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公司治理研究的新拓展――公司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3)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9
/ 1
注释:
①从利益相关者 理论 的角度看,事实上“ 企业 所有权”的概念只是一个方便的说法,而并不是一个严谨的 经济 学概念。
②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 研究 》[京]1996年第六期。
③科斯:1960,《 社会 成本 问题 》,载《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4,p191。
④杨瑞龙认为共同治理是公司处于正常经营状态下的治理机制,相机治理是企业在运营当中为了应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矛盾而采取的紧急措施。我们认为,企业共同治理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推论或理想的参照系,现实企业治理普遍遵循的是特殊“相机治理”原则。其理由是:一方面现实中的企业从来没有真正做到“所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另一方面现实的企业事实上总会依据资源禀赋、技术特征、制度环境等不同条件在企业治理中形成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制衡格局,进而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因此可以说,对于公司(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的原则,杨瑞龙的理解是狭义的、微观的、纵向序列的时间概念,是为了说明公司的具体运营状态;我们的理解是广义的、宏观的、横向比较的空间概念,是为了说明公司治理的不同模式何以可能(参见杨瑞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 应用 》,经济 科学 出版社2000年版)。
⑤见《经济日报》,2002年06月20日。
⑥转引自汪丁丁:《制度 分析 基础》,社会科学 文献 出版社,2002年版p10。
⑦“适应性效率”是说,当某一种制度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和 发展 ,那么该制度就是有效率的;假定生产费用不变,一个具有适应性能力的制度从投入来看就是最能节约交易费用的制度。由于一种有效率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作出的;同一种制度安排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效率表现;制度安排只有“适应”制度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因此动态地看,制度安排只有同制度环境高度契合才有效率。本文对制度的“适应性效率”作此理解(参见杨瑞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⑧参见弗拉基米尔•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俄]《独立报》,1999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