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是怎样从悲情走向喜剧的(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06
/ 1
 在前面的情节中,崔张二人虽然备受相思之苦的折磨,但是有张生鲁莽而憨态可掬的自我介绍、道场传情这样一些富于喜剧意味的情节,舞台上的喜剧氛围还是很浓的。但老夫人的赖婚,却给整个剧情蒙上了一层阴影,使崔张二人的情绪也陷入了悲苦之中,而这种情绪又是不利于全剧向大团圆结局发展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呢?我们来具体地看一下这个赖婚的过程及人物表现就一目了然了。
  解除了普救寺的乱兵围困之危,老夫人要宴请张生,表面上看来,为的是答谢张生的救命之恩,而实际上老夫人是在找一个赖婚的场合。按照正常的情理,老夫人可能会再一次地、正式地许诺崔张二人的婚事,因为许婚之际,毕竟是乱兵围寺,身处倒悬,场合不那么正式。我们来看一下三人的表现:红娘兴高采烈地去请张生,在她看来,崔张二人的婚事不会有任何的障碍了;而张生则是急不可待,梳洗打扮,甚而想到了洞房花烛;崔莺莺也以为是丝萝得结,美梦成真,当红娘问她老夫人为什么不做大宴席,会亲朋时,她还在假意而又甜蜜地埋怨母亲:“她怕我是赔钱货,两当一便成合……休波,省人情的奶奶忒虑过,恐怕张罗。”三个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老夫人会赖婚。所以,当老夫人赖婚时,他们不知所措,出现了一个极富戏剧性的场面。
  老夫人的赖婚是“很有水平”的,她并没有很生硬地直接就说这桩婚事不成,而是在语言上玩了一个小花招,让莺莺拜见张生时,老夫人是这样说的:“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莺莺、张生、红娘,冰雪聪明,马上意识到婚事出了差错。作者根据三个人的身份和性格,为他们分别设计了一句非常简单的台词,有的还加上了舞台动作的说明。为了分析方便,我们把这一小段文字再现一下:
  [末见旦科] [夫人云] 小姐近前拜见哥哥者![末背云] 呀,声息不好了也![旦云] 呀,俺娘变了卦也![红云] 这相思又索害也。
  如此简单的宾白,我们仅从文字上分析是感受不到其中的喜剧意味的,看到的只能是失望、沮丧和埋怨。在分析这一段时,我们首先让同学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然后再分析崔、张、红娘三个人的语言和动作。
  我们先看张生,他听了老夫人的话,马上就明白了,老夫人要变卦。但鉴于他的身份和修养,他不可能做出极其暴躁粗鲁的反应,只好是背过身去说了一句:“呀,声息不好了也!”表现出一种惊讶、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而崔莺莺听了老夫人的这句话,也立即明白了“妹妹拜哥哥”的结果是婚事不得成合。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她也不可能做出非常激烈的反应,也只能是说一声:“呀,俺娘变了卦也!”这简简单单的一句宾白,道出了她的失望与无奈,更道出了她的埋怨与愤怒。“变卦”一词脱口而出,这虽然不是一个十分激烈的贬义词,但用在评价一个人的信用上,特别是用在评价自己的母亲上,其分量之重是可想而知的;而红娘听了老夫人的这句话时的反应则是一句:“这相思又索害也!”仅此一句,就足以显示出红娘的精明老到,崔张二人只想到了婚事的不谐,而红娘则已经想到了这赖婚的后果,那就是崔张二人再一次陷入更痛苦的相思之中。
  我们再来看一下他们三个人说话时的情态。这三句宾白,实际上表现的是三个人的心理活动状态。作为戏剧,《西厢记》不可能像小说那样以文字形式表现人物心理,只能是通过唱词、宾白和动作表现出来,所以说,这段心理描写是有声有形的。三个人的宾白、动作和表情一起构成了这个戏剧片段的喜剧意味。在这样分析的基础上,再让同学们把这一小段表演出来,它的喜剧意味就完全表现出来了。
  于此,我们也才真正体会到了欣赏小说和戏剧的不同之处,并且对所谓的戏剧表演的三大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往,我们在阅读《西厢记》时,总是感觉到其中充溢着一种悲苦情绪,对其喜剧意味体会不充分,现在终于明白了,阅读戏剧作品,一定要在头脑中把它搬上舞台,观照它的舞台表演性,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把握戏剧情绪。在教学中就更是要突出戏剧的舞台表演特征,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验和感受剧中人物的情绪与处境。
  当然,《西厢记》之所以能走向大团圆结局,决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提到的这两个片段,还有其他众多因素,这里仅仅是谈一下体验法在《西厢记》教学中的应用。应该说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仅适用于《西厢记》,也适用于其他戏剧的教学。
  
  注释 :
  
  本文所引用《西厢记》中的文字,均以由王季思先生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82年12月版,1985年10月第三次印刷的版本为准。以下引用只注页码不再注版本。
  ①《西厢记》,第131页。
  ②《西厢记》,第133页。
  ③《西厢记》,第88页。
  ④《西厢记》,第99页。
  ⑤三大表演体系指的是梅兰芳、布莱西特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倡导的戏剧表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