制力,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前银行业具有较高的垄断度。但动态的看N指数的变化可以发现,2002年市场中约有资产规模大致相当的银行5家到2004年增加成为6家, 2002年利润大致相当的银行1.35家增至2004年的3.68家,这表明,银行业内成长性较强,竞争力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度在平稳提高。

  (三)进入壁垒

  银行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稳定事关国民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大局,大多数国家对银行机构的进入、退出进行严格的控制,形成政策性壁垒。政策性壁垒与经济性壁垒的区别在于,经济性壁垒有自发性、平等性,政策性壁垒有强制性、差异性。过去,我国为维护国有银行的安全运营,中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受到了严格的政策性审批的限制,与透明性审批制度相差甚远,在对新业务品种的开办审批上以及一些行政规定,对非国有银行在市场参与权、参与地域范围、参与程度等方面施与的政策壁垒,维系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

  随着改革的发展,这些严格的管制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的进入、退出机制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中国银行业从业家数不断增加,截止2005年底,中国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7家城市商业银行,681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和32854家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从市场进入和退出的角度讲,银行也初步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进入壁垒是相当高的,由于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条件较严和准入成本较高,新的竞争主体很难进入,这不仅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完善,而且如果某一家银行出现问题,使其退出市场也就更难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随着金融改革深化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同规模、不同产权性质的商业银行也渐次成立并发展壮大,原来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正逐渐向有限竞争的市场结构过渡,市场中增强竞争机制的趋势也十分明显,但从银行机构的绝对数量上看,中国银行业的进入壁垒仍然很高,当前金融业界关于民营银行试点筹建和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市场进入等问题的讨论,在本质上都是为了降低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以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来促进中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市场结构变化趋势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格局近年来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即从完全垄断走向垄断竞争的局面。一般说来,在国内、外的案例记载中,若不进行强制性的分拆,寡头垄断的格局是不容易被打破的,中国银行业为什么未经分拆就逐步形成了垄断竞争的格局呢?这是因为国有银行过去所垄断的只是传统的公司业务,在个人业务和中间业务领域,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同时进入,同一起点开始竞争的,且国有商业银行在初期对增量市场的切入点选择不敏锐,未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确立垄断地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凭借其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在这些领域获得了发展空间。

  我们选取银行新兴业务进行分析。自2004年以来,银行业在信贷的结构调整中,突出了收益稳定的个人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张,并且在产品创新与定价、资金配置、市场进入方式上给予优惠和倾斜。以山东省部分银行机构数据为例:2004年工、农、中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分别较年初下降41.07%、9.4%、29.47%(主要是短期个人贷款全面下降),只有建行较年初增长20.23%;民生、招商、浦发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分别较年初增长15.61%、27.6%、44.13%。2005年工、中、建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分别较年初增长15.68%、10%、12.8%,农行仍较年初下降9.95%;民生、招商、浦发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分别较年初增长48.18%、32.8%、52.14%,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增长率普遍高出全省平均增长率11%的20到30个百分点。

  银行业在收入结构的调整中,突出了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提高,并且在产品创新与定价上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个性化服务程度提高。仍以山东省部分银行机构情况为例:自2004年以来,银行卡、网上银行、个人银行、外汇理财、投资银行等所有中间业务品种均是各家银行竞争的对象,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将中间业务产品开发、管理、营销部门独立出来,并将中间业务作为重要绩效指标提高了考核权重;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在与大银行竞争中间业务时有效避开了机构网点规模劣势,更好地凭借科技手段发挥了离柜业务优势。2004年末工、农、中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6. 5%、122.4%、40.93%,建行为负增长;民生、招商、浦发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6.6%、42.23%、39.35%,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增长率高于国有商业银行。2005年末,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4.05%、38.48%、25.11%、11.11%;民生、招商、浦发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0.94%、47.06%、128%,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另据统计,2004年以来各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贷市场新兴业务竞争分化趋势明显;中间业务的高收益、低风险特点激励着银行创新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手段,金融领域竞争性扩大。正是增量市场的存在与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在全部金融资产上的垄断地位逐步丧失,银行市场结构由完全垄断转向垄断竞争,市场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中国银行业的企业行为分析

  (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企业行为的演变

  在相同的市场结构中,众多市场行为主体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都企图在容量一定的情况下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确立自己的地位,求生存、求发展,这其中尤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特征的前后转变对比显著,他们不得不改变过去垄断时期的行为方式,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开始交叉并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竞争局面,商业化的驱动和对利润的追逐使这种竞争尤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变的越来越激烈。行为目标转向利润最大化,改善服务、拓展业务、立足市场、开展竞争。面对变化了的市场结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随着内部经营机制的商业化改革,其行为特征转到市场化方向上,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在2004年、2005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财务重组、内部改革和股份制改造,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体制改革成绩显著,突出表现在:一是初步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能够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履行职责,形成了相互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二是加强了内控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内控体系和完善的风险防范体制;三是财务状况显著改善,盈利能力明显提高。市场结构的改变,市场化企业行为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促使中国银行业由传统走向现代,但是同国际标准和国外成功的商业银行相比,中国的四大商业银行仍然是较低效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银行间的竞争也始终未走出各自为战的低层次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