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临床运用举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温胆汤临床运用举隅

赵登科

河南省 开封市第二中医院内科 河南开封 475004

【摘要】温胆汤出自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症方论》,其功效主要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主治胆郁化热,胃失和降之痰热内扰诸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本文从辨证论治原则出发,对温胆汤的实际应用进行举例说明,以为临床辩证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方剂应用;温胆汤;清胆和胃;理气化痰;杂症

温胆汤出自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症方论》。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郁化热,胃失和降之痰热内扰诸症,临床运用广泛,笔者临证总以辨证论治为则,不以病名所惑,有是证用是方,为杂症所常用,现举之以供同道参考:

反流性胃炎 李某,男,42岁,厨师。2010年5月27日就诊。主诉 上腹闷胀,嗳气两年余,屡服奥美拉唑吗丁啉,香砂养胃丸等疗效不显,近因情志不畅,症情加重,并伴便秘,时反胃欲呕,泛酸,口苦,心烦失眠。查电子胃镜示;胃底粘液大量,色黄,胃体红白相间,胃窦见散在糜烂病灶,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观舌质嫩红,苔腻微黄,脉旋滑数。证属肝胆郁热,胃失和降,痰湿中阻。治以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为主。拟温胆汤加味,处方;半夏10g 枳实10g 竹茹15g 陈皮10g 茯苓 15g 甘草10g 蒲公英10g 黄连10g 厚朴10g 炒白芍20g 代赭石10g 瓜蒌仁10g 柴胡10g 药进7副,腹胀明显减轻,大便已畅,继原方加吴茱萸6g ,鸡内金10g药进10副自觉未感明显不适,半年后遇之未再复发。

按 《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为刚脏,性喜调达,主疏泄,脾胃的升清降浊及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均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又肝胆相表里,若肝胆气机不畅,疏泄失职,郁而化热,横逆犯胃,以致胆胃失和。《灵枢 四时气篇》说;“其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治以泻胆和胃理气化痰湿,则气机调和,清升浊降,故而病除症愈。

脂肪肝 刘某,男,37岁,司机。2013年5月12日就诊 素体肥胖,嗜食肥甘。近月来渐感右上腹隐痛不适,腹胀纳呆,胸闷乏力,恶心反胃,大便不调。即查胆固醇6.96mmol/L ,甘油三脂2. 846mmol/L, 谷丙转氨酶95U/L 。B超示中度脂肪肝。脉旋滑,舌质暗红,苔厚腻。证属肝郁脾虚,痰瘀互结。治以疏肝健脾,化痰活瘀。处方 陈皮10g 半夏10g 竹茹10g 枳实10g 茯苓15g 白术15g 甘草10g 当归10g 白芍20g 猪苓10g 泽泻10g 丹参15g 郁金10g 赤芍10g 地龙8g 山楂15g 服药7副,精神好转,腹胀腹痛减轻,继上方再服10副,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血脂,肝功均有明显改善,。经上方略事出入,调理月余,复查肝功,血脂,B超均在正常范围,体重明显减轻。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 究其脂肪肝的成因主要由饮食不节,或喜食肥甘油腻酒酪,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失其正常的运动变化状态,形成痰湿脂浊,《证治汇补》曰;“脾虚不运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或情志不畅,劳逸失衡则气血运行失调,终致痰湿瘀等病理产物沉积为患。治重祛痰为要,因痰属阴,为体内之浊,易渗润于血脉之中,其胶黏滞性易沉积附着,阻滞脉道,障碍血行,进而形成血瘀。方选温胆汤佐以活瘀通络,药证合拍。

更年期综合征 胡某,女,47岁,教师。2011年11月8日就诊。主诉;两年前因家事矛盾,情志不畅,渐感面部烘热,烦热汗出夜甚,头昏,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纳呆,脘闷不适,口苦,嗳气,月经量少,色暗。屡经外院诊治,給服知柏地黄丸,逍遥丸,更年康等疗效不显。诊见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旋滑数,证属肝肾阴虚,痰火内扰。治以滋阴潜阳,清热化痰。拟温胆汤加味;竹茹10g、枳实10g、半夏10g、陈皮10g、甘草10g,茯苓15g 柴胡10g 黄芩10g 栀子10g 龙齿20g 生牡蛎20g 黄连10g 当归10g 白芍30g 生地15g 郁金10g 厚朴10g 7副水煎服,二诊患者自觉面部烘热,心情烦怒明显减轻,甚感欣慰,查脉沉旋数,舌质红,苔薄腻,据此痰热之像已减,继上方加女贞子10g 旱莲草10g 酸枣仁15g 莲子10g 山楂15g,。三诊,上方服用10副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因事外出,嘱其服六味地黄丸,归脾丸善后。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 更年期综合征多重于调理气血阴阳为先。若补益之适反足以滞其气机,而痰热之邪无以出路,犹火上加油。笔者体会从痰论治不乏其例,《名医指掌》曰;“夫人之气道贵乎清顺,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也,若气血津液稍有一时不得运行,则隧道不通,凝滞而为痰为饮。。。”情志不随,肝胆失于疏泄,肝郁克脾,湿痰由生,又肝肾同源,同寄相火,相火妄动久而化热生火,以致痰、气、火三者交郁。故以化痰清热之温胆汤为主,兼顾气阴而获良效。

乳腺囊性增生 李某,女,40岁,农民,2012年10月12日就诊。右乳胀痛一年余。经外院B超诊为乳腺囊性增生。每遇心情烦怒时加重,伴见失眠多梦,烦躁易怒,口苦,上腹痞满不适,月经后错,带下色黄异味,间断服逍遥丸,血府逐瘀胶囊疗效不显,甚是痛苦随欲服中药治疗。诊见形体肥胖,右乳中外方有一肿块,按之痛甚,表面光滑,质中等硬度,查B超提示右乳腺囊性增生(21mm×35mm).舌质红体大,苔黄腻,脉旋滑数。证属肝郁气滞,痰瘀络阻。治以疏肝通络,清热化痰散结。处方 陈皮10g 半夏10g 竹茹10g 枳实10g 甘草10g 白芍20g 夏枯草10g 瓜蒌10g 黄柏10g 柴胡10g 牡蛎20g 郁金10g 牛膝10g 皂刺10g 路路通10g 贝母10g 二诊,服药10副,乳房胀痛明显减轻,睡眠少安,口苦消失。脉旋滑,舌质嫩红,苔微黄腻,继上方去黄柏加首乌10g,丹参15g 10副。三诊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复查B超囊肿见消(15mm*17mm).因服药不便,继上方加减改为水丸以求巩固。

按 乳房为足厥阴肝与足阳明胃经所主,女子以肝为先天,胃也多气多血之经。平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胆失疏,木郁土壅,郁热灼津为痰,灼血为瘀,痰瘀积而不散,聚于乳络,形成肿块。故以温胆汤为主合软坚散结之品,疗效满意。

以上所举案例不同,但其病机则一,总以痰壅气郁,肝胆失于疏泄,久而化热生火,以致痰、气、火三者交郁为患,故以温胆汤加味均能直中病机,收到异曲同工之效。综观是方,药简力专,临证之用,灵活变通,实为杂症之常方。

参考文献

[1] 张学华. 温胆汤临床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26): 79-79.

[2] 谢辉, 贺又舜. 温胆汤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概况[J]. 湖南中医杂志, 2002, 18(5): 57-57.

[3] 杨平. 温胆汤临床应用举例[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3(5): 70-71.

[4] 欧阳东先. 浅谈温胆汤在精神科临床应用 [J][J]. 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1): 210-210.

[6] 张丽萍. 温胆汤治疗抑郁症的辨证施治[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16): 3-3.

作者简介:赵登科,男,汉族,本科,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从事内科杂症治疗,擅长肝胆胃肠病